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的参考文献

1.研究《诗经》需要参考那些书目

你不能这样问啊。太笼统了,你想想从那个角度写?然后才好说啊。

看躇斌杰的《诗经与楚辞》吧,有介绍相关研究。目录

上编 《诗经》

一 《诗经》作品选注

(一)周民族史诗

(二)农事诗

(三)燕飨诗

(四)战争徭役诗

(五)卿士大夫美刺诗

(六)爱情诗与婚姻诗

(七)其他

二 《诗经》研究参考资料

(一)总论

(二)《诗经》重点阅读作品辑评

(三)《诗经》研究参考书简介

下编 楚辞

一 “楚辞”作品选注

(一)《离骚》

(二)《天问》

(三)《九章》

(四)《九歌》

二 “楚辞”研究参考资料

(一)屈原生平事迹与评价

(二)“楚辞”作品简评

(三)“楚辞”研究参考书简介

参考、引用书目举要

……

[看更多目录]

另外有一本

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

2.关于诗经的论文,1000至2000字左右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

《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

毛认为是“思贤”诗,《笺》、《疏》并无异议。[1]《传》的故训由于最接近于《诗经》时代,大体上是可信的。

但是,对于“国风”中某些诗篇的诗旨,尤其是那些反映男欢女悦的情爱诗篇,囿于思想的保守性,《小序》往往牵扯到帝王后妃的身上,其说多半不可考之于史。自然亦有少数可考者,如《鄘风·君子偕老》、《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齐风·载驱》、《陈风·株林》,但大多数情爱诗篇,往往是诗人即事即景抒情之作,并不反映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何可考耶?窃以为《丘中有麻》就属于此类民歌。

对于这些诗歌,只能就诗论诗,味之以文情,审之以辞气,衡之以语法,核之以训诂,来探索其主题。朱喜作为一个理学家,思想也是保守的,但他的《诗集传》尚能遵循就诗论诗的原则,如《丘中有麻》,朱子就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其说一出,后人多有信之者,但朱说亦有瑕疵。

朱子云:“子嗟,男子之字也。”“子国亦男子之字也。”

“之子,并指前二人也。”在首章之后评点曰:“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来,故疑丘中有麻之处,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而来乎?”[2]果如朱子所言,妇人私会二人且二人均赠其佩玖,揆之以情理,今天虽然有如此荒唐之事,但在古代确是够大胆的了,纵有,当事人也不会形之于诗,即使作诗人未必诗中人,亦不会如此津津乐道地赋之于诗。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引崔述《读书偶识》驳那些认为《齐风·东方之日》是讽刺诗者,曰:“夫天下之刺人者,必以其人为不肖人,乃反以其事加于己身,曰我如是,我如是,天下有如此之自污者乎?”[3]其理亦可用于此。《诗经》中确有刺淫刺秽之诗,如《新台》、《南山》、《载驱》、《株林》,但决非当事人自作或以当事人口吻所做。

《株林》刺陈灵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偕大夫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君臣宣淫,终为夏姬之子夏征舒所弑。朱子评曰:“灵公淫于夏征舒之母,朝夕而往夏氏之邑,故其民相与语曰:君胡为乎株林乎?曰:从夏南耳。

然则非适株林也,特以从夏南故耳。盖淫乎夏姬,不可言也,故从其子言之,诗人之忠厚如此”[2]。

真正有伤风化、有悖人伦之事,旁观者亦羞以道之,正如《鄘风·墙有茨》所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由此观之,《丘中有麻》至少不是妇人歌咏与两个情人苟且之事。《诗经注析》认为《丘中有麻》“也不像朱熹所说的这位女子和子国、子嗟父子有私情,而这二人在丘中有麻处又为新欢所留。”

《诗经注析》认为朱子和方玉润都将“留”解释为挽留之留,致有此误。窃以为误则误矣,因为倘若“留”解释为挽留之留,第三章“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语句不顺,但朱子并没有说子国、子嗟是父子,齐襄公淫乎其妹,实有其事,而这首民歌,查无史据,父子聚麀,有悖天伦,以朱子之智慧及其人生哲学,断不会作如此主观臆测。

