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含光字的诗句《岳鄂王墓》(元朝赵孟俯作品)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凉州词》(唐朝王翰作品)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七夕》(唐朝杜樊川作品)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春日》(宋朝朱熹全集)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静夜思》(唐朝李太白作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环山胜景》(清代王良谷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31_26) 三青高岭峙东西,岭上风光一望齐. 《鄂州南楼书事》(宋朝黄庭坚作品,选自全唐诗:卷131_26)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子夜秋歌》(南北朝佚名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观书有感》(宋朝朱熹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古诗十九首》(汉朝佚名作品,选自诗经·颂·闵予小子之什)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摘自网络 2.带有菡字的诗经有哪些带有菡的诗经只有一首,为先秦无名氏《国风·陈风·泽陂》 《国风·陈风·泽陂》--先秦无名氏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译文: 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那边有个俊人儿,让我爱得没办法。日夜思念难入睡,哭得眼泪哗啦啦。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莲蓬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容貌好。日夜思念睡不着,内心郁闷愁难熬。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荷花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风度好。日夜思念睡不着,伏枕辗转多烦恼。 扩展资料: 带有菡字的古诗词: 1、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唐 · 李商隐《赠荷花》 译文: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2、愿妾身为红菡萏 —— 宋 · 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译文:愿妾身为红芙蓉。 3、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唐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译文: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五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陈风·泽陂 3.诗经—月出的译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 美人仪容真漂亮。 身姿窈窕步轻盈, 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 美人仪容真姣好。 身姿窈窕步舒缓, 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 美人仪容真美好。 身姿窈窕步优美, 让我思念心烦躁。 4.凿壁借光全文翻译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拼音】 záo bì jiè guāng 【释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作者】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 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 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注释】 匡衡:西汉经学家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与:给。 佣作:被雇佣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感到奇怪。 遍:尽 资:借。 映:映照。 遂:最终 大学:大学问家。 (结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 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编辑词条 匡衡 【人物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另一说为:山东省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匡王村)人。 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 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 5.关于诗经的诗雎鸠踹雎鸠雎鸠鸟在叫,成双河边闹。 美丽好女子,理想好伴侣。河边水荇菜,左右轻轻摇。 贤良好女子,梦里把她思。思之不可得,日夜心中想。 想之心忧伤,思之欲断肠。河中水荇菜,风吹左右摆。 美丽好姑娘,琴瑟诉衷肠。你可知我心?你可知我意?心意两不知,留我徒悲伤。 河里荇菜 草,水里叶巅摇。贤良好姑娘,鼓乐乐她怀。 掩面她偷笑,又增我烦恼。笑声和水声,何以解我忧?