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1.语文阅读“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

第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B.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虽然产生了隔世效应,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诗歌是大众化的诗。

C.胡适倡导新诗时推崇白居易,是因为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

D.白居易领军的新乐府虽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因而更具有大众化诗歌的特点。

E.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意思是说诗歌不只是抒发个人情感,更要反映大众的呼声。

13.下列不能构成“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

B.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相脱节。

C.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

D.无论是小众化还是大众化,新诗都需要不断地继承创新。

14.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分)

15.根据文章观点,李白的《静夜思》和《蜀道难》,哪一首属于大众化诗歌,哪一首属于小众化诗歌?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2. A、D(A.“生命关怀”与“生存关怀”弄反了。D.以柳永为例,重在说明“音乐更有利于诗歌传播”这个特点,“因而更具有大众化诗歌的特点”于文无据。)

13.D(说的是新诗如何才能走向大众化,与话题无关。)

14.①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常常是“并存”的。②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与诗人的主要审美倾向有关。③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

15.《静夜思》属于大众化诗歌(1分),因为它写出了普天下人共同的情感,传播的空间广、时间长,产生了大众化效应(1分);《蜀道难》属于小众化诗歌(1分),因为它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体现的更多是一种生命的关怀而非生存关怀(1分)。

2.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

12.A、D(A.“生命关怀”与“生存关怀”弄反了.D.以柳永为例,重在说明“音乐更有利于诗歌传播”这个特点,“因而更具有大众化诗歌的特点”于文无据.)

13.D(说的是新诗如何才能走向大众化,与话题无关.)

14.①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常常是“并存”的.②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与诗人的主要审美倾向有关.③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

15.《静夜思》属于大众化诗歌(1分),因为它写出了普天下人共同的情感,传播的空间广、时间长,产生了大众化效应(1分);《蜀道难》属于小众化诗歌(1分),因为它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体现的更多是一种生命的关怀而非生存关怀(1分).

望朋友采纳 谢谢!

3.诗歌真的是小众化的吗

一首真正的好诗肯定是小众的,大众对一首诗的喜爱通常如同对于一首流行歌曲的喜爱一样,大多数是娱乐而已,不是音乐家的听法。并非几句直白的抒情就可以成诗,诗的本身是抵制娱乐消费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歌的小众化也是很正常的。一个真正的诗人是用心在写诗,有一支无形的笔握在手中。一首好诗是诗思和诗艺的高度结合,会带着多维度,好比是多棱镜,每一面都有不同的光芒折射出来。 唐厚双

诗歌首先需要一种精神上的纯粹的美感,不论写诗还是欣赏诗,都需要有超越眼前现实的胸怀和眼光。而大部分人,因为浸淫在物欲生活中过久,印象感受都比较粗浅,所以难免对诗歌的理解似是而非。从这方面说诗是小众化的。但诗的题材却可以是大众化的。因此诗歌的面向又是大众化的。

4.诗词肯定是小众化的,为什么要普及

就个人管见,诗词文化在“筷子型”、“古装型”和“缠足型”三类传统文化元素中,更接近“古装型”的定位,即“小众爱好者的最爱”和“大众可以欣赏、有所补益借鉴的精神食粮”。

对这类传统文化遗产,比较合理、可取和可操作的保护、传承方式,是利用当今科技和资讯的方便,为“小众爱好者”提供更多、更方便、更准确的辅助工具和参考资料。同时让更多愿意感受、领略其美感的朋友,能够更好、更“不走样”地得到感染、产生共鸣。

托网络和资讯时代的福,如今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当年我学习格律诗词时,连最基本的入门资料如《诗韵合编》《白香词谱》都很难找到。我初学填词时,词谱就是借来别人的书手抄的,抄了两天一夜。和其它同好间的交流,更是难比登天。

而如今,各种工具书、各代诗词作者诗集都能很方便找到,和天涯海角的诗词爱好者也能“无时差交流”。一些网络应用更可提供一些有趣、便捷的辅助服务,新人学诗也有很多可行的选择,而不必走闭门造车的弯路。

5.为什么现代诗歌在中国没什么热潮

诗歌有两种:一种是大众化的诗歌,就是大家都能看得很明白的诗歌,或者经过专家解读也能读得很明白的诗歌;一种是小众化的诗歌,就是只有自己或者和自己有着类似经历才能看得懂的诗歌。

优秀的大众化诗歌适合于出版,让大家都来欣赏,让大家都来感悟。而小众化的诗歌则不适合于出版,只能自娱自乐,或者在一个小圈子里传播,或者在酒吧里诵读,因为你写的是很个性化的东西。

诗歌曾经是国粹,是中国曾经最得势的一种文体。然而,诗歌到了80年代后期就走向了没落。

没落的重要原因不是某些媒体所宣扬的“诗歌的读者群消失了”,其实,诗歌的读者一直存在着,看看现在网络上,诗歌比一般小说和散文拥有的读者量还大。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诗歌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也必将复兴。

