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中国奴隶的诗句

1.【《诗经》中的有些诗真是奴隶写的吗,比如《豳风·七月》.】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啰嗦一下.在这里借用一下扬之水先生的说法:说《诗经》是“民歌”,这个“民”和今天所指的“民”不是一回事.《诗》的时代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后世所谓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都还没有.《诗》中大部份作品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他是“民间文学”.就算背认为是“各地民歌”的《风》中的大部份的诗,其精神境界,生活态度,以及提及的生活用度也不可能属於奴隶.《风》中相当一部份诗,明显可看出是贵族所作.当时庶人生活水平低下,条件恶劣.物质条件极端恶劣又怎麽有余力创造精神财富呢.《诗》不是出自里巷歌谣,雅、颂不是,风也不是.《七月》是写“劳动者”的故事,但是不见得就是出自“劳动者”之口,“写劳动者的歌”和“劳动者唱的歌”原本不是一回事.当然,我们谁也不能对此下定论,说农事诗一定是或不是出自农民之口.后人对《七月》的作者有多种看法,很多人就认为是《毛序》中提到的“周公”所作.但也有人认为如果不是长期躬耕陇亩之间的人写不出这么亲切有味的诗.既然作者已不可考,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以上并非确切答案,只望能供Lz作一参考.对《诗经》有更多的认识.。

2.关于中国耻辱的诗歌,诗句

1,《哭台湾》清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白话文释义: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2,《七子之歌·澳门》近现代: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3,《七子之歌·香港》近现代:闻一多

香港岛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4,《满江红·写怀》宋代抗金将领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白话文释义: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

5,《七子之歌·台湾》近现代: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3.谁知道关于中国屈辱史的诗歌或散文

哀中国

蒋光慈

我 的 悲 哀 的 中 国 !

我 的 悲 哀 的 中 国 !

你 怀 拥 着 无 限 美 丽 的 天 然 ,

你 的 形 象 如 何 浩 大 而 磅 礴 !

你 身 上 排 列 着 许 多 蜿 蜒 的 江 河 ,

你 身 上 耸 峙 着 许 多 郁 秀 的 山 岳 。

但 是 现 在 啊 ,

江 河 只 流 着 很 呜 咽 的 悲 音 ,

山 岳 的 颜 色 更 惨 淡 而 寥 落 !

满 国 中 外 邦 的 旗 帜 乱 飞 扬 ,

满 国 中 外 人 的 气 焰 好 猖 狂 !

旅 顺 大 连 不 是 中 国 人 的 土 地 么 ?

可 是 久 已 做 了 外 国 人 的 军 港 ;

法 国 花 园 不 是 中 国 人 的 土 地 么 ?

可 是 不 准 穿 中 服 的 人 们 游 逛 。

哎 哟 ! 中 国 人 是 奴 隶 啊 !

为 什 么 这 般 地 自 甘 屈 服 ?

为 什 么 这 般 地 萎 靡 颓 唐 ?

满 国 中 到 处 起 烽 烟 ,

满 国 中 景 象 好 凄 惨 !

恶 魔 的 军 阀 只 是 互 相 攻 打 啊 ,

可 怜 小 百 姓 的 身 家 性 命 不 值 钱 !

卑 贱 的 政 客 只 是 图 谋 私 利 啊 ,

哪 管 什 么 葬 送 了 这 锦 绣 的 河 山 ?

朋 友 们 , 提 起 来 我 的 心 头 寒 , — —

我 的 悲 哀 的 中 国 啊 !

你 几 时 才 跳 出 这 黑 暗 之 深 渊 ?

东 望 望 罢 , 那 里 是 被 压 迫 的 高 丽 ;

南 望 望 罢 , 那 里 是 受 欺 凌 的 印 度 ;

哎 哟 ! 亡 国 之 惨 不 堪 重 述 啊 !

我 忧 中 国 将 沦 于 万 劫 而 不 复 。

我 愿 跑 到 那 昆 仑 之 高 巅 ,

做 唤 醒 同 胞 迷 梦 之 号 呼 ;

我 愿 倾 泻 那 东 海 之 洪 波 ,

洗 一 洗 中 华 民 族 的 懒 骨 。

我 啊 ! 我 羞 长 此 沉 默 以 终 古 !

易 水 萧 萧 啊 , 壮 士 吞 仇 敌 ;

燕 山 巍 巍 啊 , 吓 退 匈 奴 夷 ;

回 思 往 古 不 少 轰 烈 事 ,

中 华 民 族 原 有 反 抗 力 。

却 不 料 而 今 全 国 无 声 息 !

大 家 熙 熙 然 甘 愿 为 奴 隶 !

哎 哟 ! 我 是 中 国 人 ,

我 为 中 国 命 运 放 悲 歌 ,

我 为 中 华 民 族 三 叹 息 。

寒 风 凛 冽 啊 , 吹 我 衣 ;

黄 花 低 头 啊 , 暗 无 语 ;

我 今 枉 为 一 诗 人 ,

不 能 保 国 当 愧 死 !

拜 伦 曾 为 希 腊 羞 ,

我 今 更 为 中 国 泣 。

哎 哟 ! 我 的 悲 哀 的 中 国 啊 !

