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入行论回向品宋词解释201

1.入行论二十五课宋词的解释

意幻供养前两天已经全部讲完了,中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停了几天课。

这期间,我要求大家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不管你是否参加了法会,最好能把心咒念完,如果念满四十万遍,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这一点佛陀在经中也有明确宣说。作为一般的修行人,我们没有造恶业是不可能的,不管自己想得起来还是想不起来的,很多罪业我们都造过,如果没有忏悔清净的话,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所以,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忏悔罪业”相当重要。接下来继续讲《入菩萨行论》。

从今天以后,我们的宣讲方式主要从颂词上讲,中间会结合无著菩萨的科判和注释,释文不一定全部读,一方面是考虑到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从颂词上讲一遍,再从注释上读一遍,往往都是一个意思,对大家的理解没有很大帮助。希望你们学习的时候,要看无著菩萨是如何解释的,其他的大德又是如何解释的,这方面自己要好好分析。

今天讲的内容还是“供养支”,前面讲完了真实供养中的无主物供养与有主物供养,同时也讲了意幻供养,现在是第四个问题——发愿供养。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

发愿与意幻有一定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子四、发愿供养: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别此”是指除了上述的供养以外。我们也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悦耳动听、震撼人心的歌乐。

当然,这类供品有器乐、歌声等多种,尤其是器乐中的敲鼓、吹螺,这些妙音都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还有人们吟唱的歌曲,比如现在有些著名歌星所唱的歌,如果自己非常喜欢,也可以供养诸佛菩萨。

通过这样的音乐供养,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以及三毒所生的行苦、变苦、苦苦等根本痛苦与分支痛苦全部息灭,希望他们永远沉浸在快乐当中,这种带来快乐的吉祥云长久地留住在他们身边。这种发愿有很大的力量,我们平时如果听到音乐,看书时听到了念佛机声,都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以此妙音愿诸佛菩萨生起欢喜心,让所有众生的痛苦息灭。

《百业经》中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山洞里入火瑜伽定时,帝释天带乾闼婆王来到洞口,弹奏妙音供养佛陀,迦叶尊者从禅定中出定,佛陀也出定赞叹这种妙音(佛陀本无出入定的差别,但在众生面前有时会显现打坐、入定出定等形象)。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依靠音乐歌舞来吸引众生的心,吸引过来以后,再对其进行佛教的教育。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每年夏天,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都会让大家在草地上唱一些金刚歌、跳一些金刚舞来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金刚歌舞有甚深的密意,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所说的,即使从表面上看来,也对人们有很大的利益。

比如我们说宣讲佛法,不一定会来很多人,但如果说举行佛教的音乐会、演唱会,这时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拥集在这里。学院以前开法会的时候,附近的老乡不一定参加,但一说要唱金刚歌、跳金刚舞,就有很多人赶过来,到处打听“你们的金刚歌什么时候唱?我可不可以参加,我也想唱一唱、跳一跳”。

在新加坡,有些佛教团体也经常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所以,摄受众生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行为。

有些真正舍弃自己、完全利益他众的大菩萨,他们的行为我们不一定能接受,但不管怎样,他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有些众生的烦恼很深重,平时经常特别痛苦,但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

所以,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当然,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观点,出家人不能唱歌跳舞,这一点大家也非常清楚,出家人若完全以世间的歌舞来吸引人,这样可能不太好,但有时候通过一些佛教的歌曲、妙音来帮助众生是可以的。

现在香港、台湾好多歌星唱一些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大悲咒、心经,不信佛教的人也喜欢在车里放一下这种音乐,如此能在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一个善根,我觉得很重要。如果自己的发心特别大,只要对众生有利,在某些行为上也有开许。

海涛法师到日本的时候,有些人叫他去卡拉OK,他说“我是出家人不能去”,那些人说“去去去,没事的”,于是他说“好,但你们最好不要告诉别人”,去了以后,他就给那些人一些很好的念珠、法本,将相当一部分演艺圈的人引入了佛门。所以,利他心特别重的话,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但如果我们的恶劣习气没有断,自己没有把握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否则,原本你想度化众生,结果反而自陷其中、无力自拔,这样是非常可惜的。此颂主要是讲,观想诸佛菩萨随处都在,然后以自己的发愿力,将这些悦意的歌声献给他们,使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应该这样发愿。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同时还发愿:愿世间上的玛瑙、松石等种种珍宝雨、鲜花雨,恒常降临在三宝所依的法宝、灵塔、佛像面。

