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宗白华的诗歌

1.宗白华写的诗有哪几首

宗白华:我和诗 旧体诗写出来很容易太老气,现在回看不象十几岁人写的东西,所以我后来也不大写旧体涛了。

二十多年以后住嘉陵江边才又写一首《柏溪夏晚归棹》: 飙风天际来,绿压群峰暝。云罅漏夕晖,光写一川冷。

悠悠白鹭飞,淡淡孤霞回。系缆月华生,万象浴清影。

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我开始写哲学文字,然而浓厚的兴趣还是在文学。德国浪漫派的文学深入我的心坎。

歌德的小诗我很欢喜。康白情、郭沫若的创作引起我对新体诗的注意。

但我那时仅试写过一首《问祖国》。 一九二○年我到德国去求学,广大世界的接触和多方面人生的体验,使我的精神非常兴奋,从静默的沉思,转到生活的飞跃。

三个星期中间,足迹踏遍巴黎的文化区域。罗丹的生动的人生造像是我这时最崇拜的诗。

这时我了解近代人生的悲壮剧、都会的韵律、力的姿式。对于近代各问题,我都感到兴趣,我不那样悲观,我期待着一个更有力的更光明的人类社会到来。

然而莱茵河上的故垒寒流、残灯古梦,仍然萦系在心坎深处,使我常时做做古典的浪漫的美梦。前年我有一首诗,是追抚着那时的情趣,一个近代人的矛盾心情: 《生命之窗的内外》 白天,打开了生命的窗, 绿杨丝丝拂着窗槛。

一层层的屋脊,一行行的烟囱, 成千成万的窗户,成堆成伙的人生。 活动、创造、憧憬、享受。

是电影、是图画、是速度、是转变? 生活的节奏,机器的节奏, 推动着社会的车轮,宇宙的旋律。 白云在青空飘荡, 人群在都会匆忙! 黑夜,闭上了生命的窗。

窗里的红灯, 掩映着绰约的心影: 雅典的庙宇,莱因的残堡, 山中的冷月,海上的孤棹。 是诗意、是梦境、是凄凉、是回想? 缕缕的情丝,织就生命的憧憬。

大地在窗外睡眠! 窗内的人心, 遥领着世界深秘的回音。 在都市的危楼上俯眺风驰电掣的匆忙的人群,通力合作地推动人类的前进;生命的悲壮令人惊心动魄,渺渺的微躯只是洪涛的一沤,然而内心的孤迥,也希望能烛照未来的微茫,听到永恒的深秘节奏,静寂的神明体会宇宙静寂的和声。

一九二一年的冬天,在一位景慕东方文明的教授的家里,过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夜晚;舞阑人散,踏着雪里的蓝光走回的时候,因着某一种柔情的萦绕,我开始了写诗的冲动,从那时以后,横亘约摸一年的时光,我常常被一种创造的情调占有着。黄昏的微步,星夜的默坐;大庭广众中的孤寂,时常仿佛听见耳边有一些无名的音调,把捉不住而呼之欲出。

往往是夜里躺在床上熄了灯,大都会千万人声归于休息的时候,一颗战栗不寐的心兴奋着,静寂中感觉到窗外横躺着的大城在喘息,在一种停匀的节奏中喘息,仿佛一座平波微动的大海,一轮冷月俯临这动极而静的世界,不禁有许多遥远的思想来袭我的心,似惆怅,又似喜悦,似觉悟,又似恍惚。无限凄凉之感里,夹着无限热爱之感。

似乎这微渺的心和那遥远的自然,和那茫茫的广大的人类,打通了一道地下的深沉的神秘的暗道,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

往往在半夜的黑影里爬起来,扶着床栏寻找火柴,在烛光摇晃中写下那些现在人不感兴趣而我自己却借以慰藉寂寞的诗句。“夜”与“晨”两诗曾记下这黑夜不眠而诗兴勃勃的情景。

然而我并不完全是“夜”的爱好者,朝霞满窗时,我也赞颂红日的初生。我爱光,我爱海,我爱人间的温爱,我爱群众里千万心灵一致紧张而有力的热情。

我不是诗人,我却主张诗人是人类的光和爱和热的鼓吹者。高尔基说过:“诗不是属于现实部分的事实,而是属于那比现实更高部分的事实。”

