搜索
首页 其他

音乐中的诗经

1.需要诗经里面关于音乐的诗词 很急

中国古代诗歌《诗经》所用的音乐。《诗经》305篇,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而且大都是可以上口的歌曲,在音乐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艺术遗产之一。

《诗经》所包含的歌曲,在周朝极为流行。据《诗经》朱熹《集注》:“风”(国风)是“民俗歌谣之诗”,“小雅”是“燕飨之乐”,“大雅”是“会朝之乐,受□、陈戒之辞”,“颂”是“宗庙之乐歌”,为《周礼》、《仪礼》、《礼记》所记各种典礼仪式所用的音乐(即雅乐)。其中歌唱的、合奏的、单项乐器分部奏的歌曲、乐曲,绝大部分都收在《诗经》内,多数属于“雅”、“颂”两类,少部分属于“周南”、“召南”。有些乐器所奏曲目(“笙诗”),在《诗经》中只有篇名,称为“佚诗”。实际既为乐器所奏,自然没有歌词,不是把歌词佚失了。《仪礼》中“燕礼”所用的歌曲、乐曲排列如下:

工歌(乐工演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笙奏——《南陔》、《白华》、《华黍》。

间歌——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由仪》。

乡乐(合唱民歌)——“周南”:《关睢》、《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

其中,歌唱的歌词全部载于《诗经》的“小雅”及“周南”、“召南”中,笙所奏的乐曲列为《诗经》中的“佚诗”,载有篇名。

《诗经》中的歌曲曾被列为上层社会教育的主要科目,所谓诗、书、礼、乐并称“四术”。在贵族的社会交际或各国的外交活动中,也往往引用《诗经》中的篇句作为辩论的根据或必要的辞令,可见《诗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至于《诗经》中的民歌,则本来就是流传于群众口头的东西,其影响之深广更不待言了。

由于时代久远,《诗经》的曲调没有传留下来,今人只能从诗句中隐约探索其歌曲的曲式结构。例如,除多见的启、承、转、合的四句乐段和多段词之外,还有在每章之后带有同一歌词的副歌的“分节歌”形式;也有主歌前加引子的;也有主歌后带尾声的;或既有引子也有尾声的;有两个不同曲调的乐段交替出现的等。

《诗经》的传世乐谱,都是唐、宋以后文人的拟作。宋代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载有宋代赵彦肃所传《诗经》的乐谱《风雅十二诗谱》,据说就是唐开元时(713~741)“乡饮酒”礼所用的乐曲。其谱为律吕字谱,皆一字一音。此后,元代熊朋来《瑟谱》中除载有赵彦肃的《风雅十二诗谱》(熊朋来题为《诗旧谱》)之外,还有他自己拟作的《诗新谱》17篇。明代朱载□在《律吕精义内篇》、《律吕精义外篇》、《乡饮诗乐谱》中也有拟《诗》乐之作。清代聂双江、汪双池、邱之□等人也均有拟作。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弘历(清高宗)曾命臣僚纂修《诗经》乐谱,刊行了一部卷帙颇为不小的“钦定”《诗经乐谱》。弘历命人纂修的《律吕正义后编》中也有《诗乐谱》。这种出自宫廷的拟作,比之文人所拟乐谱更加脱离历史,甚无可取。

2.《诗经》中的音乐有哪些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 后取其整数,多简称“诗三百”,相传由孔 子整理删订,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大都是可以用乐器伴奏来歌唱的西周至春秋 时代的歌曲作品。

《史记》云:“诗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歌之”。今存《诗经》只有文宇, 音乐已不可耳闻,但从字里行间及每首作品 本身的内容结构方面仍可了解到那个时代丰 富的民俗音乐生活,以及诗乐的一般特点和演唱概况。

如《风》大部分是反映地方民情风貌的 歌曲,其中有不少民俗音乐生活描写。如《静 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就是反 映了一位姑娘精心制作一支彩色竹管乐器, 赠送给情人留作纪念的故事。

《雅》大部分是祭祀、礼仪歌谣和歌舞 曲,其中包含有丰富的音乐祭祀内容。 《小雅》 中有许多诗篇是宴客礼俗歌,如《鹿鸣》《南 山有台》《鱼丽》《南有嘉鱼》等都是宴请 客人时歌唱的酒礼歌。

《颂》大部分是祭祀乐歌,多反映商周 时代以音乐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内容。如 《时迈》是巡猎祭祀天地时唱的乐歌,《噫嘻》 《载芟》是耕种季节祭祀神灵以求丰收唱的 歌曲等。

3.浅析诗经在音乐中的历史地位极其影响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4.论诗经的音乐美

能够产生音乐美,就说明两点:第一,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具有规律性、歌唱性;第二,旋律朗朗上口,口语自然化,不拗口,大众易传诵。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韵律是: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看出规律了吧?声调均匀中有变化,富有吟唱的感觉;

再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韵脚分别都是“i”和“uo”。

使人读来朗朗上口,人们容易相互交流,不易遗忘;

还有最后一点,我个人认为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会有一种主唱与和音的感觉。

1)大气的诗经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过淑女对雎鸠的兴发,即有合唱的气势,如同领唱在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身后的大合唱再唱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主旋律下的副歌。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类婉转的句子,通过今昔的对比,则有低语配乐的感觉。仿佛主唱在唱“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背景和音娓娓道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意境。

全是个人原创,一个字一个字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5.1、《诗经》共305篇,按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试简述之

公元前七世纪,中国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史诗 、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尽管它不是一人所作,但却比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的产生要早数百年.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十一世纪) 至春秋中叶(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雅 》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颂》是国王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和鬼神的巨大威灵,包括祭歌、赞美诗等,共有40篇 .

6.诗经根据音乐不同有哪些分类以及采用何种艺术手法

诗经根据音乐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