2.入行论二十五课宋词的解释

意幻供养前两天已经全部讲完了,中间开“金刚萨埵法会”时停了几天课。

这期间,我要求大家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不管你是否参加了法会,最好能把心咒念完,如果念满四十万遍,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这一点佛陀在经中也有明确宣说。作为一般的修行人,我们没有造恶业是不可能的,不管自己想得起来还是想不起来的,很多罪业我们都造过,如果没有忏悔清净的话,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所以,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忏悔罪业”相当重要。接下来继续讲《入菩萨行论》。

从今天以后,我们的宣讲方式主要从颂词上讲,中间会结合无著菩萨的科判和注释,释文不一定全部读,一方面是考虑到时间问题,另一方面,从颂词上讲一遍,再从注释上读一遍,往往都是一个意思,对大家的理解没有很大帮助。希望你们学习的时候,要看无著菩萨是如何解释的,其他的大德又是如何解释的,这方面自己要好好分析。

今天讲的内容还是“供养支”,前面讲完了真实供养中的无主物供养与有主物供养,同时也讲了意幻供养,现在是第四个问题——发愿供养。所谓“发愿供养”,并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不是幻化一个供品,而是在心里面发愿。

发愿与意幻有一定的差别,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发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子四、发愿供养: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别此”是指除了上述的供养以外。我们也应该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悦耳动听、震撼人心的歌乐。

当然,这类供品有器乐、歌声等多种,尤其是器乐中的敲鼓、吹螺,这些妙音都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还有人们吟唱的歌曲,比如现在有些著名歌星所唱的歌,如果自己非常喜欢,也可以供养诸佛菩萨。

通过这样的音乐供养,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贪嗔痴烦恼,以及三毒所生的行苦、变苦、苦苦等根本痛苦与分支痛苦全部息灭,希望他们永远沉浸在快乐当中,这种带来快乐的吉祥云长久地留住在他们身边。这种发愿有很大的力量,我们平时如果听到音乐,看书时听到了念佛机声,都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以此妙音愿诸佛菩萨生起欢喜心,让所有众生的痛苦息灭。

《百业经》中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山洞里入火瑜伽定时,帝释天带乾闼婆王来到洞口,弹奏妙音供养佛陀,迦叶尊者从禅定中出定,佛陀也出定赞叹这种妙音(佛陀本无出入定的差别,但在众生面前有时会显现打坐、入定出定等形象)。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依靠音乐歌舞来吸引众生的心,吸引过来以后,再对其进行佛教的教育。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每年夏天,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都会让大家在草地上唱一些金刚歌、跳一些金刚舞来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金刚歌舞有甚深的密意,就像麦彭仁波切在论典中所说的,即使从表面上看来,也对人们有很大的利益。

比如我们说宣讲佛法,不一定会来很多人,但如果说举行佛教的音乐会、演唱会,这时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拥集在这里。学院以前开法会的时候,附近的老乡不一定参加,但一说要唱金刚歌、跳金刚舞,就有很多人赶过来,到处打听“你们的金刚歌什么时候唱?我可不可以参加,我也想唱一唱、跳一跳”。

在新加坡,有些佛教团体也经常用这种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所以,摄受众生不一定全要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行为。

有些真正舍弃自己、完全利益他众的大菩萨,他们的行为我们不一定能接受,但不管怎样,他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有些众生的烦恼很深重,平时经常特别痛苦,但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的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

所以,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见。当然,按照小乘别解脱的观点,出家人不能唱歌跳舞,这一点大家也非常清楚,出家人若完全以世间的歌舞来吸引人,这样可能不太好,但有时候通过一些佛教的歌曲、妙音来帮助众生是可以的。

现在香港、台湾好多歌星唱一些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大悲咒、心经,不信佛教的人也喜欢在车里放一下这种音乐,如此能在他们的相续中种下一个善根,我觉得很重要。如果自己的发心特别大,只要对众生有利,在某些行为上也有开许。

