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赏析诗句鸳鸯于飞“鸳鸯于飞,在江之涘,和音交畅,拊翼双起”出自晋·郑丰《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 于飞:飞。“于”为语助词,无实义。 涘:水边。和音:和谐的声音。 拊(犯):击,拍。这几句大意是:一对鸳鸯拍着翅膀,在江边双双飞翔,和谐的叫声总是那么欢畅。 诗句形容一对鸳鸯从水边双双飞起的情形,采用四言形式,语言古朴,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有意识地学习《诗经》的风格特点。《诗经》有“凤凰于飞”的句子,描写凤凰相偕而飞,后人常用以比喻夫妻和谐。 这几句可以描写鸳鸯,也可以用以比喻夫妻关系和睦。 2.有关于飞的词语白云孤飞笨鸟先飞比翼齐飞比翼双飞不翼而飞草长莺飞插翅难飞长目飞耳胆裂魂飞东南雀飞飞刍挽粟飞短流长飞遁鸣高飞蛾赴火飞蛾投火飞阁流丹飞鸿印雪飞黄腾达飞来横祸飞鸟惊蛇飞鸟依人飞蓬随风飞禽走兽飞沙走砾飞沙走石飞声腾实飞熊入梦飞檐走壁飞扬跋扈飞鹰走狗飞云掣电飞灾横祸飞针走线凤凰于飞高飞远举骨腾肉飞海水群飞横殃飞祸鸿飞冥冥灰飞烟灭魂飞魄散魂飞天外鸡飞蛋打鸡飞狗走健步如飞劳燕分飞六出纷飞六月飞霜龙飞凤舞龙蛇飞动鸾飞凤舞卵覆鸟飞眉飞色舞鸟革翚飞破壁飞去掞藻飞声双宿双飞水尽鹅飞突飞猛进兔走乌飞乌飞兔走无翼而飞雄飞雌伏血肉横飞燕雁代飞雁影分飞药店飞龙一飞冲天鱼跃鸢飞鸢飞鱼跃远走高飞陨雹飞霜。 3.有关雁的诗句和美文1、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3、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4、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5、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6、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7、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8、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9、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10、 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 11、 岁去冰未已,春来雁不还。 12、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13、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14、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15、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6、 搴罗幕,凭朱阁, 不独堪悲寥落。 月东出,雁南飞, 谁家夜捣衣。 17、 雁孤飞,人独坐, 看却一秋空过。 瑶草短,菊花残, 萧条渐向寒。 18、 深冬寒月, 庭户凝霜雪。 风雁过时魂断绝, 塞管数声呜咽。 19、 回首西南看晚月, 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 历历前欢无处说, 关山何日休离别。 20、 石城山下桃花绽, 宿雨初收云未散。 南去棹,北归雁, 水阔天遥肠欲断。 21、 泣归香阁恨,和泪淹红粉。 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 22、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23、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24、 柳丝长,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 画屏金鹧鸪。 25、 雁来音信无凭, 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26、 晓月堕,宿云微, 无语枕凭欹。 梦回芳草思依依, 天远雁声稀。 27、 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 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 愁恨年年长相似。 28、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29、 千里玉关春雪, 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 有徘徊。 30、 细雨晓莺春晚, 人似玉, 柳如眉, 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 镜中花一枝。 肠断塞门消息, 雁来稀。 4.关于鸳鸯的诗句美好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诗经·鸳鸯》 《鸳鸯》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两两戏沙汀,长疑画不成。 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 好育顾栖息,堪怜泛浅清。 凫鸥皆尔类,惟羡独含情。 《鸳鸯曲》 年代: 明 作者: 陆师道 双鸳并双翼,双宿复双飞。 清涟动双浴,明月照双归。 双浦沈双影,双花拂双颈。 眠沙双梦同,渡渚双心警。 双去双来处,双游双戏时。 双起随双鹭,双立视双鱼。 双舟举双桨,双莲碍双榜。 应有无双人,愿逐双鸳往。 5.有关哀鸿的诗句(1).悲鸣的鸿雁。 南朝 宋 谢惠连 《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诗:“哀鸿鸣沙渚,悲猨响山椒。”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诗:“哀鸿鸣清耳,宿雾褰高旻。” 清 孙枝蔚 《泊舟毘陵触目有述》诗:“傍晚朔风急,哀鸿断几行。” (2).《诗·小雅·鸿雁》:“鸿鴈于飞,哀鸣嗸嗸。”《序》云:“《鸿鴈》,美 宣王 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后以“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人们。 清 洪升 《长生殿·收京》:“流离百室,哀鸿满路悲戚。” 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胡卢依样君休问,中泽哀鸿血未枯。”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ú,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