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叶嘉莹的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沉酣痛亦深南唐后主李煜在词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词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前后期虽有所不同,但无论前期后期。 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写情的纯真毫无伪饰。 前期词写宫廷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词写亡田之痛,更是血泪至情。 关键词:纯真;真性情;词心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最具备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艺术家。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他为人“纯真”,第二,他多愁善感。所谓“纯真”。 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又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阅世越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叶嘉莹发挥王国维的观点说:“中国历代诗人中最能以任真的态度与世人相见的,一个是陶渊明,另一个就是李后主了。 不过,陶渊明之‘真’,乃是阅世甚深以后有着一种哲理之了悟的智慧性的‘真’;后主之‘真’,则是全无所谓阅历。更无所谓理性的纯情性的‘真’。” 这话很有道理。作为一个帝王,李煜是个庸才,他绝对比不上赵匿胤这类阅历极深、老谋深算的人物。 但作为一个词人。这种“纯真”的气质确是极为宝贵的。 因为文学的根本要义,就在于表现它的“真”,而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也在于性情的“真”。庄子说得好:“真者。 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很难想象。 那些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会打动别人的心,也很少有一个感情虚假的人会写出“真性情”的作品。而李煜为人的纯真,则是得自于他禀性的赋予。 所谓“多愁善感”,是指作为一个诗人。必须具有善感的气质,感知愈深愈敏,其诗的滋味就愈深愈浓,这在文学史上乃是常见的事实。 李煜天生具有一种“多愁善感”的禀性和气质,他那善感于物的心理机制和多愁善感的禀性气质,是使他成为一个杰出词人的重要条件和原因。所以,这样一个具有纯真的、多愁善感的诗人气质的人。 又具有特殊的人生经历。由一个极富贵、极放纵的小皇帝。 一下变为极不生由、备受屈辱的阶下囚。怎能不激生出来强烈的感情波澜诉之于词中?前人说李煜“做个词人真正好,可怜薄命做君主”。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即李煜在禀性和气质上是一个天才的词人,而不善于治国,但是,如果没有十几年的帝王生活及降宋后三年多的俘虏加囚徒的生活,恐怕也不会成为文学史上一代杰出的词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李煜的一生及禀赋就是一首哀感顽艳的词。我们知道,李煜的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他作为江南小皇帝,主要写宫廷的享乐生活和艳情韵事;而后期,他蒙受了“家国俱亡”的奇耻大辱,生活处境发生了“天上人间”的悬殊变化。 致使他产生出强烈的生命感受和较为清醒的认识。这时,他身为囚犯却不甘屈辱,“往事已成空”却又“长记”难忘,他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痛苦深渊。 这时期的作品反复吟唱着一个主题,即抒写囚徒遭遇的不幸和亡国的愁恨。倾诉对于“往事”、“故国”的眷恋和不甘屈辱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李煜的前后期词尽管在思想内容和风格面貌方面有很大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写情的纯真毫无伪饰。叶嘉莹总结道: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沉酣痛亦深。 莫道后失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何谓词心?况周颐《惠风诗话》有云:“吾听风雨。 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而能以吾言写吾心者,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 词是真实的生命感受的艺术结晶。词心,以及由词心派生出的词情、词境,是生命感受的升华,只有当人真正在体悟生命时,这种感受才会被升华,世间万象才会普照着人性的光辉。 所以写词不是刻红剪翠,吟风弄月,搜肠刮肚,雕章琢句。写词,是体悟生命的艺术。 此因为具有了这种生命的体验,才具有了人的性灵,有了诗情与哲理,有了震颤人心的力量。读李煜的词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或欢声笑语或憔悴不堪的有血有肉的词人形象,我们听到了他的笑声和叹息,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欢乐与痛苦,仿佛穿越了千百年的时空界限。 在与他倾心交流。并使我们感慨万端。 李煜,是用他的生命来写词的。他将对生命的感受寄托在词中,李煜词的艺术魅力也正源于此。 