海涛法师到日本的时候,有些人叫他去卡拉OK,他说“我是出家人不能去”,那些人说“去去去,没事的”,于是他说“好,但你们最好不要告诉别人”,去了以后,他就给那些人一些很好的念珠、法本,将相当一部分演艺圈的人引入了佛门。所以,利他心特别重的话,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但如果我们的恶劣习气没有断,自己没有把握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去,否则,原本你想度化众生,结果反而自陷其中、无力自拔,这样是非常可惜的。此颂主要是讲,观想诸佛菩萨随处都在,然后以自己的发愿力,将这些悦意的歌声献给他们,使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应该这样发愿。

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同时还发愿:愿世间上的玛瑙、松石等种种珍宝雨、鲜花雨,恒常降临在三宝所依的法宝、灵塔。

3.入菩萨行论,回向品,为什么祈祷文殊本尊

因为文殊菩萨是法王子,祈祷文殊菩萨可以得到智慧的加持,我们知道,很大时候修法不成,是因为智慧不够,无法受持,文殊菩萨加持后就可以升起极大的智慧。

而且,藏地翻译经藏,则顶礼一切佛菩萨,翻译律藏,着顶礼一切智智佛,翻译论藏,则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论藏中所诠诸法森罗万象,各自性相千差万别,非大智慧莫能剖析阐述、穷其源底,所以应礼大智曼殊师利童子。

所以无论从根器的角度,还是从论藏本身就是需要大智慧来学习的角度,顶礼文殊智慧勇士是极为必要的。

4.入行论191课回向应具备哪些条件

第五品正知正念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如处乱众中,人皆惧护疮,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若持此行为,纵住恶人群,抑*人窝,勤律士不毁。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彼。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即酬彼薪资,当令吾利,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为有情利,修成如意身。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见人行福善,欢喜生赞叹。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5.您会回向吗

您会回向吗?------后行回向殊胜后行回向殊胜: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说,善根如果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1、嗔恨烦恼。

比如你做了善法而没有回向,后来生起嗔恨心,即使只有一刹那,也能将百劫或千劫所积累的善根毁坏无余。2、在别人面前宣扬。

到处说自己做过什么功德、积累过什么善根、念了多少佛号、捐款做了什么佛事,这样炫耀功德,善根就会逐渐毁坏。现在有些人行善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我今天做了什么,前天做了什么,十年前做了什么功德……”当然,你回向完了以后,怎么样宣传都没事,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个善根很容易摧毁。

3、对行善生起后悔心。比如你供养寺院一些钱,当时的发心很清净,但事后觉得这样不合理,产生一种后悔心,也会毁坏以前的善根。

如果回向了以后,就不会摧毁。4、颠倒回向。

自己所积累的善根,本来应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但有些人却回向让某某怨敌多得病,以三宝的加持使他马上离开人间。这种回向不符合善法,是颠倒的回向。

因此,正确的回向不可缺少。如果没有作回向,凡夫人的善根不可靠,相续中经常出现颠倒分别念、嗔恨心、后悔心等,很容易被这些恶念摧毁。

所回向的善根是什么呢?《俱舍论》中说,有一种善根叫胜义善(又名真如善。胜义善是指解脱,它远离一切痛苦,最为安乐),这无法回向给众生,因为它是常有之法。

这里的善根,是指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华严经》中云:“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愿皆获善妙。”

《华严经》中的三世一切善根,需要具足四种善妙:1、所缘善妙:应缘一切众生,并不是缘某个众生;2、所依善妙:获得的并不是暂时的快乐,而是断证圆满的究竟佛果;3、方便善妙:这种善根不是一般的善根,一定要以智慧和方便摄持;4、行为善妙:佛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在世间中极为善妙,我们也应随着诸佛菩萨的妙行而积累善根。据《华严经》的观点,所回向的善根应具备四种善妙,这种善根是最好的,若回向给众生,就能成为成佛之因。

回向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回向经》中云:“此等诸善根,回向成佛因。”

意思是说,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于无边众生,愿他们获得如来果位。这种回向是成佛之因,故回向的善根也叫随解脱分善。

