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白塔的诗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可见当时诗板(诗牌)之多。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 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宋无名氏《题壁》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讽刺南宋某些人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现实。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 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据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七:“许洞以文辞称于吴,尤邃于《左氏春秋》。 嗜酒,尝从酒店贷款。一日大写壁,作歌数百首,乡人竞来观之,售数倍,乃尽捐其所负。” 许洞别出心裁,举办题壁诗展览,得到一笔经济收入。第三,志趣爱好。 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有诗云:‘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其旁隶书四字云:‘勿毁此诗。 ’寺僧指示曰:‘此四字司马相公(按:指司马光)亲书也。’”上诗用烧茅草和煨榾柮两个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暴发户往往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而老老实实循序渐进的人却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第四,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代宰相王播自幼贫寒,曾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攻读。 和尚嫌贫爱富,瞧不起他。寺里有个规矩:敲钟开饭。 可是有一天,王播听到钟声去吃饭时,只见饭堂已杯盘狼藉。王播意识到有人故意戏弄他,遂题诗寺壁,愤然离去。 20年后,王播出任扬州刺史,决定重游惠昭寺。寺内一片惊恐,众僧匆忙把王播当年的题壁诗用碧纱笼罩起来,王播来到寺中,一眼就看到当年的题壁诗被碧纱覆盖。 他暗暗发笑,挥笔又题诗于壁:“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里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诗用前后对比的手法,以“饭后钟”和“碧纱笼”两件事尖锐地讽刺了和尚前倨后恭、附炎趋势的行为。 题壁诗历史悠久,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汉末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至(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师宜官,东汉南阳人,书法家。 这是古代题壁的最早记载,可惜其题壁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 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 元稹《骆口驿二首》其一云:“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元稹甚至尽日“不离墙下”,欣赏题壁诗。可见官壁、驿墙壁题诗之多。 唐宪宗元和间,白居易、元稹诗歌盛行一时,题元、白诗歌于壁者到处可见,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元、白二人也亲为题壁。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云:“元白齐名,有自来矣。元微之写白诗于阆州西寺,白乐天写元诗百篇,合为屏风,更相倾慕如此。” 正如白居易在《答微之》诗中所说:“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与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以寒山、崔颢等最为著名。寒山为著名诗僧,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好吟诗唱偈。 据《全唐诗》寒山小传:“尝于竹木石壁书诗,并村墅屋壁所写文句三百余首,今编诗一卷。”可见寒山之诗均题于壁。 他在一首无题诗中宣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 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寒山题壁诗总数达600首之多。 可惜有一半散失了。 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 2.形容白塔的诗句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是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题壁诗有多种类型。就载体而言,题壁诗虽然都是题在墙壁上,但墙壁又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 题于寺壁者如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于石壁者如唐寒山的一首无题诗:“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题于邮亭壁者如:“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题于殿壁者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旧唐书•柳公权传》)题于楼壁者如《水浒》第三十七回宋江的“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唐宋时期,出于爱护墙壁的需要,也为了方便题诗者,不少寺院、驿站专门设有诗板(诗牌)供过往行人题诗,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椽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 又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澧阳道旁有甘泉寺,因莱公、丁谓曾留行记,从而题咏者甚众,碑牌满屋。”可见当时诗板(诗牌)之多。 就内容而言,题壁诗皆有感而作,是有所寄托的。大致可分如下类型:第一,政治抱负。 这类诗大多对现实不满,不平则鸣。宋无名氏《题壁》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最分明。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讽刺南宋某些人苟且偷安,不思收复中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冷酷现实。第二,生活困难,乞求得到社会赞助,题诗于壁,广而告之。 有的甚至带有商品性质,题诗者据以牟利。据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七:“许洞以文辞称于吴,尤邃于《左氏春秋》。 嗜酒,尝从酒店贷款。一日大写壁,作歌数百首,乡人竞来观之,售数倍,乃尽捐其所负。” 许洞别出心裁,举办题壁诗展览,得到一笔经济收入。第三,志趣爱好。 有些诗颇富哲理,堪称警句。据《宋诗纪事》卷九十六:“宣和癸卯,仆游嵩山峻极中院,法堂后檐壁间有诗云:‘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其旁隶书四字云:‘勿毁此诗。 ’寺僧指示曰:‘此四字司马相公(按:指司马光)亲书也。’”上诗用烧茅草和煨榾柮两个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暴发户往往来如风雨,去似微尘;而老老实实循序渐进的人却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第四,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代宰相王播自幼贫寒,曾寄居扬州惠昭寺木兰院攻读。 和尚嫌贫爱富,瞧不起他。寺里有个规矩:敲钟开饭。 可是有一天,王播听到钟声去吃饭时,只见饭堂已杯盘狼藉。王播意识到有人故意戏弄他,遂题诗寺壁,愤然离去。 20年后,王播出任扬州刺史,决定重游惠昭寺。寺内一片惊恐,众僧匆忙把王播当年的题壁诗用碧纱笼罩起来,王播来到寺中,一眼就看到当年的题壁诗被碧纱覆盖。 