我们先来看一首他的前期词的艳情之作《一斛珠》: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衰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这首词以传神的笔法,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绘了一个歌妓与她的“檀郎”酒后在闺房中调笑撒娇的场面。 全词由四个画面组成。第一幅写佳人晨起梳妆。 浓妆初成,已是风韵动人,再淡淡地在嘴唇上抹一圈口红衬得白皙的脸更加亮丽。第二幅展示佳人唱歌时的神。 2.介绍一两本唐诗宋词赏析 比较权威的书台海出版社的《大美中文课之唐诗千八百首》选取唐诗 1800多首,加上评注引用,合计 2000 首左右,囊括历代脍炙人口的唐诗佳作。 还设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板块,最后还附有三百多位诗人的生平简介,方便查阅,囊括各种题材、各种风格齐备,既注重名家作品,也收录小家代表作品,李白有诗曰:“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每个人都可以在唐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另外,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钱谦益的《唐诗鼓吹评注》,俞陛云的《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还有施蛰存老师的《唐诗百话》等等,都不错,另外还有叶嘉莹老师的《南宋名家词讲录》《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也非常值得一读,值得推荐。 3.想买一本唐诗宋词鉴赏的书,哪个版本的比较好唐诗宋词鉴赏的话 推荐叶嘉莹老师的书 国宝级的人物哇叶嘉莹,号迦陵。 生于燕京旧家,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为诗词名家顾随先生入室弟子。50年代台湾大学任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60年代赴美任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89年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南开大学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所长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她的书不少 唐诗的有《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迦陵说诗》《叶嘉莹说中晚唐诗--迦陵说诗》等等 还有专门讲李商隐的《迷人的诗谜:李商隐诗》宋词的有《北宋名家词选讲》《迦陵说词讲稿 》等等如果只想买一本的话 推荐《唐宋词十七讲》,是不错的入门读物 读完也许你会更感兴趣去买她别的书 不过这本专注讲词 还有一本《叶嘉莹说诗讲稿——迦陵说诗》也不错可以去网上看看这几本书的评价 绝对好评哇~。 4.怎样赏析宋词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 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 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 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 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 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 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 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微”韵。 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 本词上片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 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 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 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 这是我们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错迭出。 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摇曳的余韵。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春水,千里。 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 几家?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 岸上谁家女?太狂颠!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举魏夫人《菩萨蛮》似有所借鉴,而写来更加清新活泼、跌宕多姿,也与所用词调更加灵活多变有关。 相对说来,《菩萨蛮》句式保留较多五、七言诗体痕迹。 词中的长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转,气势更见浩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柳词中“渐”字下领三个四字句,实为十三字句。