方玉润《诗经原始》亦误解了朱子,他说:“子嗟、子国既为父子,《集传》且从其名矣,则一妇人何以私其父子二人耳,此真逆理悖言,不图先贤亦为是论,能无慨然?惟是《序》、《传》亦有所疑,子嗟、子国既为人名,则‘之子’又何指?”方氏又驳姚际恒“嗟”、“国”皆为助辞说,曰:“嗟为助辞可也,国亦为助辞乎?”方氏主张嗟为助辞,国即“彼国”之“国”,犹言彼留子于其国,其国不可久留也,何不就我?方氏主张此诗为招贤偕隐之诗,云:“《丘中有麻》招贤偕隐也,周衰,贤人放废,或越在他邦,或互相招集,退处丘园以自乐。”[4]窃以为诗中看不出招贤偕隐的痕迹,更何况“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彼留之子”明显为同一种句型,而按方氏说,独独“彼留子国”要在“国”前加“于”才能解通。

高亨的《诗经今注》认为《丘中有麻》是“一个没落贵族因生活贫困,向有亲友关系的贵族刘氏求救,得到一点小惠,因此作诗以述其事。”[5]《传》以为子国为子嗟父,而高亨以为子国是刘氏家族的另一个人的名字,把“彼留之子”解释为“那刘氏的人们”。

窃以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因为《诗经》时代人称代词固然无单复数之分,但是“子”是名词,无论是用来替代第二人称代词还是作为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子”指二人或二人以上这样的用法恐怕没有,此种情况,先民是用加数词的方式来表示的,如《邶风·二子乘舟》。其次,既然是没落贵族救助于刘氏,刘氏施与一点小惠,恐怕还不至于“贻我佩玖”。

窃以为赠玉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或是主恩浩荡,或是朋友之间因有深情厚谊而分手脱相赠,寄予平生一片心,或是恋人或夫妻之间情到深处感情的流露和表示。笔者认为此诗按第三种情况来理解更显得贴切、自然,把诗理解为女子的口气更。

3.诗经当中 区分大小雅的标准是什么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一般认为是西周中期与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小雅中的诗歌,多是贵族所写作,反映贵族的生活。较低层的是士身分的人;这里的士不是读书人的意思,而是低于大夫的一种身分,可以说是低层的官吏,即统治阶级中偏下层的人。

贵族自然写颂体的诗,或者说,颂体的诗本来就应是贵族所写的。这里要说说大雅中三篇非常有名的史诗性质的诗篇:《生民》《公刘》和《绵》。

《生民》是叙述周人传说中的始祖后稷的事迹的。诗中说,后稷的母亲足踩了天帝的巨大的脚印,因而怀孕,生下了后稷。

后稷在婴儿时期,就得到各种鸟兽的保护。长大之后,后稷开始种各种庄稼,于是周人开始有了农业生产。

《公刘》和《绵》两篇,分别叙述后来公刘和古公亶父这两位不同时期的周族的首领,先后带领周族的民众,寻找新的居住地,开垦荒地,划分疆界,发展农业生产;并构筑房屋,建立部落的中心机构。总之,三篇诗都是周人的创业史。

读这种辟草莱,划阡陌,修沟渠,建房舍的艰苦创业的历史,人心感到亲切,人心为之鼓舞;或者说,至少绝对不会让人心中有丝毫不舒服不愉快的感受。此外,大雅小雅中都还有些写胜利的征伐的诗。

这些诗,虽然中间也有一些周人的首领以德化人的语句,但人读这些诗,对战争总是难于形成一种纯净的温馨和谐的感觉。两三千年的历史书中,一直宣传周文王周武王无比伟大的德行,似乎武王伐纣,绝对是正义讨伐邪恶,战争的进行如同摧枯拉朽,商纣的民众全是箪食壶浆,欢迎武王。

但也有的古书上说武王伐纣的战争极其残酷,以致“血流漂杵”。周王朝的统治,后来虽然逐渐衰落,但终究其存在一直延续了八百年之久。

于是,周王朝,尤其是周文武、周公在道德正义上的崇高形象便被他们自己的反复宣传而逐渐固化为绝对的真理。先秦时代的以及后秦时代的儒家们又千遍万遍的宣扬,西周的政治以至成了文明、正义、道德、真理的代名词。

