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国春是谁的诗词啊九、沁园春四首1.远岫晴云图小草青青,小河弯弯,小路长长。 蓝天白云下,小鸟飞过。暑色未浓,稻麦已黄。 淡淡风中,阵阵歌声,走着几个读书郎。田野上,送走了晚霞,迎来朝阳。 留恋小小学堂,教会我从此去远航。 虽天涯海角,此情难忘。 万般劫难,依旧痴狂。扬起风帆,乘风破浪,再为万世育栋梁。 征途上,正如日中天,万丈光芒。 2.江行初雪图寒风潇潇,雨雪霏霏,长夜漫漫。 孤灯青壁下,独自伏案。泪珠涟涟,愁绪淡淡。 一纸难诉,多年离散,窗外杜鹃在呼唤。唤醒了,我的故乡梦,我的思念。 漫步渔家小院,问明月何时来相伴?既然有情,何故无缘?泪血流过,多少诗卷?耳边传来,涛声阵阵,江水为谁在呜咽?浪花中,淘尽了多少?英雄好汉。 3.古松楼月图浊酒一杯,长歌一曲,中秋佳节。 待云破月来,残花弄影,相对无言,一片秋色。 万般苦衷,随风而去,仰天何须心似火?曲未尽,叹江河东流,日月如梭。 往事灰飞烟灭,有多少叱咤风云客?问是非功过,凭谁诉说?春秋几度,离恨几多。 踏遍青山,风光依然,再往松下寻李波,人不见,只留下一首,古老的歌。 4.丹霞访庞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岁月悠悠。 恨天地之大,人潮如海,无人和我,风雨同舟。 一言难尽,学着歌女,也向苍天问海鸥。为什么?少年变成了,白发老叟?举杯一醉方休,却难举一杯恨与羞。 虽冰山深处,火山运行。世人却道:一座荒丘。 风霜雨雪,沉默千年,不知何日可怒吼?苍天下,为黎民百姓,驱尽寒秋。 2.【结合《蒹葭》谈谈对《诗经》的认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 (《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 《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3.沁园春 雪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原注】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作者原注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在这以前,一九四五年十月,**在重庆曾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参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索句渝州叶正黄〕注),因而被重庆《新民报晚刊》在十一月十四日传抄发表,以后别的报纸陆续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 一九五一年一月八日《文汇报附刊》,曾将作者书赠柳亚子的这首词的墨迹制版刊出。 注释 〔雪〕这首词作于红一方面军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给柳亚子信中说,这首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顿失滔滔〕这里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的波浪。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rào饶)〕红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装饰艳丽的美女裹着白色外衣,格外娇媚。 〔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一五六——前八七),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 “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创业皇帝。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天骄〕汉时匈奴自称为“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后以“天骄”泛称强盛的边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铁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 后来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4.沁园春 雪 的全篇翻译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它们都想试一试与天老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一代上天骄宠的儿子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英雄豪杰,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天公】指“天”。 【折腰】鞠躬,倾倒。 【文采】本指文艺方面的才华。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大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高又快,不易射中,古人常用“射雕”来比喻善射。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数】称得上。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须】等到。 【妖娆】娇艳美好。 【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 【弯弓】拉弓。 【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由“望”字统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作者的“望”,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的形象,他的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梅花欢喜漫天雪”。“望”字底下,展现了具体的景观。“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广裹千万里,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长城”“大河”这两个名词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魄。词的意境大气磅礴,气象雄伟,令人心胸为之开阔,心气为之豪爽。“惟余莽莽”又照应了“雪飘”,“顿失滔滔”又照应了“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自然想到昔日这条母亲河滚滚滔滔的气势。“莽莽”“滔滔”都用叠音,音响浑厚,产生一种气势磅礴的效果。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美感丰厚,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像实际上正是以冬云托雪,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这句化静为动,表现了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的形象,也艺术地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