再如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叹年光过尽,功各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也当为十七字长句。 长短句比诸齐言体提供选词用。 5.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诗词——叶嘉莹访谈□王一澜 (以下简称王):叶先生作为诗词研究的名家,可否为当今读者推荐诗词研究的入门书籍?■叶嘉莹 (以下简称叶):要想做古典诗词研究,真正入到诗词研究的门里去,不能光靠读哪本书。 因为诗词的入门之法不在书中,而在吟诵中。 □王:您的诗词研究是如何入门的呢?■叶:我小的时候读书是从中国的古典念起的。 最初念的是四书。诗词方面,最初读 《诗经》、楚辞。 如果说入门给我启发的,那就是背 《唐诗三百首》。我家里的长辈,父亲、伯父都喜欢吟诵,他们常拿着调子唱。 我小时候一方面背 《唐诗三百首》,一方面听他们吟诵。没有人刻意教我,但是我听得多了,自然也吟诵,吟诵惯了,便掌握了诗的韵律。 我从 10岁时开始作诗,当时伯父见我背了很多诗,就给我出了个题目:用诗韵十四行的韵咏月。因为背的诗多,所以对诗的平仄韵律比较熟悉,我从来没有做过不合律的诗。 要想学中国古典文学,吟诵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于读哪些书,还在于你要把书背熟了;不仅背熟,还要吟诵,你就进到古典文学的门里去了。 □王:只有吟诵才能体会古典文学里的韵律之美?■叶:对了。现在的入门书我并不了解,而且我也不认为只读这些书就可以入门。 但是我可以根据我的经验,介绍入门的道理。我小时候就背熟、吟诵,但是现在回想,为什么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一定要吟诵才能入门?我认为这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决定的。 汉字与其他所有民族的文字都不一样,是单音独体。比如 “花”,一个字一个音,在英语中是 “flowers”,就是好几个音。 “天”,一个字,没有韵律; “蓝天”,两个字,还是没有韵律, “蓝天白云”,中间就有了一个停顿。因此,单音独体的字,要想有韵律,最简单最原始的就是二二的停顿。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最早的 《诗经》是四言体,二二的节奏。从周朝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吟诵的传统。 《周礼》记载太师教国子诗歌入门,用 六个方法:兴、道(通“导”)、讽、诵、言、语。“兴”即兴发感动,让小孩子体会诗歌作者内心深处感发的感情。 “兴”可以随便联想。李商隐有一句诗 “丹丘万里无消息,几对梧桐忆凤凰”,有的人就会把 “几对”联想为数量词,以为是几对梧桐树的意思。 这是错误的联想。这里的 “几对”其实是 “多少次面对”的意思。 老师引导你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即为 “道”。“讽”,《周礼》的注解是 “不开读之”,即为背,背下来才真的能够体会诗的幽微深厚的意蕴和美。 背下来还不够,然后还要 “诵”。 《周礼》注解说是 “以声节之”。 诵要有节奏、声调。所以说吟诵的时候就对诗歌有一种更细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兴、道、讽、诵”这四个方法是读诗最重要的。兴,内心要富于感发,感发也不能胡思乱想,要有正当的途径,然后你要会背,会吟诵。 自周朝始我们形成了吟诵的传统。那个时候,诗是要背的,而且要吟诵、歌唱的。 诗歌中的五言体、七言体也是结合我国语言文字的特色自然发展出来的。汉武帝建立乐府,搜集各地方的歌谣或是名人的诗篇作品,然后配合音乐来歌唱。 管理乐府的官员李延年曾向汉武帝唱了一首诗:“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惊闻有美女如此,原来是李延年的妹妹,此人就是后来的李夫人。 李延年唱的这首诗,基本上五个字一句。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一句是八个字,但“宁不知”三个字是衬字,基本上按照节奏韵律就是五个字一句。 《汉书》记载李延年 “为新变声”。自此开始有了五言诗。 北方的诗歌音乐系统,从 《诗经》开始到乐府诗歌,由四字一句发展为五字一句。南方也有个音乐的系统,是楚国的楚辞。 楚辞最有名的作品当然是《离骚》。《离骚》很长:“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前面六字、后面六字中间一个兮字,这样一句话太长,不方便创作和歌唱,所以这个体裁没有被后来的诗人继承,而是被写赋的人继承了。楚国除了屈原的这个长篇《离骚》以外,楚国真正流行的,是他们祭祀鬼神的诗歌——— 《九歌》。 《九歌》也有长短不整齐的句子,但是其中有一种形式,被后人广泛传承,那就是前三字后三字,中间一个兮字:“入不言兮出不辞,陈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伤别离。” 这是七字一句。所以楚汉之交,楚霸王项羽《垓下歌》唱的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汉高祖刘邦 《大风歌》唱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再发展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有诗:“秋风起兮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七个字一句。 这就是七言诗。中国古典诗歌整体的演进是与我们语言文字单音独体的特色分不开的。 无论是 《诗经》的四言体、乐府的五言体、或者是楚歌的七言体、还是魏文帝《燕歌行》的把 “兮”字取消的七言体,基本的节奏都是二二、二三,或者二二三。同时这种基本的节奏一定是循环的,不仅是每一句内部有平仄的配合平衡,一串诗下来,同样有循环往复的节奏。 比如 《离骚》的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