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豪放派诗词豪放派: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大江东去)等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 辛弃疾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 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张元干《贺新郎》等 情调苍凉,风格豪迈 张孝祥 《六州歌头》等 风格接近苏轼,悲壮凄凉,多表现不能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陈亮 《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风格豪放壮烈,笔力纵横驰骋。(少数词属于婉约派)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不仅在文、诗方面开拓与创新,而且在词作方面,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之先风。 苏轼一改有词以来的传统,摈香软、柔婉之情调,将诗中豪迈、阳刚之气,融于词中。豪放词一出,其开阔之胸怀,昂扬之雄姿,震惊了词坛。 苏词的基本风格是,以诗入词,题材宽阔;以律句填词,不拘音律,主张返朴归真,回归唐人最初制词时“只分平仄,不问四声”的原则。因此,大大地拓宽了词路。 下面我们欣赏他的古今传唱的豪放词《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乃苏轼被谪黄州时,游赤壁而作。其实,黄州赤壁非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之赤壁,但因名同,而引发苏轼对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大发感慨。 当年赤壁之战的东吴总指挥乃周瑜,该词不惜笔墨,着重刻画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而又风流儒雅、潇洒自如的英姿,表达了词人对前贤的赞誉和仰慕。词人联系到自己被谪,难得发挥其才,不免自笑多情,大发“人生如梦”之嗟叹。 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上片主要写景、追溯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大笔着眼,纵观历史,一代一代,多少风流人物,为历史所淘尽,而大江依然东流,故云“浪淘尽”也。“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乃据人之传,交待了赤壁之战的地点。 故垒,过去的战争工事。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故垒西边,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故地。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乃描写眼前景色,刻画了长江之惊涛拍岸之磅礴气势。为下一句以及下片作铺垫。 乱石穿空,形容悬壁为惊涛几百年的冲刷而穿空。惊涛,形容浪涛如因惊脱缰的战马一样,一泻千里;或谓惊险之浪涛。 卷起千堆雪,形容波涛撞击到石壁上,激起向上弯卷的浪花,洁白如雪也。千堆雪,乃一夸张手法。 由此引发出词人的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意是,江山如画之美,一时引起多少豪杰为之争战。与首三句作一呼应。 下片着重描写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乃写周瑜(字公瑾)当年,潇洒英姿,督江东三军,又娶东吴二美女之一小乔(大乔嫁与孙权),可谓英雄美人,天合佳偶,正是得意之时。 英发,英姿焕发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乃描写周瑜儒雅、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态,且谋略已定,战法早已作了部署,故而,帷幄中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便焚烧殆尽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五句,乃写词人自己的感慨。其中,故国,指赤壁之战故地。 多情应笑我,乃一倒装句,意思是“应笑我自作多情”。华发,头发花白也,华通“花”。 人生如梦,借用曹操诗句。这几句乃无奈之感慨也,故最后只好归于“一尊还酹江月”,即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苏轼的豪放词,不惟怀古词,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江城子》(老夫聊发)一词,写的是居官闲猎,却表现了词人之伟大的爱国情怀。 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袒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中,下片首句第四个字多数词选本为“胆”字,实乃误也。酒至酣处,往往人要袒胸纳凉,故应为“袒”字。 上片主要描写打猎,下片舒怀,表现出词人的强烈的为国效力的爱国胸怀。 苏轼的词不仅充满豪气,且不乏浪漫主义色彩。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就运用了奇思妙想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全词录于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乃苏轼于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节在密州任上,于月下畅饮,因以怀念其弟苏辙,写下的一篇妙词。 上篇看似写景,实则寓意著作者政治上不得志,难得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苦闷和无奈。下片景情融合,既有对弟苏辙的怀念之情,又有对人间的美好祝。 2.南宋朝廷统治者是谁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在1127年也就是北宋灭亡的那一年,赵构——河北兵马大元帅利用国家危难之即当上了南宋开国皇帝。由此建立了长达152年之久的南宋朝。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不安的年代。从1127年开始,南宋王朝对金王朝进行了五次战争,涌现出岳飞,韩世忠,张浚,文天祥和陆秀夫等名臣,名将。“还我河山”即是岳飞为表抗金决心的亲手笔迹。 南宋的首都在临安(今日杭州)。湖光秀美,市井繁华,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市内有早市、夜市、瓦肆。在茶肆里高挂名人字画吸引问人消遣。西湖游船画舫,湖岸戏蓬满坐。商客往来,络绎不绝。整个临安充满了大都市的气息。 在南宋期间,海外贸易也很发达。重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利用瓷器和丝绸换取象牙和香料等。最远到达大食(今日阿拉伯)地区。 文学方面,宋词为一大时代特色。著名才子陆游著有《剑南诗稿》‘《放翁词》等佳作。更有《卜算子 咏梅》这等脍炙人口的好词。同时,辛弃疾和女词人李清照也开创了南宋文学史上的盛世词坛文化。 而在1206年后,北方的蒙古帝国日益强大。1276年忽必烈领导的元军攻占临安。1279年南宋的末代小皇帝(九岁)赵禀和陆秀夫被围困崖山。