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 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 【命题规律】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现结合2011年高考试题,从设题角度、试题考查等方面总结该考点的命题规律. 一、从设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如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该题就是将内容、技巧、情感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的. 二、从试题形式来看,有的表述为“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表述为“某个词为‘诗眼’,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如2011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真题展示】 (2011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诗歌写了什么内容”,题目有两个要点,一是“哪三个方面”,二是“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因此答题时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作答.从“诗无敌”可知第一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地位”,从“思不群”可知第二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思想”,从“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知第三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诗风”.答案可拟为: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第二小题要求回答“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关键要掌握标题中对“忆”字思念义的把握.答案可拟为: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 一、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2011年天津卷李白的《骤雨》“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卷”“吼”.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都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再如回答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结合咏物诗的内容特点,写出“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之类的答案.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2011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2)题:“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作答时只要。 2.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3.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 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住蕴含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词语;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一去无回。 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高蟾《金陵晚望》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能画成的。 难点攻略 以下内容,第一点侧重谈平时的复习备考,第二、三点则侧重谈考场的解题方法。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通过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 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大致如下: 1.分类。 4.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5.如何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恰当的评价。 考点中所说的“评价”与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表现形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阅读要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对文章中“已有的东西”进行主观性的评价。得出的结论,不是文章原来固有的,而是阅读欣赏者加上去的主观性较强的东西。 而现代文阅读的其他项要求则是对文章“已有的”东西进行理解、筛选、分析和综合,得出的结论应该客观,因此“评价”已突破了单是文字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进入了阅读能力最高层次的要求了,它比其他能力更加要求阅读者的个体参与,更加具有主观能动性,考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天地。 “评价”是以深入阅读为前提的,而其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理性思考和审美判断,对作品的优劣得失、是非美丑有一个深层次的感受和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品评意识,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评价 评价思想内容 准确(偏激)、深刻(肤浅)、全面(片面)、客观(臆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进行评论。 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 具体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客观的评价。 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历史的评价。 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延伸阅读:文章思想作者观点本文转载地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