然而,读者现在已经对诗歌出版物不感兴趣了,诗集没人买,不少诗刊持续亏损。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没有分清大众化诗歌和小众化诗歌。

上个世纪70年末期,中国人刚刚从“**”的阴影中走出来,许多人对舞文弄墨还心有余悸。于是,朦胧派诗歌横空出世,这些诗人以某些隐讳的用语来鞭笞罪恶,提倡正义。

由于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着共同的社会经历,本来是小众化的“朦胧诗歌”却被大众所接受了,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学事件。 特殊历史时期的经验本来不适合推广,那段历史时期之后,按理小众化诗歌应该退出大众视野,大众化诗歌应该出现了,应该繁荣了。

结果并没有出现这样的事件。因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众的阅读热情让“朦胧派诗歌”泡沫化了,这个虚幻的泡泡越来越大,以致绝大部分诗歌作者都开始写作“朦胧派诗歌”,这种诗歌写作风格并被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先锋派”推向极致,结果出现了谁也看不懂的诗歌,甚至有些作者公然宣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他们以此标榜自己作品的“伟大和含义深刻”。

诗人们“伟大”了,读者们却倒了胃口,他们再也不买账了。“朦胧派诗歌”那个巨大的泡沫被市场给捅破了,虚幻的繁荣灰飞烟灭。

按道理,清醒的诗人如果不只是要自娱自乐,而是想要“以高尚的作品感染人”,那就应该立即转型,转写大家看得懂的大众化诗歌。可是,绝大部分诗人思维出现了问题,他们开始把自己和读者对立起来,甚至开始谩骂和嘲笑读者,结果“作为上帝”的读者更不会答理他们了。

这些诗人一方面想清高,一方面又想获得大众的认可,没有大众的认可,许多人也清高不起来。他们开始颓废,开始堕落,写作的路子越来越怪,思维越来越混乱,结果不仅是把诗歌把绝路上逼,也是把中国的诗歌往绝路上逼。

于是,诗人有的疯了,有的自杀了,大部分最后清醒了,然而他们清醒之后不是去拯救诗歌,而是告别诗歌,有的改写散文和电视剧,有的去做生意,有的去做官。80年代曾经名噪一时的诗人现在还有几个活跃在“小小的”诗坛呢? 还有一小部分清醒的诗人有着深厚的“诗歌情结”,他们不愿意放弃诗歌,也深知朦胧派诗歌已经大势已去,于是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开始“口语化诗歌”的创作,最近在网络上盛行的“梨花体”就是代表。

诗歌本来是最精练的文体,是最有书卷气的文体,是最有文学美感的文体。结果,诗歌这些美好的特质全被“口语化”诗歌“恶搞”掉了。

说实话,“口语化诗歌”不再能冠以“诗歌”这个美好的名称,应该给予起一个新的文体名称:口水文学。 “写诗机”的出现让现代诗歌背负了更大的恶名。

“写诗机”网站的首页宣言更像是对现代诗和诗人的判决词:“读多了诗坛上那哼哼叽叽不知所云的诗歌,我们才知道读不懂就是现代诗的本质,胡乱搭配是现代诗的法宝。在没有大师的年代,我们,让所谓的诗人滚开!现在,我们自己也会写诗!”其实,所谓的“写诗机”不过是很低级的一种“文字替换软件”,它并不具有创作诗歌的才能。

这种写诗软件把一些现成的诗歌作为“模板”,抠掉其中一些词语,让网民按照其说明另外填一些词语进去,结果就成了一首搞笑的诗。说白了,“写诗机”不过是一种网络游戏,却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炒作成“对现代诗的颠覆”。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诗歌,这个原本是文学中最高贵的美人,却在诗人和读者的一片口水中变得丑陋不堪,在“梨花体”和“写诗机”的恶搞之下变得面目可憎。

谁来拯救诗歌呢?还得靠语言精练、词语华美、适合诵读、有思想、有内容的大众化诗歌。另外,古体诗词的复兴也是中国诗歌未来的一个走向,毕竟古体诗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诗歌,也是中国人从小就能接受的一种文体。

前几天我在网上贴了一首《活着还是死亡》,就是我创作的一首小众化诗歌,或者可以说是很自我的诗歌,是不适合出版的一首诗。但是,那决不是“诗人自己也不知道在写些什么的诗”。

因为,我可以解释自己写的那首诗,我写这诗时头脑是很清醒的,其主要思想就是我上文所论述的那些内容。文中的那个“我”有两个所指,一个是“诗人”,一个是“诗歌”。

最早的题目是《春天的死亡》,贴在网上时才改成《活着还是死亡》。70年代末期,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诗歌开始发芽,然而它还没有来得及成长就开始腐。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