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普希金的诗歌分析

1.普希金的诗歌赏析

名诗欣赏四十三期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

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

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

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作者简介:

普希金 (1799~1837),全名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普希金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我曾经爱过你》都是普希金被人广为传诵的优秀诗篇。前者极富人生哲理,后者是一首寓意深刻的爱情诗,在我国,两者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2.普希金诗赏析

贵族阶级的叛逆 一八一七年六月,普希金于皇村学校毕业。

同学们有的从政、有的投身军界。普希金坚定地选择了作一个诗人的道路。

在毕业前夕写的《给同学们》一诗中,他诙谐地写道:“朋友们,请稍稍宽容――,请让我戴着红色的尖帽,只要我不是罪孽深重,必须用钢盔把它换掉;……”暗示自己要终生作个歌唱自由的诗人的愿望。普希金以十等文官身分被分派到外交部任职。

初入社会,普希金一度热衷于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他迷恋热闹的酒宴和神秘的剧院后台,沉溺在一切娱乐之中。

后来他自己也曾追忆说:“在这些充满快乐与希望的日子中我最喜欢舞会。”这种生活方式只能产生醉生梦死的花花公子和奥涅金式的“多余的人”,当然不会造就出杰出的诗人。

幸而普希金少年时代经历了一八一二年的伟大时代,感染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已萌生了做一个自由诗人的愿望,才免于过久地沉沦在这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另一个幸运之处是,离开皇村学校之后,普希金仍继续与恰达耶夫等一大批思想激进的优秀分子保持着密切关系,如尼古拉?屠格涅夫、普希钦、库尼曾教授、维亚柴姆斯基、尼基塔?穆拉维约夫、谢尔盖?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米?亚?别斯图热夫等人。

这些人中有儿位是秘密组织“幸福同盟”的领导和骨干,是几年以后十二月党人暴动的组织者和中坚,流放和绞刑架的命运正在等待着他们。他们鼓吹自由,宣扬联合起来、造福祖国的思想。

这对普希金的思想发展起了极其有益的作用。普希金还参加了文学团体“绿灯社”,这是“幸福同盟”的一个外围组织。

他也在戴里维格、久赫里别克尔等人所在的“俄罗斯语文爱好者自由协会”里活动。它的领导人是早期十二月党人费多尔?格林卡。

一八一七―――八一九年是普希金接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世界观发生质变的两年。他这一时期写下的著名诗篇《自由颂》和《乡村》,是十二月党人政治纲领的艺术初现。

在《自由颂》中,诗人用巴维尔一世的被谋杀,影射亚历山大一世的篡位嫌疑,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抨击世间的一切专制暴君。在《乡村》中,诗人更集中更明确地抨击了残忍野蛮的农奴制度,诗的矛头直指专制农奴制的基础,起了十二月党人宣言书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政治抒情诗表明,普希金已从对本阶级的弹劾发展成了叛逆诗人。 创作浪漫主义长篇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普希金此一时期的另一重大贡献。

早在皇村学校时期,普希金就开始构思这部取材民间传说的长诗。它讲述的是勇敢的公爵鲁斯兰与基辅罗斯大公的小女儿柳德米拉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他们新婚之夜,黑海魔王抢走了新娘,弗拉基米尔大公悲恸焦急中宣布:凡救得柳德米拉者即为其丈夫,“还把半个王国作为酬劳”。当夜,鲁斯兰和另外三勇士便踏上营救公主的征程。

长诗具有民间故事想象丰富、情节跌宕的特点,故事中出现了民间故事常见的黑海魔王、“能知未来的”芬兰隐士、老妖婆及“隐身帽”等人与物。长诗赞美柳德米拉的坚贞,她在被俘于魔窟之后,曾想以死抗拒魔王的欺凌,幸亏偶然中获得隐身帽,才避开妖魔的纠缠。

长诗也颂扬了鲁斯兰的忠诚与勇敢,他为营救妻子,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魔窟。他骁勇善战,同魔王苦战三日,从地上杀到天上,打得难解难分,最后终于制伏魔王,救出公主。