陆秀夫随即抱着小皇帝毅然跳海身亡,南宋到此宣告终结。 3.形容不容于朝廷,或者被朝廷迫害的人,有什么成语典故或者诗词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楚辞·卜居》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屈原《离骚》 PS:可参考《离骚》全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乡。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西江月 宋江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配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抱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字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那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贺《致酒行》 典:比干、伍子胥、文种、蒙恬、李广、韩信、孔融、崔琰、许攸、嵇康、岳飞、方孝孺、袁崇焕…… PS:可参考《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 4.朝廷是怎样对待杜甫的负面诗词的降职远调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1)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以动衬静,更觉其静。云归云别的描写是烘托的手法,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用个“洗”字,好象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运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也使山月更加皎洁。 (2)“凌歊望断音尘绝”,表现词人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天际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十九、无 6.求一首婉约词,宋词最好,不要太常见的,可以读一分钟左右就好,最近更新>>更多过四皓墓击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送邢桂州谒老君庙入朝曲南柯子·十里青山远读陆放翁集月夜金陵怀古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六亲五法作者: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⑴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⑵烟:薄雾。 弄:飘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⑷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 ⑸京华:京师。 ⑹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⑺柔条: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⑻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⑼趁:逐,追随。 哀弦:哀怨的乐声。 ⑽离席: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遥远。驿:驿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恻:悲伤。 ⒂渐:正当。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 堠:哨所。岑寂:空寂静谧。 ⒄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⒅念:想到。 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了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 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 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 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 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 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 “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 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 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 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 7.求反映百姓饥寒交迫的宋词柳永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①,三吴②都会③,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④翠暮, 参差⑤十万家。 云树⑥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⑦无涯。 市列珠玑⑧,户盈⑨罗绮,竞豪奢。 重湖⑩叠巘⑾清嘉⑿,有三秋⒀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⒁弄晴,菱歌泛夜⒂,嬉嬉钓叟莲娃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⒄。 异日图将好景,归向凤池夸⒅。 注释: 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都、令稽为三吴。 都会:大都市; 风帘:挡风作的帘子。 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 天堑:天然的险阻,这里指钱塘江。 珠玑:珍宝。 盈:充满,言其多。 重湖:这里指西湖。 巘(yan)小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嘉,一般作“佳”。 三秋:农历九月。 羌管:笛子。这里泛指乐器。 泛夜:指在夜间飞扬。 嬉嬉:欢乐快活的样子。 莲娃:采莲的姑娘。 千骑:形容州郡长宫出行时随从众多。 高牙:古代将军旗竿用象牙。 装饰:这里指大宫高扬的仪仗旗帜。 烟霞:山水美景。 异日:他日。 图:描绘。 凤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此指中书省,代指朝廷。 赏析: 用尽铺张手法,写尽人间天堂之美景,一派繁华景象。虽不脱歌功颂德的俗套,但下笔点染时字字句句新鲜别致,另有一种清新气息,都说是美景如画,但这般景致恐怕是用天下丹青也描绘不出,不如搁笔而归,找一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地小酌赏景,才不辜负了这满目画图给捉的美景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