桃夭桃树多繁茂,桃花多妖娆。 待你在清晨,不知你能何时来。桃树多繁茂,果实多丰硕。 待你在中午,不知你能何时来。桃树多繁茂,桃叶多浓密。 待你在黄昏,不知你能何时来。殷其雷雷声隐隐响隆隆,好像就在南山中。 为何刚来就要走,来去匆匆无闲暇。美丽贤良好姑娘,我在树下等你来(归哉归哉)。 隐隐雷声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旁。为何刚来就要走,不肯稍稍做停留。 美丽贤良好姑娘,我在树下等你来(归哉归哉)。雷声隐隐隆隆响,好像就在南山下。 为何才聚又分别,不能稍稍做停歇。美丽贤良好姑娘,我在树下等你来(归哉归哉)。 落梅枝头梅子落纷纷,树上果实剩七分。我追求的好姑娘,不要拒绝伤我心。 枝头梅子落纷纷,树上果实剩三分。我追求的好姑娘,不要无情伤我心。 梅子全部落下来,拾完一筐送给你。我追求的好姑娘,明日吉时嫁给我。 小星小小星星闪微光,三三五五在东方。我在窗下抬头看,月如面庞星如眸,日日夜夜心中想。 小小星星闪微光,参箕二星在天上。我在窗下抬头看,参在西方箕在东,一片茫然心彷惶。 江有汜江水汇合流,佳人乘船走,留我在洲头。置我于不顾,以后必后悔。 江边有小洲,佳人乘船走,留我在洲头。深情若无睹,以后必后悔。 大江有支流,佳人乘船走,留我在洲头。此时不见我,日后必悲歌。 绿衣绿色外衣穿在身,外面绿衣黄色里。触物思人情难却,何时才能不心伤。 绿色外衣穿在身,外面绿衣黄色里。心中忧愁愁难断,怎么能够把你 忘。 绿色丝绸穿在身,件件都是你所赠。思念美丽好姑娘,愿你从此皆顺利。 粗衣细衣穿身上,风儿吹过把风挡。美丽贤良好姑娘,牵肠挂肚心中想。 汝坟沿着汝河岸上游,砍掉树木坐岸边。不见心中好姑娘,两下茫然心忧愁。 沿着汝河岸上走,砍了枝条坐岸边。见到心中好姑娘,不知所措心中 慌。 鲂鱼尾巴红艳艳,汝河流水声潺潺。女似繁星我似月,月共繁星长流转。 草虫草虫呦呦叫,阜螽随声跳。不见心上人,心中乱糟糟。 见到心上人,交谈有欢笑,我心就平静。爬到南山上,前去采蕨苗。 不见心上人,心中 真烦恼。见到心上人,情意相交接,我心就欢悦。 爬到南山坡,前去采薇叶。不见心上人,心中真悲切。 见到心上人,两情同欢乐,我心才平和。燕燕轻盈燕子双双飞,一前一后紧相随。 贤淑女子要离去,迢遥相送路怎归。抬头遥望不能见,默默无语泪低垂。 轻盈燕子双双飞,上下翻飞影相随。贤良女子要离去,心凉意冷独自悲。 抬头遥望不能见,默默无语泪低垂。轻盈燕子双双飞,忽上忽下啼声美。 贤良女子要离去,远送她到南山下。抬头遥望人已远,凄凄怆怆心痛悲。 贤淑女子性纯真,心境仁厚且真诚。温柔贤惠人称赞,淑娴谨慎善修身。 女子无心花前笑,愁煞树下种花人。我以我心向明月,不知明月意何。 谷风谷风阵阵,阴云不定。你我同心,不计前嫌。 你有过失,不体我心。不离不弃,与尔同心。 路上徘徊,心中有怨。迢迢路远,不能远送。 谁说荼苦,甜如荠菜。说我有福,不明就里。 泾以渭浊,不见其底。一往深情,弃之不顾。 日在天上,路在脚下。你不容我,我自离去。 河水水深 ,乘舟过河。河水水潜,何有何无,尽力操持。 与人友善,与己心安。你不恤我,视我若仇。 身有五德,视若不见。初见之时,相视而笑。 即见之久,冷面而向。如我所想,心有所许。 爱人之深,后土所明。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天兮地兮,何不我顾!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汝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 汉广南方有树很高大,谁有福分在树下。汉有淑女好美貌,可是不能追求到。 波涌江面宽又宽,怎么游水到对岸?对岸女子淑且贤,如何让我不思念。大树枝条杂又多,我砍枝条受苦楚。 女子如果愿意来,喂饱马儿去接她。波涌江面宽又宽,怎么游水到对岸。 对岸有女淑且贤,如何让我不思念。大树枝条杂又多,我砍蒿草一大垛。 女子如果愿意来,喂饱马儿去接她。波涌江面宽又宽,怎么游水到对岸。 对岸有女淑且贤,如何让我不思念。君子偕老你是君子身边人,珠光宝气满全身。 雍容华贵好举止,气若山河美绝伦。锦衣彩纹艳如花,似花似鸟似云霞。 黑发如盖已风流,万种风情出双眸。皮肤白嫩配珠玉,精雕象牙做发针。 前额白皙显秀素,体态娇柔很动人。华服艳丽美如花,百花丛里展芳华。 细葛丝沙内里穿,配上夏日白内衫。双眉清秀眉飞扬,额角方正容颜靓。 怎似神女从天降?莫非天仙下凡尘。不知此女在何处,倾国倾城美娇娘。 如果没有好品德,徒有华贵也枉然。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 6.列举《诗经》的关键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键字:诗歌总集、无邪、儒家经典。 7.关于白居易写的诗经有哪些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1、《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4、《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5、《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6、《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 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1、《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4、《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5、《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6、《琵琶行》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7、《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 8.诗经包括什么风、雅、颂。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 “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其中,风占的位置最重要,《诗经》中的名篇皆出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