长诗也像所有的民间故事一样,一波方乎、一波又起。另外寻访柳德米拉的三勇士,有两人因嫉妒而对鲁斯兰心怀歹意。

罗格达伊尾随鲁斯兰,暗下毒手,被鲁斯兰击毙,法尔拉夫受妖婆纳伊娜蛊惑,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归途中人困马乏的深夜刺死鲁斯兰、劫走昏迷中的柳德米拉并向大公冒功请赏。芬兰隐士用活命泉水救活了鲁斯兰又赠以解除魔法的戒指;鲁斯兰赶至基辅时正逢敌兵围城,他勇退敌兵,用神秘戒指为妻子解除魔法,夫妻重新团聚。

法尔拉夫羞愧难当、俯首认罪,受到鲁斯兰与大公的饶恕。全部故事以正义战胜邪恶、勇士战胜妖魔和小人而告终。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普希金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虽然它远非尽善尽美,但它却显露了青年诗人概括广阔现实生活的巨大艺术才能。

从表面看,似乎浪漫主义叙事长诗与诗人广为流传的《自由颂》、《乡村》等自由诗篇并无联系,但仔细推敲则会看到它们在关心国家命运、歌颂人民的历史功绩上却紧密呼应。只是在自由诗篇中,诗人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对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上,而在叙事长诗中则主要表现在对惩治邪恶、抗击异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的讴歌中。

普希金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叙事长诗。它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浮雕般的人物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们看到,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正在迅速地步入全国第一流诗人的行列。诗人的好友们,尤其为长诗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他们设宴庆贺他的成功,茹科夫斯基甚至在赠给普希金的照片上欣慰地写道:“失败的老师赠给胜利的学生。”

普希金在长诗中引入了生动的人民口头语言,这种革新尝试遭到保守派文人的攻击。他们说,普希金有意和上流社会的读者开玩笑,人民口语。

3.普希金的童话诗分析

普希金(179―1837)是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和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开创者。

他在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和童话诗等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方面都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为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普希金的诗歌创作中,童话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童话诗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诗歌的特色。早在1817年到1820年间,普希金便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创作了内容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轰动了整个俄罗斯诗坛,甚至使他的老师、当时最著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也赞叹不已,连呼:“惊人的天才!美好的诗篇!”此后,在 19世纪 30年代,除了未完成的童话诗《母熊的故事》,普希金给世人留下了完整而珍贵的五篇童话诗:《神甫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国王萨尔坦和他那光荣而力大的勇士儿子格维东?萨尔坦诺维奇公爵以及美丽的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死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1833)、《小金鸡的故事》(1834)。

19世纪,俄罗斯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这个国家的农民一生都离不开民歌民谣,农村里到处都洋溢着歌谣声和讲童话故事的气氛。

路上,伴随着马车铃铛声的是车夫的歌声;田野上、节日里,不管是劳动中还是在婚礼上,都离不开唱歌和跳舞;即使在休闲的冬季夜晚集会上,人们也是通过唱歌和跳舞来表达自己的欢乐和痛苦、斗争和回忆。可以说生活中的一切都反映在歌谣、童话故事和传说里。

普希金小时候就经常听外祖母和奶娘讲童话故事和各种各样的传说,受到民间诗歌环境的熏陶。这些民歌、民谣和民间故事不知不觉地留在了普希金的记忆里,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成为他的童话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幽默用语的原型和素材。

就故事内容、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来说,普希金所有的童话诗,都保留了俄罗斯民间文学的特色。不过,在通常情况下,俄罗斯民间故事都是散文形式的,而普希金所再创作的童话故事则是以诗体形式出现的,这样就更通俗,更顺口,有利于朗诵和传唱。

像民间故事一样,普希金的童话诗一般都带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富有寓意,发人深思。正如《小金鸡的故事》结尾所明确指出的那样:童话虽是虚构,却深有寓意!对善良的年轻人,不无裨益。

