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 2.高考古诗鉴赏题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guopeijie2010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放慵 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5、阅读 3.高中语文选修《古诗词鉴赏》中有一篇文章最后说“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求诗词分别5首高考原题带赏析 原文不要太长2015年高考各地语文卷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汇编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厉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I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答案】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解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子进行分析。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怀以及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2015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解析】此题的解答方法与前面第9题相同。 诗人“开颜”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人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山、水、松、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味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 【点评】此题表面看是考查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实质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同2014年的第⑵小题,鉴赏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这江苏诗歌鉴赏题一贯的命题风格。(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1)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2)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3)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4)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5)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 “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用这种手法”、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一定思路。 困难的是点难以找全,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考生难以想到。【点评】赏析题是传统考题,每年都考,但每年选择的文本与赏析的角度并不一样,今年这道考题贴近考生生活,贴近考生实际,是一道不错的考题。 但提供的答案如“选取景物,铺陈描摹”值得商榷,篇幅所限,不再展开论述。(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5.高考古诗词鉴赏【日日】李商隐的答案(原创) 【评价】 古人做诗,贵在精,以最少的字蕴含最丰厚的意思.李商隐的诗,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又商(含有忧愁的意思)又隐(非常含蓄,甚至多解),也就是说,有忧愁,经常缠绵悱恻,但又埋藏得很深,就象这首一样. 要读懂李商隐的诗,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只能总体把握,摸透了他的心思,你才能去返回头来,去解释每一句和每一个字.他是最善于用双关与联想的唐代诗人之一. 【分析】 比如,这首诗,你可以有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前两句说春光之美(这样解的话,“斗”可以理解为春光与日光相比美),后两句是在说如果什么时候自己的心绪才能够整理得象春日睛空里的百尺游丝一样啊;但这只是第一步,如果只理解到这一层的话,很浅,很不够.因为从三、四句你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某种烦乱,再当你再返过头来看一二句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的写法上绝不是那种毫无保留地对春光的赞美,就象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那首)里的那样. 第二种解法是,作者前两句虽说春光美,但更暗含了一种无奈的东西,接下来,我们要学会两方面看问题了(辩证地看),日光催生了春光,但春继之以夏,到了夏天春光就没有了,所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光也会埋葬春光,所以“斗”可以解为,春光与日光赛跑,在夏日到来之前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来.杏花烂漫,但不得正地和正路,山城应该是偏僻的地方,斜路说明不是正路,可能暗示作者自己的不得重用,但不必解得这么直白,因为诗本身也没有写这么直白,但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实际上借第二句为第三四句感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反过来,再看第一句的“斗”,可以说,作者的春光,是借杏花而发力,杏花不得正路,但想借着春天还没有结束以前,做最大限度的努力,不服输,当然这样做的压力很大.这样,后两句就非常简单了,参照第一种解法就可以了. 【赏析】 作者面对烂漫的春色,引发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缭乱不安的心情. 结合全诗,首句的“斗”字,既可以解为春光的明媚与阳光的明媚争奇斗妍,亦可解为春光与时间的赛跑,这一句,展现了春天的动态美;二句的处于偏僻山城的斜路上的杏花飘香,既可以说是与第一句对应的春天的静态美,又可以结合三四句,杏花在偏僻斜路上独自飘香,杏花既是作者笔下春光的载体和第一句“斗”的主角,同时又为三四句的感慨埋下了伏笔,暗含了作者不得重用却又不甘心的压抑,而又同时面对力量单薄和青春将逝的无奈;三四句,发游丝比喻心情全然通畅的状态,形象逼真,而通过“几时”和“得及”,结合首句的开头两字,表达了作者想急于摆脱现有的压抑烦闷状态的心情与期盼. 【译文】 山城的斜路上,杏花独自飘香,散发着一树烂漫的春光,似乎有意在跟一天天逼近夏天的日光紧张地赛跑;哎,(人亦如此呀),什么时候能够使这繁乱的心绪得到澄彻,使之象睛空的游丝一样长飘空中悠然自得呢. 【原作】 另题为《春光》 唐 李商隐 日* 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