歌德也说:“应该拿现实提举到和诗一般地高。”这也就是我对于诗和现实的见解。

2.宗白华的《小诗》赏析 急~~

对美的本质的研究从柏拉图开始,几千年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

由于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所以对美的本质的回答还是莫衷一是。朱光潜认为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该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再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这时才有美,所以美的本质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1897年 9月19日生。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名誉教授等职。朱光潜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熟读经书。

后来偶然得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这部书给朱光潜启示了一个新天地。他“开始向往‘新学’”,并“对于小说戏剧发生兴趣”(《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又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文化,主要兴趣在文学、心理学和哲学。当他发觉美学是这几门学科的共同联络线索后,终于走上了美学研究的道路。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书中除了提供大量西方美学史上的思想资料,介绍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等各派学说外,还从中归纳出一些文艺批评的原理,运用于分析文学现象,从而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在当时学术、文艺界有较大影响。根据《文艺心理学》改作的通俗读本《谈美》,曾在青年读者中广为传播。

《诗论》从建立诗学的角度着眼,广泛涉及诗的起源、诗的性质、诗的特征等诗学基本理论问题;又从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入手,着重研究了中国诗歌的节奏和声韵;并从汉赋的影响和佛经的翻译、梵音的输入,探讨了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诗论》的写作包含着推动新诗创作的目的。

朱光潜认为当时迫切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受”。这两个问题的正确解决,对于推动新诗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他采用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既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又以中外诗歌进行横向比较,即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1933年朱光潜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同时,他还加强了和作家们的联系。

约在1936年初,邀集北平的一些诗人学者梁宗岱、朱自清、冯至、俞平伯、卞之琳、何其芳、沈从文、李健吾、曹葆华等,组成“读诗会”;同年5月,又与胡适、顾颉刚、罗常培、吴世昌、沈从文等发起成立“中国风谣学会”。1937年5月,《文学杂志》创刊,朱光潜任主编。

他在发刊词中提出了“自由生发,自由讨论”的口号。这个刊物成为“京派”作家的主要阵地,在当时文艺界有过较大影响。

这一阶段,朱光潜在文学理论研究中一方面明确表示反对文学创作以侦探、色情、黑幕、风花雪月、口号教条为内容,反对作家抱“无病呻吟”、“油腔滑调”、“党同伐异”、“道学冬烘”、“涂脂抹粉”的创作态度;另一方面又主张文艺要与生活保持“距离”,提倡“冷静超脱”,推崇“静穆”。他过去美学著作中的“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的“无所为而为”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朱光潜的治学精神:一、自我解剖,不断批评。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批判和美学辩论中,朱光潜勇于解剖自己,严肃批判了唯 心主义美学思想,特别是他自己曾经宣扬过的唯心主义。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他的这一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以后,他不断地批判自己,不断提出新的 观点和新的问题,堪称学者的楷模。二、寻求真理、学风端正。

朱光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

3.宗白华 小诗 赏析

读后感

生命之流

生命是一条源自遥远高山的河流,它流过无数不同的田园和山区,它遵循它应该遵循的路径,奔流不息,直到汇入大海。生命之流经过的每一段风景,就是一段人生。

生命之流从亘古起就存在,将来也会继续存在。在不同的风景里,也许你会是树木,会是鸟雀,会是僧侣,会是乞丐,也许也会象庄子一样是一只蝴蝶。

现在的你是你,等你死去,生命之流并不会停息,它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你,只不过是生命之流在途中经过的一道风景。

很多人会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们会问,如果我曾经是一只鸟,我怎么不记得我在哪棵树上歇过?

可是,就算是今生,你又能记住几棵你经过的树呢?

