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音乐性

1.从哪些文献可以体现古诗词音乐性的失落

一、古诗词在流行音乐

中的应用古诗词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我国便出现了流行音乐,八十年代著名台湾歌手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明月几时有》在当时最为流行,曾一度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随后香港歌手徐小凤的《中华民谣》《涛声依旧》等也都因其具有浓郁的中国风色彩而深入人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流行音乐也可称之为港台的舶来品。到了2003年,中国歌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那就是周周杰伦。周杰伦在《东风破》等歌曲的推动下,继续创作了很多带有古诗词韵味的歌曲,一时风靡全球球。这种将古诗词、古文化、古韵律和新编曲、新概念、新唱法融合的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充满了浓郁的中国色彩,富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二、古诗词融入流行音乐

古诗词具有意境高远远、含蓄、韵味深长等特点,是其他任何文学形式都无法比拟的。从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表达方式来看,吟诗是他们的基本功,人们采用诗词歌赋的方式来进行唱和酬答、抒情表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逐渐被忙碌的现代人所遗忘。除了校园里学到的诗词歌

赋,进入社会之后似乎就和古代诗歌绝缘了。古诗词融入到流行音乐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让人们烦躁的心灵得到沉淀,消除暂时的烦恼,体会到深刻的人生感悟,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从对古诗文的传承来说,古诗词具有文化特性和民族性。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古诗词在审美意识、文化精神、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有独恃的魅力。将古诗词和现代音乐相融合,是用用现代传播工具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下来,让人们学会在欣赏歌词的同时,思考人生的意义,让古诗词的生命力再次得到延伸和发展。由此看来,将古诗词音乐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

是我国社会文化中正能量的回归。当古诗词再次体现出高雅的民族艺术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将得到净化和感染,流行音乐也就更能够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三、当代流行歌曲歌词中对古诗词的传承和应用相对于当今社会浮躁、信息化爆炸

的大环境,古诗词无疑像一股清泉,洗去世俗的繁华,彰显出人生的真善美来。古诗词赋予了流行歌曲歌词更多的文化内涵,这也标志着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内容的传承内容的传承是

古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传承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在邓丽君的《水调歌头》《人约黄昏后》等专辑中,有十二首歌词均选自于《宋词》中的名篇篇。……

供参考。

2.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是如何构成与表达的

首先提问人你应该明白抒情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3.有哪些用宋词作词的好听的歌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

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

《涛声依旧》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 后来有一个冯小泉,因为他本身史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自认就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哈有《秋水长天》等。 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

4.宋词是什么

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且音乐性是词的本质属性。 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宋词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 价值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初期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升华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起源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发展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

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高峰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编辑本段词的类别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

5.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经历过那几个时期

不知从何时起,年轻人开始哼唱来自千年前的情愫。

菊花阁楼雕栏墨香,铜镜朗月琼楼花廊,年轻的书生手持古卷于柳林湖畔浅吟低唱,惹的轩窗里的小姐顾盼慌张…… 古典诗词之特点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l 唐诗 诗以唐盛。

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的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素材。

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其特点是: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l 宋词 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是长短句(杂言)。

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词”就这样产生的。宋朝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

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其特点是: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l 元曲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

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

其特点是:元曲韵密,有时每句用韵,甚至句中押韵,同时元曲平仄要求更加严格。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古典诗词为何能与流行音乐结合 流行音乐多给人直白肤浅之感,而古典诗词则多为含蓄内敛之作,两者为何能“相处融洽”呢? 相传在黄帝时就已经存在的《弹歌》是我国记载最早的歌曲,内容只有八个字,说,“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传说中的涂山之女爱上了大禹,在涂山上等候自己的意中人时随口唱出“候人兮猗”,这首只有四个字的歌曲被命名为《涂山氏妾歌》,成为有记载的第一首完整的歌曲,称为我国第一首情歌,也是第一首女声独唱歌曲。

但这些歌曲只是以诗词的形式流传存在,以诗(词)的形式记载那种好听的曲,而没有曲的流传,只有那些古朴的方块字让你意会音乐的美好。从刚才唐诗、宋词、元曲的特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古典诗词越来越向音乐化发展。

所以,诗词与音乐在本质上是互通的。 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

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变化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达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可能是今人的心理映照。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并且诗词讲求“不质直言之,而比兴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

也就是说,诗词讲究的是用形象的方法来反映生活,以言情作为主要内容,以感人作为自己的职能。这些恰是当代许多流行音乐创作人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

用古典诗词的形式创作现代音乐,其创作的歌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东方风。 借鉴或套用或模仿古代诗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词作继承传统诗词语言上的精炼与表达上的含蓄内敛,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在古典诗词的运用上,我认为当属方文山最为高明,无论是《东风破》、《发如雪》,还是《菊花台》、《青花瓷》、《兰亭序》,大量古典诗歌元素的运用堪称完美。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是“亦诗亦词,亦词亦诗”,当脱谱欣赏时,亦可独自低吟,成为另一种诗歌。

略知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通俗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唐代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宋代所谓“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都表明了古典诗词的大众性和通俗性。

十多年前,国内著名的研究思想史的专 家葛兆光先生就曾在《读书》上撰文发表过对流行歌曲的看法,他的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很有意思,叫做《唐诗过后是宋词》,文中有一段话,颇有意思,耐人寻味。“文化人没有必要对流行歌曲做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样,这种不屑常常是对自己文化身份。

6.《雨巷》的音乐性、象征性、意境美是什么

象征意义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

“雨巷”是人生漫漫长路、狭窄天地的象征;“雨巷”的象征意义是: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

“撑着雨伞,独自彷徨”象征着在迷茫中独自思索和寻求。

“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的破落与环境总值的低潮的象征;

“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

意境美

这首诗营造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这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独行者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意境的重现。整首诗的意境体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韵味无穷的特点,而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传统表现。

音乐美

这首诗的音乐性表现为:章节的排列方式基本整齐,节奏相似,韵脚一致,标点的运用也相似,整齐而和谐。

有些同样的安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7.论述唐诗与宋词的形式美

没有人敢否认,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唐代也有词,但唐诗的成就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文化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 文人们在唐诗整齐格律的基础上在每一行加上或减去几个字, 变成一种特殊的长短句文体, 人们称之为宋词. 宋代也有诗,但是宋词的的成就也是宋诗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宋词或许没有唐诗的凝炼, 但它却具有更丰富的音乐性, 更多的变化. 那份意境,是唐诗难忘其项背的。如果非说唐诗宋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 唐诗宋词就象是红莲白藕, 各擅胜场, 你可以说宋诗不如唐诗, 但是你却不能说宋词不及唐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