他暗暗发笑,挥笔又题诗于壁:“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里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诗用前后对比的手法,以“饭后钟”和“碧纱笼”两件事尖锐地讽刺了和尚前倨后恭、附炎趋势的行为。 题壁诗历史悠久,始于两汉,盛于唐宋。 汉末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至(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师宜官,东汉南阳人,书法家。 这是古代题壁的最早记载,可惜其题壁的具体内容已无从得知。 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 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 3.关于藏族的诗句八达岭长城、敦煌莫高窟、桂林阳朔西街、黄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神农架、泰山、张家界天门山、内蒙古阿尔山、北京故宫、四川广汉三星堆、陕西华山、新疆喀什、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香港、西藏珠穆朗玛峰、宁夏贺兰山岩画、陕西华清池风景名胜区、台湾日月潭、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海南蜈支洲岛、云南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山西尧庙华门、辽宁一宫三陵、四川九寨沟、江苏周庄、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江西景德镇、黑龙江漠河北极村风景名胜区、陕西碑林博物馆、福建鼓浪屿-万石山、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魔鬼城、江西龙虎山、甘肃平凉崆峒山、山西平遥古城、贵州绥阳双河洞景区、安徽西递 宏村、宁夏中卫沙坡头、上海朱家角、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云南版纳野象谷、广西贺州黄姚古镇、安徽九华山、广东开平碉楼、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江西庐山、西藏纳木错、湖南南岳衡山、浙江舟山普陀山风景区。 一、北京——璀璨之旅 二、承德避暑山庄——避署之旅 三、北戴河——疗养之旅 四、云冈石窟——石雕之旅 五、乔家大院——民宅之旅 六、平遥——古城之旅 七、内蒙古——草原之旅 八、大连——海滨之旅 九、长白山——雪山之旅 十、哈尔滨——冰雪之旅 十一、上海——时尚之旅 十二、苏州——园林之旅 十三、周庄——园林之旅 。展开八达岭长城、敦煌莫高窟、桂林阳朔西街、黄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神农架、泰山、张家界天门山、内蒙古阿尔山、北京故宫、四川广汉三星堆、陕西华山、新疆喀什、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香港、西藏珠穆朗玛峰、宁夏贺兰山岩画、陕西华清池风景名胜区、台湾日月潭、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海南蜈支洲岛、云南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山西尧庙华门、辽宁一宫三陵、四川九寨沟、江苏周庄、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江西景德镇、黑龙江漠河北极村风景名胜区、陕西碑林博物馆、福建鼓浪屿-万石山、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魔鬼城、江西龙虎山、甘肃平凉崆峒山、山西平遥古城、贵州绥阳双河洞景区、安徽西递 宏村、宁夏中卫沙坡头、上海朱家角、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云南版纳野象谷、广西贺州黄姚古镇、安徽九华山、广东开平碉楼、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江西庐山、西藏纳木错、湖南南岳衡山、浙江舟山普陀山风景区。 一、北京——璀璨之旅 二、承德避暑山庄——避署之旅 三、北戴河——疗养之旅 四、云冈石窟——石雕之旅 五、乔家大院——民宅之旅 六、平遥——古城之旅 七、内蒙古——草原之旅 八、大连——海滨之旅 九、长白山——雪山之旅 十、哈尔滨——冰雪之旅 十一、上海——时尚之旅 十二、苏州——园林之旅 十三、周庄——园林之旅 十四、西湖——天堂之旅 十五、泰山——巍峨之旅 十六、青岛——仙境之旅 十七、黄山——仙境之旅 十八、庐山——奇秀之旅 十九、景德镇——瓷艺之旅 二十、湄州岛——龙宫之旅 二十一、嵩山——少林之旅 二十二、长江三峡——画廊之旅 二十三、张家界——画卷之旅 二十四、深圳——锦绣之旅 二十五、珠海——优雅之旅 二十六、香港——精彩之旅 二十七、澳门——娱乐之旅 二十八、桂林——清新之旅 二十九、海南——热带之旅 三十、重庆——山城之旅 三十一、九寨沟——童话之旅 三十二、云南——彩云之旅 三十三、西世故——圣地之旅 三十四、西安——古都之旅 三十五、敦煌莫高窟——佛艺之旅 三十六、新疆——神奇之旅收起 4.藏族中"白塔"代表什么白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现已广泛出现在各处,代表圣迹出现过的地方。 塔的概念是随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的。“塔”字是梵文 “stūpa(堵波)”的音译略写,有时又借 “Bu-ddha(佛)”的译音浮屠、浮图为塔。印度堵波原意是坟墓,早在释迦牟尼以前就已存在。释迦牟尼死后,遗骨分葬在多座堵波中,从此堵波就具有了宗教纪念意义。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佛塔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洛阳(北魏)的白马寺。据称白马寺塔是“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魏书·释老志》),已显露了中印建筑融合的迹象;浮屠祠的塔是“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后汉书·陶谦传》),中国的重楼成了塔的主体。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 佛塔也就从此时起,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建造的,它的蓝本又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这种覆钵式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所以被人们俗称为“喇嘛塔”。由于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俗称“白塔”。 5.藏族的白塔具有什么象征意义白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现已广泛出现在各处,代表圣迹出现过的地方。 1、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建造的,它的蓝本又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这种覆钵式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所以被人们俗称为“喇嘛塔”。由于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俗称“白塔”。 2、其主要特点:台基与塔刹造型讲究,一个高大基座上安置一个巨大的圆形塔肚,其上竖立一根长长的塔顶。塔顶上刻有许多的圆轮,再安置华盖和仰月宝珠。 扩展资料 白塔的结构 覆钵式塔的基本结构相同,有八种不同的风格。塔的每层结构都表达着一种宗教意义。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 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山西代县圆果寺里的覆钵式塔即是圆形几座。最多见的是方形,采用须弥座式建造,即通常是方形或亚字形折线式束腰。在基座半腰部位雕有俯莲或仰莲,有的还有狮子。多角形的基座是方形的折角,每个转交折五个尖角。基座上多有台阶,称为“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 藏式喇嘛塔的基座很宽大,有的开辟为房间,用于存放物品或居住喇嘛。 塔身:也成为塔肚子、覆钵、覆钵丘,形如倒扣的钵,因此得名。有的塔在塔身上开有佛龛,称为眼光门。塔身多是圆肚,也有做出棱角,内蒙古乌审旗乌审召塔就是八角形的,这种样式多见于尼泊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覆钵式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