清晨醒来的人,是一天里最天真的人。随之而来的不如意和烦恼会把人们的天真一点点挤出他的头脑,使他无法记住路过的一束野花,无法记住同事友善的问候,甚至无法记住妻子为他精心准备的早餐是什么。

我们的一生都在努力地忘却不愉快和痛苦的事情,记住快乐的和有意义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连那些自己认为是重要而快乐的事情也渐渐淡忘了。如果你曾经是一只鸟,那么,你怎么能记住你曾经落过脚的那一株梧桐?

为什么老人,老人能够清晰地记得童年时唱过的歌谣?记得儿时祖母曾经讲过的故事?记得年轻时收到的第一封情书?甚至有些老人还声称记得前生曾经是谁,做过什么。

禅曾这样说:放下你所有的烦恼,你就可以看到前生。你能象老人一样,放下一切,只在午日的光里,回想从前吗?何况,老人也有老人的烦恼,并非所有的老人都能到达禅的境界。

你不是还有梦吗?

梦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在短短的几分钟里,梦可以带你走过几朝几代。梦的内容可以是前生,也可以是今世,更可以是将来。不要害怕恶梦,它只不过是另一种生命的形式,要学会正视它;不要醉在美梦里,它也许永远不会实现,要学会因为它而快乐,却不去当真。

只是,梦太容易遗忘。

生命是那样的博大精深,不要尝试去证明或者辩论什么,你如何能证明或者辩论一个你无法了解的事物呢?谁知道你是不是实际上只是活在你将来的梦里呢?

所以接受她吧,怀着无限的感激,接受生命之流给你的这段风景。享受它给你的甜酸苦辣,让你在夕阳中老去的时候有着美丽的回味

参考资料:将“生命的流”,这一抽象的概念,比喻成“云波”,“微波”“音波”,具体形象,富于想像力

4.宗白华 诗 赏析

我终于在知道上看见了一篇至少是在格式和意境上能算做现代诗的“诗”了,但我又好奇的摆渡了一下,原来不是网友所作,是个名家的诗,这在文化浮躁的今天简直就是个悲剧,连稍微耐看一点的艺术作品皆不能出自网友之手,很多人连字都不会写,连词都没理解好的也在作,他们抄着海子的诗作,用电脑的程序作,各种作,悲剧..

我不知道赏析如何写,我就从我自己的观点来谈谈吧,首先,我认为(我的个人意见,但是不强求你去接受,如果有分歧,请保留各自观点)作者的全诗以后“灵感”两字贯通主旨,到底在什么地方能这找到诗(也就是灵感)?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来,摇摇欲坠的孤星!这些都是大自然里常见的景物,所以这样的灵感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颗能够倾听灵魂的声音就行了,后面的部分讲的是个“美”字,花朵是美丽的,体现出了作者探询美的情感,舍不得那份美,愿意用灵魂去化作美

以上,让你能体会到一个艺术家对于“美”的那份执着,偏激,以及感性,你不禁会问到为什么他会那样,我只能告诉你,喜欢艺术的人都是这样

5.求宗白华《流云小诗》10首

夜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

一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灿着。 晨 夜将去。

晓色来。 清冷的蓝光 进披几席。

剩残的夜影 遁居墙阴。 现实展开了。

空间呈现了。 森罗的世界 又笼罩了脆弱的孤心! 飞蛾 一切群生中 我颂扬投火的飞蛾! 唯有他, 得着了光明中伟大的死! 问祖国 祖国!祖国! 你这样灿烂明丽的河山 怎蒙了漫天无际的黑雾? 你这样聪慧多才的民族 怎堕入长梦不醒的迷途? 你沉雾几时消? 你长梦几时寤? 我在此独立苍茫 你对我默然无语! 诗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花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系住 那含羞伏案时 回眸的一粲, 永远地系住了我 横流四海的放心。

红花 我立在光的泉上。 眼看滟滟的波,流到人间。

我随手掷下红花一朵, 人间添了一分春色。 冬 莹白的雪 深黄的叶 盖住了宇宙的心。

但是,我的朋友, 我知道你心中的热烈 在孕育着明春之花 彩虹 彩虹一弓 艳绝天地。 我欲造一句之诗, 表现人生。

人生 理性的光 情绪的海 白云流空, 便是思想片片。 是自然伟大么? 是人生伟大呢?。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