那么,该如何回向呢?回向的方法非常多,譬如念《入行论》的回向品、《普贤行愿品》等,但归纳而言,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可全部包含在愿一切众生快乐、佛法兴盛于世这两条中。我们平时行持善法时,也要作这样的回向。

若将善根回向给众生,他们能获得真实的利益,这类公案是非常多的。以前也讲过,广严城的饿鬼通过佛陀的回向,最后都转生到了三十三天,因此回向的力量和功德相当大。

依靠个人的修行做善事,然后进行回向,也能让众生获得成就。虚云和尚刚生下来时,是一个大肉团,他母亲见后大惊,当下闷厥而死。

第二天有个卖药翁来,用刀破开肉团,里面抱出来一个男孩,家人大喜。虚云和尚毕生没有见过母亲,每每思之,心痛如绞。

后前往阿育王寺礼拜舍利,发愿燃指供佛,超度慈亲。有一天,在似梦非梦的境界中,他见到空中出现一条长数丈的金龙,龙腾空飞到一个地方。

那里山清水秀、花木清幽,楼阁宫殿庄严奇妙,他母亲正站在楼阁上眺望。他大叫:“母亲,请您骑上金龙,往西方去吧。”

龙即缓缓下降,梦也遂之惊醒,醒后觉得身心清爽。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挂念母亲。

虚云和尚以燃指供佛的功德回向,令母亲脱离了轮回,应该往生到了极乐世界。但有些情况,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超度,必须以众人的力量才能救拔。

《盂兰盆经》中记载,目犍连的母亲去世之后,目犍连用神通观察,发现母亲已转为饿鬼,饿渴无食。目犍连拿饭菜去给她吃,哪知食物到口边就化为猛火。

目犍连回来告诉佛陀,佛陀说:“你母亲生前业力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她的业报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众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这天,你供养僧众,请十方僧众对她回向,这样才能获得解脱。”

于是目犍连遵照佛陀的教言,供养十方僧众作回向,依靠僧众的力量,他母亲马上脱离饿鬼道,生于天上享受福乐。此习俗也得以流传万世,在汉传佛教中,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盂兰盆会”,以拔济自己累世的父母六亲。

我们行持善法作回向时,应断除自私自利。当然,有时候专门超度一个众生也可以,比如你梦见死人后,把他的名字写下来,交给僧众念经回向,对他肯定有利益。

如果找不到僧众,那自己给他念一些《金刚经》、作一些佛事,然后进行回向,也是有帮助的。所谓的回向,上师如意宝曾说,就是把善根赐给众生,让众生分享。

正如刚才两个公案中所述,回向的时候,有些凭自己的能力就能解决问题,有些不一定是这样。但不管怎么样,行持善法最后务必要以回向来摄持,这样的话,一方面善根不会被烦恼违缘摧毁,另一方面,善根也能不断增长,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一样,不但本钱不会丢失,利息也一直随时间增加。

原来有个人就说:“我现在很富,天天吃利息,这辈子也不会饿死。”你如果以回向来摄持,就算天天用利息,善根也不会穷尽的。

所以,行。

6.如何品读唐诗宋词

品读唐诗,宋词:首先你要了解的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即唐诗或者宋词创作的年代,还有当时发生了些什么大的历史事件,诗人或者词人参与了这件事情.你要从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中感受其所持的观点,了解该作者所代表的立场,及其创作风格.其次,你要去从这些作品中发现些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理解这首诗或者词的意境,感受它的韵律美.最后,你要去懂得观察这首诗或者词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或者是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在诗词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有就是写景的是以静衬动还是怎么回事,细细去品味,在心中默诵,去理解它.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会掌握这些方法了.。

7.请 问 :为何一切修持都要回向西方

一切修持皆回向往生,方合修净业之宗旨。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念《法华经》,也须要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与念佛功德无异。若不回向西方,则是自分其心,念不归一,临终便难定得往生。此实最要之一著也。

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

8.《入行论》第五品颂词

《入行论》第五品颂词《正知正念》。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 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 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 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 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如处乱众中,人皆惧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若持此行为,纵住恶人群, 抑*人窝,勤律士不毁。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 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 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欢喜生赞叹。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