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4分)(1)又:①故地重游,“又”字点明作者第一次来这里与佳人欢会也是眼下这个季节,从而触景生情,引出下文。 ②“又”字点明时光匆匆,与后面作者抒发怀旧之情、身世之感相呼应。(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欺: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2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埋怨东风无端欺凌,实则写出了心中的悲苦。 (2分)(言之成理即可)9.(4分)此句意为: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的白发啊!”以想象中的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的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 (2分)概言之,此句妙处有三:(1)由对面着想,虚拟设问,表达蕴藉曲折;(2)虽写情事,却不专为寄男女之情而作,浸透了英雄投闲、报国无门的悲愤,主题饱满丰富;(3)运用多种方式抒情,高潮处结束,留有不尽余韵。(2分,言之成理即可) 无。 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1)此题考查了分析诗歌的意境.完成此题包含两部分:画面内容、画面特点.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片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2)赏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则应抓住“不减唐人高处”的意思,分析此三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不减唐人高处”的意思是“可与唐诗媲美”.答案:(1)全词描写一幅雨后的清秋图景,(1分)江天清澈,关河楼头,凄风残照,花木凋残,江流无声.(1分)营造大气磅礴、绮丽悲壮的意境.(1分)(2)首句以一个“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1分)接着以关河、夕阳之冷落,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景象.(1分)这三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的暮景,点染了游子的孤独、凄凉的满怀愁绪,情景交融.(2分)其气象宏 阔,境界高远雄浑,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在柳词中不多见.(1分)参考译文 伫立江边面对着潇潇暮雨,暮雨仿佛在洗涤清冷的残秋.渐渐地雨散云收秋风逐渐紧,山河冷落落日余晖映照江楼.满目的凄凉到处是花残叶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经歇休.只有长江水默默地向东流淌. 其实我实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乡遥远不可及之处,一颗归乡的心迫切难以自抑.叹息这几年来四处奔波流浪,究竟是什么苦苦到处滞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边画楼,眺望我的归舟?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楼眺望,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乡的忧愁苦闷?作品赏析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进一步烘托凄凉、萧索的气氛.“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两句写低处所见,到处花落叶败,万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这既是景物描写,也是心情抒发,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许多感触,何况又是他乡做客之人.作者却没明说人的感触,而只用“长江无语东流”来暗示出来.词人认为“无语”便是无情.“惟有”二字暗示“红衰翠减”的花木不是无语无情的,登高临远的旅人当然更不是无语无情的,只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对长江水的指责无理而有情.在无语东流的长江水中,寄托了韶华易逝的感慨. 上片以写景为主,但景中有情,从高到低,由远及近,层层铺叙,把大自然的浓郁秋气与内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畅而又兴象超远. 词的下片由景转入情,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换头处即景抒情,表达想念故乡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乡思的矛盾心理.从上片写到的景色看,词人本来是在登高临远,而下片则用“不忍登高临远”一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临远是为了看看故乡,故乡太远是望而不见,看到的则更是引起相思的凄凉景物,自然使人产生不忍的感情.“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实际上这是全词中心.“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向自己发问,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回顾自己落魄江湖,四处漂泊的经历.扪心问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问中带恨,发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难归的深切的悲哀.有问无答,因为诗人不愿说出来,显得很含蕴.一个“叹”字所传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绪,和回顾茫然的神态,准确而又传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又从对方写来,与自己倚楼凝望对照,进一步写出两地想念之苦,并与上片寂寞凄清之景象照应.虽说是自己思乡,这里却设想着故乡家人正盼望自己归来.佳人怀念自己,处于想象.本来是虚写,但词人却用“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的细节来表达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见人映己,运虚于实,情思更为悱侧动人.结尾再由对方回到自己,说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后,肯定会埋怨自己不想家,却不知道“倚阑”远望之时的愁苦.“倚阑”、“凝愁”本是实情,但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实在难得.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理所当然地让人认为一切景象都是“倚阑”所见,一切归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苦和怀人之情.。 3.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小题1: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2分)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2分) 小题2: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题目问得不难,逐问作答即可。要注意的是情感方面,一定要注意到全词的情感基调,不能穿凿附会,景与情是统一的。 小题2: 试题分析:鉴赏表达技巧,首先要准确判断用了哪些技巧,有一个说一个,不要遗漏要点。其次对技巧的分析,一般要指出是怎样用的,有什么效果或表达了什么内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点绛唇林逋金谷①年年,乱小题1:试题分析:全词明显是借物抒情的写法,通过词中的“又是离歌”“王孙去”,可以看出是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上片通过侧面描写,用荒园、余花、烟雨来衬托草的荒芜,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出草的多、杂,衬托离愁。 写出情感,结合上下片相关词句定向翻译。小题2:试题分析:按词句顺序依次判断艺术表现手法,注解①告诉我们“金谷”是用典;“谁为主”设问,三、四句就是回答;第一问告诉我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可见三、四句是用花、雨渲染烘托草;“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纯以景色结尾,是以景结情。 任选两种,分别结合具体诗句定向翻译皆可。 5.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小题1: (1)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小题2:略(对象明确,言之成理,合乎诗作主旨情感即可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 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词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词中找出有关语句,通过相关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小题2: 试题分析: 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小题1:“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1分)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1分) 小题2: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急”,(1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1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表达了春色正美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可以从基本意思入手,如运用了怎样的修辞,表现出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什么情感。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要联系具体的诗句作分析,如“蚕事正忙农事急”句着重表达作者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