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导语

1.李商隐 无题的导语怎么写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

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

2.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面向考点分析归纳答题思路和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思想魅力,获得人生启迪.教学重点、难点:归纳主题、赏析语句.教学方法: 归纳法 交流指导 考题演练 一、导语:在中国文学的伊甸园里,古典诗词浩如烟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我们已经熟读成诵,请同学们自由背诵喜欢的诗词……鉴赏古诗词,可以提高我们的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而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语文中考的考点之一.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古诗词的思想内涵”的专题学习.二、复习归纳:《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你是如何把握的?抒发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奋发乐观的精神.通过分析大海、树木、百草的特点和想象日月星辰宇宙体会寄寓作者的情感,并且结合作品背景理解主题思想.自主归纳:借助意象析情感 结合背景悟情感所谓意象,多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高山大海、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必须先把握意象.三、下列意象的特定含义应该掌握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 . 杨花:随风飘散,飘零之感.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四、结合具体诗词浅析如何归纳主题思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望岳》(唐)杜甫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分组合作归纳每首诗的主题思想,师生共同赏析主题.五、学法归纳:1.看意象2.找主旨3.读作家诗词作者资料档案:在鉴赏时可先注意作者,联系其生平经历及创作来解读诗词,即借助平时所积累的作者的思想、时代、风格流派等背景材料理解诗歌.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作品多抒发豪情壮志,经历安史之乱后,诗作表现为忧国忧民的思想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六、课堂演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生归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抒发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七、结束语让古诗词穿行语文课堂,让美好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出他们的文化向往. ----余秋雨 板书设计: 抓句子 品情感 借意象 析情感 读作者 悟情感 教学反思 古诗词阅读已成为中考语文的考点之一.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这一点作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整理归纳主题思想的能力.一节课下来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有不足之处:在归纳、浅析主题思想中,由于平时缺乏训练,有些地方学生分析的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九年级语文组 刘丽娟。

3.消息导语主要有哪些形式

1.叙述式:直书事实,简要、开门见山。

2.描写式:人物、现场或事实特点简要描绘,使人如亲临其境。3.设问式:鲜明提出矛盾、问题,以引人关注、思考。

4.引语式:以新闻人物有特点或权威性的语言点明消息主题或体现某思想、政策,给人启迪、教育。5.评论式:以对事实的评论开头,揭示事实的意义或目的。

6.结论式:开头直书事实结论或结果。多用于实际工作和生产建设、科研新成就的消息报道。

7.诗词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诗词开头。@导语写作要求:叙事精当具体,要有实质性内容;要生动活泼,能引起受众兴趣;要言简意明。

4.导语设计

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单成仁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话很有道理。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讲读新课之前,不少老师在导语设计上细细揣摩,再三斟酌,其目的就是想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创设一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氛围,使学生饶有兴味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江苏肖远骑老师在教授《果树园》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曙光冲破黑暗,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蓦地,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将一片金辉洒向人间。

于是,村舍、山峦、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镀上了一层金色,显得那么富有诗意。那金色的彩霞、浅黄色的薄光、偶尔闪光的露球,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叫人心醉,多美的清晨啊!晨光中的大地是美的,那么,清晨的果园,果园的清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让我们随着作者丁玲的行踪去观赏一下《果树园》清晨的美景吧!”这里,肖老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极为绚丽的直观画面,其中既有对客观景物的传神描述,又有主观感情的浓烈抒发;既有粗线条的勾勒,又有工笔细描。

讲者动容,听者动情,学生怀着对清晨果树园的美好憧憬,愉快地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当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还可在导语设计上另辟蹊径。

湖北武汉市的韦志成老师在导语设计中,十分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状态,急于想获取新知识。如讲《药》,他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么?今天要讲的这篇小说《药》,写的就是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

这‘药’说明了什么呢?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叫赤县、神州外,也曾叫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的是蘸过夏家人血的人血馒头,这又说明什么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烈寻求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寻根究底,认真学习课文。

