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宋词的发展特点

1.论述南宋词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

前期,宋在汴京失陷南逃定都临安后不久,政界中主战论与主和论尖锐对立,而中原地区已委之于异民族。许多人成为被逐出故乡的流亡之身的现实,唤醒了人们心胸中激烈的悲愤之情与民族意识。因此,不久后,绝响已久的豪放词派再兴的机运产生了。

其中最重要的词人是辛弃疾,他生长于金统治下的山东,加入了反抗压迫政权的义军而战斗,后来返归南宋。他性格刚毅而富于文武之才,然而因是个彻底的主战论者,故而遭到主和派的憎厌而不遇。

他的词作,寄托有备尝殆尽的亡国之痛,与收复中原的悲壮心愿,而极尽激烈豪放。然而作为其支柱的仍是纤细而敏锐的感受性,那种调子具有另一种意味的潇洒而典雅的风格。他也作了不少写景咏物的优秀作品,而同样尤多假借风物以述忧世之志与人生议论之作,还时时表现出近于散文的手法,也因此被评为“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论为词”。

取其号被称为稼轩体,而成为豪放派典范的那种词风,可以说更大地扩展了由苏轼取得新开展的词之领域,然而其反面,又不可否认,词的特色因此而变得淡薄了。无论如何,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领袖,是代表南宋的大词人。

这一时期与辛弃疾共同被列为豪放派的有张孝祥、朱敦儒、陆游等。其中张孝祥英年谢世,然而其歌咏收复中原热情纯粹的慷慨之作品尤多。朱敦儒较辛弃疾年辈略先,被金兵追逐而南逃。他年青时词多柔婉,在身历目睹国难的中年以后,转而歌咏忧国心情,然而不如辛弃疾激烈,总的看来较沉郁。特别是在为政情所苦的晚年,于平淡之中带有虚无的意味。

陆游作为诗人是宋代的代表作家,作为强硬的主战论者,其词也满溢着激情,晚年时同样表现出闲淡的词境。

绍兴十一年(1141)经高宗与宰相秦桧之手,对金和约签订了。一度的和平一旦被保住,富饶的江南地区之经济就进展了,主战论的热情被束之高阁,民心向往奢侈与享乐。在这种风气中,继承周邦彦传统的婉约派又表现出兴盛的活动。相对于豪放派重视述志之词,结果使词与乐曲逐渐分离,他们在表现上争艳斗丽,在音律上悉心钻研,代表南宋前期这种倾向的是姜夔与史达祖。

姜夔未能登进士第,一生无官而游于江南,在各地得到资助而度过一生。他虽然晚年也有唱和辛弃疾之词,不无忧国之调,然而他的本领仍然是吟咏艳情风物的唯美之作。较之贺铸、周邦彦,他用典较少,以自创新意之修辞为支点的高格调,被视为有“清空”之趣。特别可注意的是,姜夔多自度曲,在词旁注记乐谱的作品,在其词集中出现17首,17首作品,成了今日为复原当时的曲调所存的,唯一的贵重手稿。

后期,所谓“文人墨客”,宦途无成,而凭其诗文书画等艺术才能游历各地度过一生之风气,在姜夔之后愈益兴盛,这成为南宋中叶后一种社会现象。

为这种阶层之出现带来可能的,不言而喻,是成熟的文化以及支撑它的丰饶的经济能力,然而不管怎样,在那样的文人墨客中,虽然其优秀的一部分,以无官之身而同时兼为风流名士,能保持恰如其分的社会地位;然而另一方面,渐近于帮闲与游艺者的,也为数不少。于是在这类文人们的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出卖品的艺术技能中,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以词为职业的专门词人多有产生,他们成为南宋后期词的承担者。

这类专门词人的特征是几乎都有唯美倾向,工于音律修辞而极尽精致,这种倾向在前此的姜夔、史达祖身上已能窥见。豪放派的词至辛弃疾,愈益失去其相对于诗的特异性,可说仅仅采用词的形式,而前述倾向,与之相对而有一种再度追求词的独自境界,使之鲜明的冲动。同时,由于把词作为专门的商品,又有了增大其稀少价值的动机。

达到这一风潮顶点的是吴文英,他也是位经常往来于苏、杭之间,同时而成为各地权要之门客的游士,晚年的情况不很清楚。吴文英也多自度曲,成为其词风基调的,是一种沉郁的柔情。然而其想象、表现、造句,均极尽华丽而曲折,同时又使他的词变得极其晦涩。词至吴文英,可说是极尽其象征性之能事。然而同时也愈益特殊化,成为脱离一般人的东西。

这一时期属于豪放派的词人,仅可举出刘克庄之名,而其风格不出辛弃疾之流亚。

2.宋初词的特点

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60年立国,三年之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征战,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掉南汉为止,正式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而分布于诸国的词人也陆续入宋,至此海内词人,基本归一。但是从北宋立国直到真宗天禧年间的大致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词的创作却进入了低谷。后蜀广政三年(939)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所陶醉的“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这种“诗客曲子词”的创作氤氲,“广会众宾,时延佳论”的词人创作盛况,虽然仅隔二十余年,却已风光不再。正如五代词人是唐、宋词人的过渡,宋初五十年也是五代词人向宋代词人转化的时期,而词坛的岑寂,恰是其中的一个特征,我们可以把它和持续时间差不多相同的五代、以及宋代后来的情形相比较:

整个五代50余年间,今存词的数量达800余首; ;宋初50余年,仅有16位词人,存词48首;而两宋319年的时间,有作品存世的词人为1300余家,词作21400余首。

显然,宋初五十年间词坛十分萧条,堪称词史发展的低潮期。但是这五十年却又是宋词达到繁荣顶峰的必经阶段,它对于后来宋代词人独特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经过这五十年的沉寂和过渡,五代词人的浮躁之气、靡艳之色逐渐消歇褪去,宋人以词陶写情怀、表现士大夫风度的传统开始形成。可以说,对词人来说,这是一个洗尽铅华、展现真淳,从而走向成熟的时段。

3.简述南宋爱国词的发展情况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

有《稼轩长短句》。

4.南宋格律词特点

南宋初年词风大变,李纲、张元干等抗金志士写出了一大批爱国主义词作。稍后大词人辛弃疾横空出世,以磅礴之气势、遒劲之风格,昂扬踔厉之精神面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开创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美境界。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人的词作亦闪灼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姜燮继承发展了周邦彦的词风,其词讲究词藻音律,“襟韵高、风神潇洒”,成为南宋格律派的代表人物,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等人皆属于格律派,有不同程度的唯美主义倾向。南宋末年,民族矛盾激化,文天祥、汪元量、刘辰翁等辛派词人,以其英雄主义气慨为宋词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今人唐宋词选本很多,兹介绍两种:一是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共选词251首,分为三卷,所选之词大体上体现了词家风格和词的发展途径;注释多有新意。二是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选词312首,由作品、注释、说明、作家小传几部分构成。选录作品以苏丰词为重点,注释较为详尽。

5.宋代诗词有哪些重要特征

两宋时期,诗歌得到进一步发展。

诗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词在宋代达到顶峰。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 词”、“乐府”、“长短句”等。

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雅士填词渐成 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

到宋代,词这一特 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宋代词人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 一。

词在宋代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形成了“婉 约”、“豪放”两大派,著名词人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