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中对贾宝玉性格描写的句子:“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要看薛宝钗左腕上笼着的一串红麝串子.宝钗因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一旁看着那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 这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它不仅真实地表现了贾宝玉在爱情生活中那种合乎贵族公子身分的心理和习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说明了贾宝玉爱林黛玉绝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较和选择;而选择的标准也不再是郎才女貌,而是内在的精神和思想.尽管薛宝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但是贾宝玉最终还是虽然不无惋惜却很坚决地舍弃了她,而选取了林黛玉那与他发生共鸣的风神灵窍. 这个表面上是那么平凡乃至近于琐碎的生活细韦,却是那样自然又那样真实地揭示了贾宝玉在选择爱情的过程中那种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的心理活动. 2.《红楼梦》原文中描写贾宝玉性格特征的句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他叛逆、大胆,追求自由与平等,痛恨世俗的争名逐利、勾心斗角,他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这段外貌描写集中了作者的笔力,是所有外貌描写中最详尽的一段。 首先,宝玉的外貌非常出众,俊美得几乎不像一个男孩子。他面容明朗,流光溢彩。月与花本已美丽,而中秋之月,尤为圆润清朗;春晓之花,尤为鲜艳润泽。他的“面”与“色”如此搭配,充满了青春活力,而他的心灵,也正如中秋之月一样纯洁无瑕,他的感情,也正如春晓之花一样朝气蓬勃。 3.形容贾宝玉的诗句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4.形容贾宝玉的诗句有哪些1,第十七回 《四副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也香 2, 第十八回 《有凤来仪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3,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4,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5, 第二十三回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5.用一句诗词形容贾宝玉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伯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执挎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诗词鉴赏】 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第十九回写宝玉探花袭人家,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宝玉。这是何等娇贵!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同将来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起来看,令人叹息。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不好乱猜,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