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伊始,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起点和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一位老师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是这样开始的:“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想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便假惺惺地提出要以10倍的土地来换取弱国的疆土,如果你是这个小国的使者,你能用什么办法保住自己国家的疆土和尊严呢?”这一假设,立即使学生陷入沉思之中。

稍事停顿,老师接着又说:“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个叫唐雎的人,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自己弱小的国家免遭强大秦国的吞并,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由于导语设计得新颖而又切题,所以学生就开动脑筋,向深层思考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正像教师给学生说出一个“谜面”,让学生急切地盼望老师说出“谜底”一样,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非常有利。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

如果一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一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一开始就抓住课文题目的不寻常向学生提问:“刑场上怎样举行婚礼?婚礼为什么在刑场上举行?刑场是死亡的场所,意味着生命的结束,是悲凉的气氛;举行婚礼是欢乐的事情,意味着幸福,是喜悦的气氛。

然而,如此矛盾的事情确实发生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急切地想知道下文如何分解。有的老师在讲新课之前,先有表情地吟诵一首与课文有关的诗词,然后导入新课。

这样,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感人。钱家珍老师在教《荆轲刺秦王》时,就是先吟诵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告诉学生,它有着一段悲壮的故事——荆轲刺秦王。

之后,钱老师介绍了历史名人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始速祸焉”、“轲不足道”、“匹夫之勇”、“名垂后世”、“江湖侠骨”、“虽无壮士节,与世也殊论”、“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鼓励学生对这一历史故事和有关人物加以评论。对某一历史事件和人物,古人在认识上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分歧,自然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

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对联导入、审题导入、联系旧知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显示了语。

5.写好消息的导语的方法是什么

导语就是消息的开头,是位于“消息头”之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也 就是说在不分段的短消息中,它是第一句;在分段的消息中,它是第一段。 消息总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全文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 开头,长此以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

由此可知,消息最精粹、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导语。导语的常见类型主要有: 一、叙述式导语在消息的开头,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简明扼要的叙述出来,点明要旨, 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如中新社记者孙自法发自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 的报道:北京时间今日凌晨零时四十分,“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喷 出长长的橘红色火焰,将“神舟”四号飞船顺利送入太空。 二、描写式导语在消息的开头,用白描的手法对主要事实或者有意义的侧面做简洁而有 特点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

如:四周精彩纷呈的剪纸作品,玻璃罐里相栩如生的京剧人物,喜气洋洋的 中国结。2月10日,人们一走进坐落在济南市泺源大街上的山东新闻大厦, 就好像一下来到了民俗艺术的博物馆,浓浓的年味散布四周。

这些作品都是 山东新闻大厦请来的民间艺人的杰作。 三、评论式导语在消息的开头,对所报道的事实稍加评论,或者写出事实的结论,揭示 其意义和作用,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关注。

如《参考消息》2001年3月28 日《布什政府缺乏全面的对华政策》的导语:布什没有形成全面的对华政策,危险! 四、设问式导语在消息的开头,先把主要的事实用提问方式提出,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 趣,然后再用事实做出回答。 如《新民晚报》1998年9月26日的报道:“摇摆选民”会让奇迹诞生吗?归根结底,导语写作要领是:“立片言以居要”,“开门见山”,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写好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

实践证明,相 当多的读者在接受新闻时是随意性的,仓促的,浏览式的,如果导语不能像 “凤头”那样吸引住读者,他会马上转移注意力。 所以导语写作一定要让“最 重要者最先”、“最新鲜者最先”、“最引人注目者最先”。

传统的导语写作,要求具有五个“W”加一个“H”,这样对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有好处,但如果成为一条“铁律”,就会使消息头重脚轻。实践中,现 代的导语写作已经走出了套路,力求简明扼要,多用实词和动词,不用抽象 的技术术语,即便在交代新闻来源和新闻根据时,也不主张出现长串的人名、地名、官衔、机构名称等。

6.宋词10首并加以赏析

往下看看!!字数超了 菩萨蛮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

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 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 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诳《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 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

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

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