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萍

1.诗经《采苹》注音

正确的写法是《采苹》,出自先秦佚名《诗经》中《国风·召南》中,全诗注音如下: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yú yǐ cǎi píng ?nán jiàn zhī bīn 。

yú yǐ cǎi zǎo ?yú bǐ háng lǎo 。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yú yǐ shèng zhī?wéi kuāng jí jǔ 。

yú yǐ xiāng zhī ?wéi qí jí fǔ 。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yú yǐ diàn zhī ?zōng shì yǒu xià 。

shéi qí shī zhī?yǒu qí jì nǚ。 白话文释义: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

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

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

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叙述女子祭祖的诗。

《左传·隐公三年》将其与《召南·采蘩》《大雅·行苇》《大雅·泂酌》同视为“昭忠信”之作,而更多的古代学者受“诗教”的影响,认为是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

此诗叙述的是少女临出嫁前庄重严肃地准备祭品和祭祀的情况,详实地记载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当时的风尚习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苹、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诗歌叙事不假修饰,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通篇不用一个形容词,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义又不完全雷同,显得连绵起伏,摇曳多姿。

2.帮朋友取古人的字

淑: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淑:好,善。

萍:

《诗经·小雅·鹿鸣》中描写宾主欢宴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萍:皤蒿,俗名艾蒿。后来意思变为浮萍。

荟: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诗经· 曹风·侯人》

荟蔚:白云汇聚弥漫的样子。

荟后来多以“荟翠”组词,荟字意为“汇聚”。

芳的意思就不用多讲了,自古都是“花草”的意思。

淑萍如果追溯古文的话,意义融合的不是很好,而荟芳的古意很融洽,天下的香花美草都汇聚到一人身上,尤其作为女子的字,还是很有意义的。

另:楼上的字起的也很好,葱白一个~~~

3.诗经*蒹葭 大概关于什么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4.诗经中的六义

诗经中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体裁;赋,比,兴是表达方式. “兴”是情绪,高兴的事自己自由发挥;悲哀的事也自由发挥;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南宋)《过零丁洋》七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也就是“兴”。他在挽救自己的国家,挽救那个时代,而遭遇敌人痛苦打击时,无限的情感,无限的感慨。

这也就是真的牢骚,心里郁闷的发泄,就是“兴”。 是三种形式“赋、比、兴”中的一种,由事而发挥,互相交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