我的意思,对这些理应保留那么一点适度的怀疑。至少,对武王伐纣的正义性的信赖,在人们的心中不可达到百分之百的程度。

阻拦武王伐纣的伯夷叔齐,对武王伐纣就曾有过“以暴易暴”的批评与伤叹。中国的古籍中尚能留下这样的声音,实在可算是中华民族自古具有反思能力的可贵的证明。

官方编撰的历史从来不是完全可靠的。对自己开国时胜利的战争史的不厌其烦的宣传,其真正的积极意义一定是很有限的,甚至是值得怀疑的。

周人以武力灭掉了商,但还是懂得单纯宣传武力的不妥,于是努力宣传自己是因为有德,才得了天下,天命才转到了他们的身上。后世因自己的武功而宣扬自己的合法性的人,更应慎之。

大小雅中一些诗描写了贵族阶级的生活,例如,不时举行的丰盛的酒宴。《小雅·鱼丽》这篇不长的诗,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内容,就是描写酒宴的奢侈、豪华。

但这一篇也许只是一个例外,其他一些写宴饮的诗,大都写得比较庄重。比如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写统治者欢宴群臣,并给臣子们以赏赐。

但诗中的句子,全把臣子当作他的高贵的宾客。实际上此诗并不是统治者自己写的,但很可能表现的是包括贤明的国君在内的统治阶层比较普遍的观念。

其第一章中写道: 人之好我, 客人爱护我, 示我周行。 反复叮咛使我方向明。

其第二章中又写道: 我有嘉宾, 我有博学善良的客人, 德音孔昭。 他的声誉多么崇高。

视民不恌, 激励人民不苟且因循, 君子是则是效。 君子向他学习仿效。

[1]还有一些宴请兄弟、宴请朋友的诗,也都显得庄重,并包含一些有益的人生教诲。诗经中上层社会的诗篇里,不时会有富于人生哲理的句子。

例如大雅的第一篇《文王》,本是赞颂周文王建立国家的诗篇,其第一章中就有这样的句子: 周虽旧邦, 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 其命维新。 它的国运从此更新。

[2]其第六章则写道: 无念尔祖, 要想想你们的祖宗, 聿修厥德。 必须进德修业。

永言配命, 长久地配合天命,自求多福。 以求更多的幸福。

殷之未丧师, 当殷还未丧失政权时,克配上帝。 仁德与上天配合。

宜鉴于殷, 应当以殷为鉴戒,骏命不易。 知道天命来之不易。

其第五章中还有“天命靡常”的话,也是在后世流传很广的名言。总之,周的统治者小心谨慎,认真治理国家,从不敢只信赖什么天命。

又如《大雅·皇矣》一篇,本是讲周朝之创业,又专说周文王伐密伐崇之事的,其第七章写道: 帝谓文王, 上帝对文王说; “予怀明德, “我怀念你显明的道德, 不大声以色, 不用声威和怒色, 不长夏以革。 不用罚打和鞭革。

不识不知, 好像不知不识, 顺帝之则。” 顺从上帝的法则。”

[3]·末尾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可是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的。诗经里的许多诗中,多次提到“恺悌君子”(有时写作“岂弟君子”),例如《大雅·泂酌》一诗,其第一章写道: 岂弟君子, 快乐平易的君子, 民之父母。

民把他当父母看。其第二章道: 岂弟君子, 快乐平易的君子, 民之攸归。

人民统统来归顺。[4]这首诗,据说是周召康公对成王的诫勉。

看来,中国的古人赞赏的是统治者的温和平易的性格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对统治者,对贵族阶级,也不宜一概看作狰狞的魔鬼。

4.写论文古人的诗词文章算是参考文献吗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

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然而,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

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

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5.《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的文献综述

估计你是要做毕业论文吧?其实应该明确一下:你要做什么样的论文,是做研究性的,还是综述性的。

说真的,如果做研究性的论文难度较大,尤其是作为本科生积累太少,时间也不允许,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做综述性的,就会简单点,说实话关于诗经中女性形象研究的有很多。你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管资源(包括数据库),做下基本的检索,当然你应该确定一个范围,如,可以选择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成果(十年、五年都可以),看看有哪些新的动向,然后你进行排比众说,不用去阐发什么高深的观点。就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了。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缺少学术价值,其实一味创新是没有自信的表现。综述性的论文就在于文献价值,为以后的人研究作铺垫。

做论文就应该扎扎实实来。学术的前进不会因为某一个而飞跃,而是靠历史的积累!

6.求《诗经》选读课论文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四、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

7.关于《诗经》论德育的文献综述

●大雅·文王之什 ○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

裸将于京。厥作裸将,常服黼冔。

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

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氵京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绵 绵绵瓜瓞。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々,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

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 御侮! ○棫朴 芃芃棫朴,薪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