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唐诗歌都有哪些特点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 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 ,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鹤怨刺讥弹(注:隐逸派与乱世悲慨、怨刺常互有穿插,不能决对论之)。 其他问题不想多说,只说一点。 记得当时先生上课时,曾经提到过一点,那就是中唐盛世时,诗歌已经到了一个颠峰,很难被超越了。 到中唐后期和晚唐时,大家就想着要突破,但是很难,非常难。 盛唐的风格、趣味、技巧,都是面面俱到而且面面都是颠峰。要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 找来找去,最后韩、孟、贾、李等人,还是决定剑走偏锋,发现奇趣,搞点奇崛的东西。“悬崖架屋”,郊寒岛瘦,都是这种趣味的反映。 到了晚唐,诗歌的发展,主要不是继承和继续盛唐的艺术繁华,而是破然后立,是打破牢笼,是如何自新。这是内在的。 现实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诗歌必须有所反映,盛世不再,艺术必须有所改变。这是外在的。 个人感觉,韩、孟、贾、李等人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最主要的贡献是趣味上的,奇趣成为后世人做诗歌也好写文章也好,一个很难得、很上档次的美学追求,机器重要。这是从意义上看。 从美学境界、文学造诣、艺术成就上来看,这些人比不过晚唐诸公,晚唐诗歌在美学境界上堪称绝品,丝毫不逊色于盛唐,甚至有过之。晚唐诗是完全可以与盛唐诗并肩的另一个极顶颠峰。 个人感觉,晚唐诗的特点,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 1、老趣。内容历练中有苍凉。 2、感伤。凄迷,朦胧,空朦。 3、工整、历练。典雅而规范。 4、多重、复调。万千滋味集于一体。 5、意境。 6、其他。 晚唐诗的和中晚唐的那些追求奇趣的人一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诗歌的美学意境,极大地扩张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viewthread.php?tid=162919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第九章 晚唐诗歌 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的七八十年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 晚唐诗人大体可划为两个大的诗人群体:一是继承贾岛、姚合、张籍、孟郊的穷士诗人群,工于穷苦之言,诗歌风貌的特征是收敛、淡冷、着意;二是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为代表,在心灵世界与绮艳题材的开拓上作出重大贡献的诗人群,诗歌风貌特征是悲怆、绮丽、委婉。 第一节 杜牧 杜牧(803—3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土,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生活很不得意。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一、爱国忧民诗歌。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灾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 一点事。 《郡斋独酌》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演。尽管河涅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欲舞。 二、咏史诗很著名。 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 如《过华清官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借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 他另一 《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 三、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画面鲜明,风调悠扬,才气俊爽 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着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 2.唐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 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 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 3.比较初/盛/中/晚唐诗歌主要异同出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 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时期。唐初诗坛承袭齐梁的浮靡诗风,流行宫体诗,能够摆脱宫体诗浮靡诗风影响的诗人是王绩,他推崇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主要描写田园风光和个人的田园生活,诗风疏淡质朴。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破坏和改造了宫体诗,奠定了五律,发展了七言歌行。继“四杰”之后使律诗定型的两位诗人是沈佺期和宋之问。 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陈子昂。他推崇汉魏古诗,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以复古为革新,扫除了宫体诗的浮靡诗风,端正了唐诗的发展方向,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2] 盛唐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李白和杜甫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和称“吴中四士”。 [3] 中唐前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后期重有出现繁荣景象。唐代宗大历年间在诗坛享有盛名的十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元结、顾况注重反映现实民生,是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中唐前期的刘长卿和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是王维、孟浩然的余绪;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的余绪。中唐后期的两大诗派是新乐府派和韩孟诗派。 中唐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 韩孟诗派与新乐府派几乎同时出现,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标榜“陈言务去”,尚古拙,求奇险,艺术上避熟就生,因难见巧,刻意求新,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在两大诗派之外,能够独树一帜,成就较突出的诗人有刘禹锡、柳宗元、李贺等。 [4] 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晚唐前期极负盛名的诗人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晚唐后期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扬中唐新乐府派的创作精神,注重反映社会民生,但艺术成就不高。 4.唐代诗歌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盛唐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一个是边塞诗派,另一个是山水田园诗派。 一、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代表之一。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王昌龄,崔颢等。 二、山水田园诗派 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 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 如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 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如"雨中草色绿甚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绿的草地,粉红的桃花,交错组合, 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川春晓图,确实是诗中有画",令人陶醉。 5.初唐,盛唐,晚唐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个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处于极盛时期。 诗歌创作在唐代已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朝廷的科举制度也由写论文取士改变为诗赋取士。在流传下来的文学典籍《全唐诗》中,就辑录了两千三百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 初唐(618年--712年)时期,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逐渐完成了诗歌声律化过程,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 使唐代诗歌呈现出自己的面貌。经过他们的努力,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的奢靡走向社会的大众生活,风格也从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初唐最杰出的诗人是陈子昂,他主张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陈子昂的诗歌刚健朴素,为唐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从公元712年到762年称为盛唐,这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盛唐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有人歌颂自然,有人向往边塞,有人高歌英雄主义,有人发出失意的叹息。 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 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盛唐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 岑参以写边塞诗 见长,高适的诗歌较能反映民间的疾苦。真正能代表盛唐诗坛的大诗人当推“诗仙”李白 和“诗圣”杜甫。 他们的诗歌对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唐(762年--827年)诗人中的佼佼者有白居易、元稹和李贺等人。 白居易以讽喻诗见长,他在诗歌中讽刺横征暴敛,反对黩武战争,攻击豪门权贵,另外白居易努力使自己的诗歌语言更加通俗、流畅,生动感人,因而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李贺是一个短命的诗人,只活了二十余年,他生活穷困潦倒,仕途不顺,但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较浓厚的唯美倾向、伤感情绪。 公元827年到859年的晚唐时期,是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活跃的时代。杜牧的诗歌将清新与冷峻熔为一炉,这非常适合他在诗歌中表达政治抱负和激情。 李商隐则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体现出自己在仕途上历尽的坎坷,诗歌常流露出伤感的情调。他著名的《无题》诗究竟是爱情之作,还是隐喻政治内容,中国诗歌评论界至今还有争论。 6.诗歌的题材古代诗歌的题材常识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 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 “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 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 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 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 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 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 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 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 7.初唐,盛唐,晚唐的诗歌各有什么特点(一)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晚唐时期 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