在童话诗《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里,普希金讽刺和揭露了神父的贪婪和愚昧,赞美了长工巴尔达的机智、聪明和爱劳动的特点。普希金爱憎分明,作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普希金的童话诗帼王萨尔坦和他那光荣而力大的勇士儿子格维东?萨尔坦诺维奇公爵以及美丽的天鹅公主的故事》里,有两点是应该引起注意的:一是曾遭两位姐姐嫉妒、诽谤和陷害的妹妹最终有了公正和圆满的结局;二是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幸福的王国形象――岛上到处是楼房,人人都富裕,小松鼠不断地创造财富,勇士什1组成了捍卫岛国的警卫队。在沙皇专制统治和暗无天日的时代里,普希金能创作出这样的鞭笞邪恶、憧憬美好未来的作品,实属难能可贵。

在创作童话诗的过程中,普希金常常变换情节和人物形象,加进不少自己的东西――新的内容和新的人物,使作品更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所以说,普希金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和丰富了俄罗斯民间文学的故事内容和体裁形式。

其中,《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家喻户晓,最受欢迎和喜爱,具有深刻的进步意义。贪得无厌的老太婆最终必然受到惩罚,因为她不仅“胃口越来越大”想过贵妇人和女皇的生活,而且随着欲望一次次得到满足,变得越来越可恶可恨,她甚至扯着仆人的头发痛打,硬逼老伴儿到马厩里干苦活。

这还不说,当了女皇之后,她还差点儿逼着武士把老伴儿的脑袋给砍下来,最后竟异想天开,让“有求必应”的小金鱼来侍奉她,听她差遣。在普希金所有的童话诗中,最抒情、最富有诗意的是《死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

这篇童话诗写出了后娘王后对公主的忌恨和迫害。童话中美丽的公主,特别像一位农家姑娘,她性格温柔,和善而又谦虚,尤其爱劳动。

她这些优点必然会赢得人们的好感,七勇士很快都爱上了她也是十分自然的。普希金通过公主以独特的方式―一拒绝七勇士的求婚场面,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崇高而美好的道德标准。

《小金鸡的故事》不仅是一篇抨击沙皇统治的暴虐和好战的童话诗,而且还是一篇讥讽意味十分浓厚的童话诗,其主题思想与民间文学中类似的创作可说是一致的:女色比任何敌人都可怕,女色的危害在于导致毁灭。强大王国的国王及其勇敢善战的两个儿子,虽然兵强马壮,虽然有小金鸡时刻报警提醒,但却抵挡不住异域女王美色的进攻,难逃全军覆没、送掉性命的厄运。

阅读和欣赏普希金的这些童话诗,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从中我们会得到莫大的思想启迪,增长对做人的道德标准的认识和领悟。早在 20世纪 40年代,普希金的童话诗便通过老前辈戈宝权先生的翻译在中国广泛传播,受到欢迎。

作为此前的译本,戈老先生确实贡献很大,功不可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新的译本,在体现原著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4.普希金的优美短诗加赏析

赏析普希金名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的诗篇很多,但最容易记,最能唤起人回忆与共鸣的是一首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该诗选自《普希金诗集》,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忍耐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到来

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在却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逝去了的,将重新变为可爱

这首诗肯定是普希金的瞬间之作,灵光一闪。

最早读这首诗还是少年时代,感受还不怎么深,对人生,对世界,只是觉得这诗很美,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音节铿锵,富于韵律,令人向往。

但当时觉得整首诗味道有点怪,似乎太消沉,对“忧郁”这样的词不理解,总觉得太灰暗。

经历了很多年,才觉得这诗深刻。

原因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幸,古往今来,谁不曾被生活蒙蔽过呢?认识生活是那么容易吗?而人是个永远的矛盾体,社会人生又常常是另一个迷。历尽创伤,伤痕累累……谜底揭开,我们看见了世界的真相。

少年时在一张寄自苏联的明信片后面,看过用俄文写的这首诗。那张有海蓝色风景的明信片从此一直藏在我记忆深处。我爱原苏联,爱那慷慨辽阔的国度,爱那最初发现新生活的熠熠辉光!今天万事纷飞,事物自相矛盾。

早年读普希金,记得他曾哀叹:在他还没降生,那些美丽的城堡和风景就早属别人占领!多少年过去了,连我“新中国接班人”这一代也已快要老去,生活欺骗了我们?生活没有欺骗我们?

