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三首评课

1.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牧童听课称赞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青草长得十分茂盛,平坦,就像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绿地毯。你听,远处传来了悠扬,婉转的笛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牧童骑在高大的牛背上,沐浴着夕阳,一手拿着鞭子,一手拿着笛子,正吹着那首百听不厌的曲子。远处的茅屋冒出缕缕炊烟,原来是提醒牧童该回家吃饭了。牧童连忙跑回家,狼吞虎咽地吃完饭,跑到了屋后的原野上,这时已经夜幕降临了。牧童顾不上脱掉蓑衣,就躺在了月夜下的草地上,滚来滚去,好像甩掉了一天的疲劳。牧童听着昆虫的演唱会,不时地吹起笛子为它们。咦?怎么没有声音了呢?原来,牧童已经进入了梦乡!

2.一年级下册(13课古诗两首)观课评课总体评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四下23古诗词三首2个有意义的问题

1、乡村四月诗意 [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作者介绍】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

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著有《西岩集》1卷,【注释】 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刚刚。. ④山原-----山坡原野 ⑤如——好像⑥了——料理完。

⑦蚕桑--种桑养蚕【译文】山坡和田野到处都是绿色,平地上到处都是倒映着空中白云的水田。杜鹃鸟欢快地叫着,春雨绵绵如同烟雾一般。

四月的乡村里很少有人空闲着,人们刚刚才忙完养蚕就又去忙插秧了。【简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江南乡村初夏时节的风光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2、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耘田:去田地里给庄稼除草。

绩麻:即缉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自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

童孙:小孩子。 未解:不知道,不懂。

供:从事,做。 傍:靠近。

【译文】白天出去田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 农家男女各自都忙着相应的家务劳动。小孩子不知道做耕田织布的活儿, 也忙着在靠近桑树的树阴的地方学习种瓜。

【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

南宋诗人。谥文穆。

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简析】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写,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3、渔歌子 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诗意】西塞山前凌空飞翔的白鹭、鲜艳的桃花、清澈的河水及那肥美的鳜鱼。

春色令人陶醉。

戴着草帽,披着蓑衣在河边垂钓,即使刮起微风,下起细雨也不必回家。【词义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 白鹭:一种水鸟,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白色。 4.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 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又称斗笠。箬是一种竹子。

6. 蓑衣:用茅草或是棕丝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十分可口。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字面解释为回。【作者简介】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

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

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

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

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

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简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

4.古诗春晓听课记录及评课范文

《春晓》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