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北宋词的发展演变宋词的发展历程: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 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2.北宋词《兰陵王柳》词的意思.作者周邦彦的简介.《兰陵王柳》原文 兰陵王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⑴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⑵烟:薄雾.弄:飘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⑷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 ⑸京华:京师. ⑹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⑺柔条: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⑻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⑼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⑽离席: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遥远.驿:驿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恻:悲伤. ⒂渐:正当.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静谧. ⒄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⒅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编辑本段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了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编辑本段作者 周邦彦 (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 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 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 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 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 《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编辑本段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 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 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 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 ,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 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 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 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 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 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 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 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 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 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 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 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 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 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 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 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 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 3.简述:北宋词的发展演变宋词的发展历程: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 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4.宋代文学的总体特点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形态、格调和风味,遂成为文化型美学,有别于前代的唐美学.宋文化从下述诸多方面影响了美学的生成、表现和状态. 怀旧意识 宋人似乎特别怀旧,《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就是明证.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自序》曾说到当时的怀旧意识和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靖康之难,中原人士播越两浙,无人不具故国故乡之思.周 《清波别志》云,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且喜歌曹元宠《甚时得归京里去》十小阕,听之感慨有流涕者.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北宋“宣(和)政(和)故事”便成为南宋人依念不尽而又时时咀嚼的往事,犹如唐人常常眷念“开(元)天(宝)故事”一样.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写道:“铜驼故老,说着宣和似天宝.”故国沦陷引发了黍离麦秀之思,怀旧意识便特别强烈.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李清照本人的《菩萨蛮》词亦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北宋“《清明上河图》至镂板以行,宜梦华之风行.徐梦莘《三朝会盟会编》(靖康二年)录赵 之《中兴遗史》,即一字不易抄《梦华录》元旦朝会一则.陈元靓《岁时广记》征引尤多.刘昌诗《芦蒲笔记》录上元词鹧鸪天十五首,谓当与《东京梦华录》并行.”“百余年来,《醉翁谈录》、《都城纪胜》、《繁盛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相继而作”,而《东京梦华录》“为不祧之祖”.《东京梦华录》是这种怀旧情绪的先驱作品和代表作.作者详尽记述了旧都汴京的诸多风物,但是,叙中有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特别是那篇冠于篇首的序文.序文对书名“梦华录”做了诠释:“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但作者却无此心绪,说:“仆今追思,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他的心灵浸染着悲凄的情调,几乎是一步三回首,感慨系之地追思那往昔霓虹般的梦影.这种记忆经过二十年漫长岁月的冲洗,已经淡化成粉红色了.序文写到这令人痛心的情形:“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生”已逐渐失去了这种回忆,对往事颇不以为然.作者担心,随着岁月的更迭,往事如烟飘散,而“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于是,“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见当时之盛”.从表面上看,属于序文的一般通例,是备忘录,发挥一种认识效应,但实质上有着作者的深衷曲意.可以说,《东京梦华录》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唱出一曲挽歌.明人毛晋《〈东京梦华录〉跋》认为“幽兰居士(孟元老)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确是的论.由于是怀着感伤主义的情绪回顾往事,因此陈述过去的诸多现象,便不像巨室大户暴发式的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作者铺张扬厉,山倾海泻,各种物象迸跳在笔触之间,奔赴于纸面,铺排在一个硕大的平面画卷上.意象纷纭,又带有烟花发射的特征.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迷醉,犹不足以尽感官满足,但是,字缝之间潜流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此后的那些同类著录,在感伤主义情调上与《东京梦华录》多有相近之处.例如《〈梦粱录〉序》写道:“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清人鲍廷博《〈武林旧事〉跋》也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留连今昔而已 .”这些情绪、氛围弥漫于宋代的社会阶层之中,出现凄恻、幽咽的回忆性描述,依依不尽地回忆、回顾往事,却又一唱三叹地眷顾不休.戴复古《洞仙歌》:“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这是宋代的社会情绪,在表达形式上却满含着审美意味,移位为审美情绪.而在具体传达上又表现为缠绵悱恻、宛转悠长.它在怀旧情结中内蕴着审美情绪.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宋人怀旧表现为对过去时代的追思,其主要审美形式是词,其回思的主要历史时期是三国和六朝.宋词广为涉及三国的人。 5.宋词简介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词牌名的来历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潇湘神: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望江南: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谒金门:原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苍梧谣: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青玉案: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八声甘州: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念奴娇: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天仙子: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是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是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的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钗头凤: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水龙吟: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沁园春: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原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自唐初秦王李世民所制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词牌浅释 词都有词牌。例如满江红,西江月等等。 所谓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清代万树的《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实际上词牌比这个数字还要多。 词牌的来历,大约有下面三种: 一、本来是乐曲名称。 词的前身是配曲的歌,如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时,女蛮国进贡,她们高髻金冠,一身璎珞(;身上佩带的珠宝),形如菩萨,于是,时人有作菩萨蛮一曲咏之的,以后就成为词牌。西江月、沁园春等也是如此。 二、取词中几个字做词牌的。如忆江南,即因白居易的“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而来。 而念奴娇亦名大江东去,即因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句而来。 三、原来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是咏渔家生活的,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更漏子是咏夜的。凡是词牌下注明“本意”的,那词牌也就是题目了。 大多数词牌不是词的本意,而只是一种词谱的代号,词题和词牌不发生关系。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 6.五个著名宋代词人及其代表作简介1、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词作不多,其边塞词《渔家傲》情感悲凉,突破了男女与风月的界限。今传《范文正公诗余》,仅有五首。 2、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词誉很高。今传《六一词》。词风接近晏殊,同样是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3、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进士出身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等小官。曾两次贬谪。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成为江西派的开山大师。词和秦观齐名。 4、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梅州眉山人。宋神宗朝进士,做过多出地方官,多次被贬。以文章诗词知名。他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他以诗为词,扩展词的内容到怀古、咏史、说理、谈感时伤世,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达到“无意不可入。 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于济南。南渡不久,丈夫病逝。她在创作上,以诗言志,以词抒情。有不少词在渲染愁情上极尽其能事。在语言艺术方面她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如《声声慢》一开头用了七对叠字,为前所未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清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庭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仲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欧阳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