这一首诗有很多译本,有戈宝权的,查良铮的,还有,我个人比较喜欢戈宝权的早期翻译。但以上引自我的小学记忆,不一定太准,可我还是怀恋最初印记。

1980年左右的文学“沙龙”岁月,我数次在女诗友的笔记本上看到,和朗诵会上听到这首诗,“沙龙”参加的人不多,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很随便的场合,觉得这首诗似乎适合一切情境:单独,人众,快乐时,忧伤时……

它是写爱情的吗?似乎是。又似乎不全是。

一首诗适应的越广泛,它的反响效果越大,反之亦然。从具象过渡到非具象,从单一事物过渡到宇宙万物……

5.普希金诗歌与点评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三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到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八节到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最后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尤其是那壮阔湛蓝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映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合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哭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它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6.普希金诗赏析

皇村:1811-1817年普希金在彼得堡郊外的皇村中学就读,对皇村深有感情。

这首诗是写他对学校的思念之情。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2岁进彼得堡的皇村学校,毕业后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职。少年时期就与十二月党人结成挚友,接触了俄国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受到进步思想熏陶。1837年2月8日,普希金为维护自己的声誉,与一个逃亡到俄国的法国贵族丹特士决斗,负重伤逝世。1815年初,皇村学校举行公开升级考试,当时俄国文学界的权威、古典主义诗人杰尔查文亲自主持这次考试,学校决定让15岁的普希金在这位大人物面前朗诵一首自己的作品,作为口试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内容。普希金便大众朗诵了这首近二百行的长篇抒情诗《皇村回忆》,使杰尔查文大为惊讶和赞许,发现了普希金这位伟大的天才。从此,普希金满怀信心地走上了诗歌创作道路,才有了后来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不朽诗篇。

7.普希金诗集赏析

纪念碑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

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

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

我将永远光荣不朽,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

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

它现在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

无论是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是芬兰人,

甚至现在还是野蛮的通古斯人,和草原上的

朋友卡尔梅克人。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

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了人们善良的感情,

在我这残酷的时代,我歌颂过自由,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同情

哦,诗神缪斯,听从上帝的旨意吧,

既不要畏惧侮辱,也不要希求桂冠,

赞美和诽谤,都平心静气地容忍,

更无须和愚妄的人空作争论。

——一八三六年

这首诗是普希金一八三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在彼得堡的石岛写成的,距离他因决斗而死,只不过半年多的时间。他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的崇高志向和使命,为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作了一个最后的总结,而且预言了他的名字将永不会被人们遗忘。他说他的纪念碑,不是用人工所能建成的,它要高耸在一八三二年彼得堡冬宫广场上建立的沙皇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但这首诗在普希金逝世之后不能按原文发表,而是经诗人茹科夫斯基修改过的。如“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改成了“拿破仑的纪念柱”,如“我在这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就改成为“是因为我的诗歌的生动的优美对人民有益”,从而贬低了普希金原诗的革命战斗精神。

8.普希金诗歌的评价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这首诗题在普·亚·奥希波娃的小女儿普拉克西娅·尼古拉耶夫娜·沃尔夫(1809-1883)的纪念册上,当时沃尔夫15岁。

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作者以诚挚的态度告诉我们:在逆境中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信念。感情上不要悲伤,情绪上不要急躁,要有乐观的态度,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第二节,引导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所处的逆境。

首先;他肯定即使有了正确的态度和信念,忧郁也是难免的,但“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今天的磨难将是宝贵的财富,将成为今后的美好的回忆。这不仅是对邻居小姑娘的叮嘱,也是诗人在四年被流放南俄期间的坚定信念,他在被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具有不畏困难的精神就是很好的佐证。

9.普希金诗歌与点评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

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三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节到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八节到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最后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尤其是那壮阔湛蓝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

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映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合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哭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它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

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