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双调14、(3分)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 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 “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魇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自然风光”与“城市繁华”两点各1分,表达1分。) 15、(2分)动静结合。江中流水生烟,岸上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荷花安静恬淡,而涉鸥在舞。 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驶来.酒旗在迎风招展,于宁静中显出一派生机。(动静手法1分,分析1分。) 2.水仙子 咏江南 赏析登池上楼 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①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封空林。②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③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④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⑤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⑥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⑦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⑧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命。 ⑨【作者】 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他出身于东普大族,是谢玄的孙子, 袭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刘宋代晋,降公爵为候。 宋少帝时,出为永嘉大 守,不久辞官,东归会稽。文帝时,为临川内史。 元嘉十年获罪被诛。性喜山 水,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注释】 ①这四句借鸿、虬起兴(因为正在向高处和深处眺望),说自己不能象鸿雁高 飞、虬龙深隐那样得所,而是进退失据,俯仰有愧。 虬:两角小龙。 薄:通 “泊”,犹止。薄霄:停留在天空。 云浮:浮在云上。怍:惭愧。 渊沉:潜沉 在深渊。 ②这四句说自己做官时不能进德修业,于时无益,想退隐又不能力耕自给,为了得些俸禄反而穷居海边(指永嘉)。 这是不甘外放的牢骚话,同时也反映进退两难的心情。进德:提高德行修养,《易经•乾•文言》:“君 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力不任:指体力不能胜任。徇:从,求。 疴:病。 ③这两句说卧床日久连季节的变换也不明白了,现在才来看看外景。 昧:不明。 褰开:指揭开帘幔,打开窗户。 ④这两句说下听水声,上望山形。聆:听。 岖嵚(音区歆):险峻。 ⑤初罩、新阳:指舂光。 绪风、故阴:指寒冬。革: 除。 绪风:馀风。指寒气。 故阴:旧冬。 ⑥“同柳”句说藏在园柳中的啼唤 的鸟类也变换了,指春天的鸣禽如黄莺之类,不足冬季所有。 ⑦这两句说想 起《诗经》和《楚辞》中的句子,发生感慨。《诗经•豳风•七月》:“春日 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 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祁祁:多貌。 萋萋:盛貌。这里只取这几句里“归” 字的意思。 作者怀念会稽的故居,动了归心,因而联想古人的诗句。 ⑧这两 句怀念远方的故人。 离群索居:离开朋友,独处无偶。易永久:言容易觉得时 日长久。 处心:安心。 ⑨无闷:遁世无闷,见《易经•乾•文言》。 这两句 说高蹈避世而无忧烦,不但古人有这种风操,在今人中也能找到。操(去声): 操守,操行。 徵:求。诗意归结到向往隐遁。 恩归也是为了想隐居。【品评】 这首诗写在诗人任永嘉太守之时。 他出任永嘉太守,是受到宋新贵集团排 挤的结果,所以这首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 怅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 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 业。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 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第二层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 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 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 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 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 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 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 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 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 “池塘”二句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它的妙处就 在于自然清新,不假绳削。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 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 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①谢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②白日丽飞甍,冬差皆可见。③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④杂美满芳甸。⑤去矣方滞淫,⑥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⑦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⑧【作者】 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人。 曾任宣城火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遭始安王箫遥光诬陷,下狱死。 其诗学谢灵运, 风格清新秀逸, 为当时人所爱重。梁武帝称:“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 有《甜宣城集》五卷传世。【注释】 ①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 山周回四里,上有三峰,南北接。 京邑:指金陵,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②涘:岸。王粲《七哀诗》(西京乱 无象):“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河阳:县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京县:指洛阳。 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以上二句 以古人的望京比自己的望京,以霸陵、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金陵。 ③这两句写夕阳明丽。三山在建业之西,东望正见夕阳所照之处。 ④覆:言其多。 ⑤芳甸:长满芳草的郊野。 ⑥“去矣”以下写怀归之情。滞淫:淹 留。 ⑦佳期:指还乡之期。何许:犹“何所”。 ⑧鬒:黑发。—1—【品评】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 诗歌的。 3.乔吉的词《〔双调〕水仙子咏雪》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 “双调”.“双调”是宫调名(即“诸宫调”的一种),词虽有上下两叠,或曰两片,但只是一调,不能称为双调.以下介绍“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说唱艺术的一种,是运用歌曲来咏唱长篇故事,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说唱形式.其音乐是用多种宫调及其多种曲牌联套演唱故事的,所以取名诸宫调.又因主要伴奏乐器是琵琶,所以又叫“搊弹词”.例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长亭送别”中[黄吕宫·出队子]、[尾],接着是[仙吕调·点绛唇缠令]、[瑞莲儿]、[风吹荷叶]、[尾].共有两宫六曲.这种说唱艺术是北宋神宗时艺人孔三传首创的.现存作品有金人无名氏《刘知远》的残篇、董解元《西厢记》,元人王伯成《天宝遗事》残篇辑本.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对元杂剧的形成颇有影响.所以,“双调”是组成宋金元时期说唱艺术的其中一种音乐形式.。 4.水仙子 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在芭蕉叶上。 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古人云,一叶而知秋。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再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满目凄凉,更添愁思。所以这里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灯花棋未收”,写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梦醒后,首先看到一盏残灯,由灯光看到凌乱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化用宋代赵师秀的名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残棋未收,灯花已落,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第五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备受冷落的情怀,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 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愤慨,令人回味无穷。 游子思乡之主题,在传统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而此曲把游子思绪刻画得细致入微,颇具典型意义。特别是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说一声桐叶,一点芭蕉,即意味着一声秋意,一点愁思,而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则秋意无边,愁思无限的意蕴可以想见。曲中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 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5.水仙子 夜雨 赏析“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 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子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 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尝病店,梦白衣妇人歌词劝酒,云:“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 (《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 “落灯花棋未收” 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宋贺铸有词云:“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 徐氏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甚浓,遂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民,故曰新丰。 《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氏只做过“嘉兴路吏”。 《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由此可见徐氏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水仙子》])、“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 均可见一斑。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 十年游宦归梦远,怎能叫人不惆怅呢。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叙,情景交融,言短意长。 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 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在徐氏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 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自己之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 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阙如,已无法查找。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 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 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徐氏此曲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 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此曲层层递进,表达羁旅。 6.张养浩的《水仙子咏江南 》这首词的赏析“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两句采用对偶的写法,从大处落笔,先描写江上之景,雾霭弥漫,烟云缭绕,再写两岸人家,鳞次栉比,画梁相接,正合乎水仙子的曲牌作法。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面经晴日照射,氤氲荡漾,更显出烟水迷茫之致。次句“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江南地区人口稠密和繁华富庶的特点。 接着作者又把注意力放到自然景物,“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把温柔水乡的浓郁春光冲淡了,彷佛有抿去嚣扰的意味,更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卷香风十里珠帘”暗示了其所在的温柔乡之香艳、富丽,和前面的画檐人家相呼应。“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颭”相对,也是水仙子的惯例。而这两句不仅是字面相对,所描述的情景也恰成对应,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最后一句由客观观察转回主观感受,“爱杀江南”总结心得,既突显主旨,又充分表达了情感。 这首小令在艺术的处理上,能够把远近的景物交错来写,富有变化,江南各种富有特色的景观足以激发起令人心想神往的印象。 这首《水仙子》中最繁华富丽的句子是“两岸人家接画檐”。 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由于选择的数词不同,富于变化,增强了生动活泼的情韵。五句写景由远而近,从大到小,写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写远方的船,第七句又村落酒店酒旗,极富条理性和层次感,表达了欢快的格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