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尚永亮唐诗艺术

1.尚永亮的主要著作及译著

1、《生命在西风中骚动——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合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白诗歌鉴赏》(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5、《唐诗观止》(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7、《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合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8、《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9、《唐代诗学》(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合译),中华书局2001。

11、《司马相如传》(合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12、《人与自然的对话》(合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3、《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4、《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15、《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6、《中国文化奇人传》(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7、《李东阳评传》(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8、《唐宋诗分类选讲》(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9、《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主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0、《柳宗元集》(合撰),凤凰出版社,2007。

21、《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

22、《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精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3、《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上下卷(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初宋诗歌的艺术特点

宋代文学继承了唐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在古文、诗、词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并在创作上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面貌。特别是词的发展,形成了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另外,在小说和戏剧方面,宋代也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又一新局面。在宋代300多年间,诗人灿若群星,名家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诗人多达3800多家,诗篇数量远远超过《全唐诗》的篇目。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由于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深重的民族危机,宋诗缺乏唐诗恢弘开阔的气象,多采用写实手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的诗作在宋代形成空前的高潮。

宋诗和唐诗在创作风格上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唐诗善于言情,以抒情志怀取胜;宋诗则长于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歌,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根据宋诗的形成、发展和流变,大致可分为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宋前期和南宋后期四个时期。

北宋前期,即从北宋开国到英宗末(960—1067)。北宋初年,王禹效法白居易,创作了不少关怀民生的政治诗,其诗言之有物,质直感人,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淡清新。继王禹后,有一批所谓”晚唐派”诗人,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活,诗境狭窄,此派以林逋最有名。稍后出现以杨亿、钱惟演等为代表的西昆派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流派。以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流弊,致力于改变当时诗风。他们或抒发政治感慨,或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并初步显示出宋诗的自身特点。

3.唐诗中的唐文化有什么特点

唐初诗人以“初唐四杰”最为著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时期诗人可分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派和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派。其中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为出名。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杜甫的诗则更多体现现实主义之情怀。

中唐时期最卓越的诗人是白居易,他的诗通俗易懂。此外还有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

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诗人,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代文化的创新是全面的,道德、风俗、哲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诸端,无不呈现出开一代新风的气派。而其中诗歌一项,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传的特点,成就尤为显赫。但是应当看到,数百年来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围,以及文化开放所带来的勃勃生机,更是使这一艺术形式异彩大放的深层原因。诗歌在唐代获得了适合其茁壮生长的沃土,而诗歌的巨大成就,则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凸现出唐代文化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唐诗”几乎可以视之为唐文化的时代徽徵。唐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正是由于它以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反映出一个伟大时代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文化所达到的新的颠峰。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唐诗的形成与发展,当是研究唐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从而揭示唐代社会和唐代历史形成与发展之谜的一条有效途径。

4.唐诗三百首中的杜甫诗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

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

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

以体裁

为经,以时间为纬.

我们再来看看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

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

“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

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

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

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

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所以唐诗三百首作者要编辑这么多。

唐诗三百首里面传闻的那首宋词是张旭的《桃花溪》,内容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莫砺锋先生在《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发表《<;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

考证出《唐诗三百首》所选张旭名篇《桃花溪》实乃宋朝人蔡襄所作,题为《度

南涧》,造成很大影响,几欲成为定论。but,这是有争议的,到底是不是还不是

很清楚地。

5.95214340哪里的电话

宋词成就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

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

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见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

这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

6.【词一定要有词牌吗

楼主最大的疑问是词牌既然限定了格式为什么还有同牌不同词的情况——词牌也像词一样,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附属到独立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许多牛人比如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柳永开创慢词长调、苏轼创豪放一排——这些牛人一方面打破传统诗歌独霸文坛地位,为词争取一席之地甚至是比肩而立,另一方面创设了大量词牌,为词张本,问题就来了:同一个词牌由不同牛人创设,虽然力求格式一统但还是有很多词牌出现了两个甚至多个版本,比如《江城子》、《青玉案》都有不同版本,这一点可以归于词的发展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词的繁荣,从长远发展来看统一格式是潮流,毕竟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吟咏而在音韵、形式诸多方面都堪称经典的词牌流传至今大多趋于一个统一版本了,两个版本都不多了,多个版本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词这种古典文学形式式微的表现……现代人填词大多依循名家作品,有名人撑腰当然不怕在音律方面落人笑话.。

7.“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