我 不 相 信 你 永 沉 沦 于 浩 劫 ,

我 不 相 信 你 无 重 兴 之 一 日 。

4.奴字的漂亮诗句

天香 吴文英

蟫叶黏霜,蝇苞缀冻,生香远带风峭。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玉奴有情,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澹薄,偷分寿阳纤巧。银烛泪深未晓。酒锺悭、贮愁多少。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豆蔻钗梁恨袅。但怅望、天涯岁华老。远信难,吴云雁杳。

谒金门 赵崇嶓

春意泄。香重一枝梅雪。寒透玉壶冰暗结。玉奴情更劣。似语还羞奇绝。妒白怜红时节。酒力未醒双眼缬。一帘风弄月。

山中雨,云中雨.山云对望泪相盈,怎奈一世情?君有情,奴有情.山雨欲来化风中,但见天已晴.

参考资料: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

5.<<七月>>一诗是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七月》全诗八章。

一章为总章,从岁寒写到春耕。二章写妇女养蚕采桑。

二章写收获蚕茧,为“公子”制作衣裳。四章写猎取野兽,为“公子”制作皮袄。

五章写一年将尽,修理房舍,准备过冬。六章写采藏果蔬,酿造春酒。

七章写修筑场圃,收获庄稼,贡纳实物,冬天还要入宫服役。八章写年终为奴隶主凿冰、献祭、祝寿,结束全诗。

结构完整,章法严谨,写作上又运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描绘出一幅奴隶社会的生活画图,突出地表现出诗人的驾驭古典诗歌艺术技巧方面所具有的杰出才情。以奴隶的劳动生活为内容,以季节月份的先后为叙述顺序来组织成文,是这首诗歌在艺术是最显著的特点。

全诗以冬去春来一年农事开始起,以年凿冰献祭宴饮祝寿结,中间六章,按照季节月份的时间顺序,描写了男女奴隶在一年之中的采蘩、条桑、养蚕、纺织,打猎、修屋、收获、服役等各种劳动,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西周初期农业奴隶的痛苦生活,他们不但要为奴隶主承担各种繁重的劳动,而且还要为他们贡纳实物,无偿服役,自己却在极简陋的土屋中过着“无衣无褐”的悲惨生活,年轻的女子,还随时有被“公子”糟蹋的危险。全诗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形象而全面地展示出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图景,使人感到生动真实,哀痛感人。

运用铺叙手法,以“衣”“食”为纲来描写奴隶的劳动生活,是这首诗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这种描写,有人把它称之为“正笔”(见姚际恒《诗经通论》)。

第一章是“正笔”的总要。“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点“衣”;修理家具(“于耜”),开始春耕(“举践”),点“食”。

衣食双起,总领全文。二、三、四、五等四章,主要从“衣”方面着笔;六、七两章,主要从“食”的方面着笔。

末章写年终岁宴,“衣”“食”双收。全诗篇幅较长,涉及的问题很多,但由于诗人把握了这个总纲,所以仍使人感到脉络清楚,层次进井然,多而不乱,长而不蔓。

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又采用赋(即铺叙)的手法,围绕中心,层层展开描写,或写景物,或写气氛,或记所历,或叙所见,或抒所感,触手而发,左右逢源,却又句句紧扣中心。但是,一首诗如果只有“正笔”叙述,而无“闲笔”陪衬、烘托,则易流于内容单薄,形象苍白。

聪明的艺术家常常是“正笔处少,闲笔处多,盖以正笔不易讨好,讨好全在闲笔处,亦犹击鼓者注意于旁声,作绘者留心于画角也”(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谓“闲笔”,就是指环境气氛、景物及一切其他细节的描写。

因为这种描写能使作品的形象更为饱满,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例如本篇第一章开关几句写寒冬来临,北风呼啸(“觱发”),气候凛冽(“栗烈”),既为下文冬去春来开始春耕伏垫,又为奴隶“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痛苦生活作有力的烘托。

第二章写春光明媚,黄莺(“仓庚”)啼鸣,点出春天来临,引出采桑劳动的年轻姑娘,同时为下文写她们“殆(惧怕)及公子同归”的忧伤心情作有力的反衬。第五章写斯螽、莎鸡鸣叫,蟋蟀移入床下,暗示出季节变迁,一年将尽,下文便自然地过渡到奴隶的“塞向户”“入此室处”。

第八章写九月天高气爽,十月天宇澄清,暗示农事已毕,从而为下文年终宴饮作好铺垫。其外如“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击)枣,十月获稻”。

这些诗句或描写风光,或点明时令,或渲染气氛,“都与本事相映”(吴闿生《诗义会通》卷一)——即都与诗的内容相互映衬,密切相关,成为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本篇在细节或其他描写方面也十分生动,例如第一章写“田畯(田官)至喜”,田畯是奴隶劳动的监督者,从而显示出奴隶人身的不自由。

第二章写“爰求柔桑”,以喂养初生之蚕;写“采蘩祁祁”,是以白蒿之际水洗其未生之蚕(“蘩”,蘩即白蒿,蚕之未出者,煮蘩沃之则易出),从两个方面写出蚕桑劳动的内容。第三章极写丝绸有黑有黄,又红又鲜的色采,以表达劳动后的喜悦。

写“八月萑苇”,是为明年养蚕作准备(萑苇可编为蚕箔)。第四章写打猪后小猪(豵)留给自己,大野猪(豜)交给主人,揭露出社会的不合理。

第五章写“塞向墐户”(堵塞朝北窗户,用泥涂抹竹编之门)准备过冬,见出奴隶所住土屋的简陋。第六章详细列叙奴隶主与奴隶食物的不同(奴隶主吃的是“郁”、“薁”、“葵”、“菽”,奴隶吃的是“瓜”、“壶”“苴”“荼”),揭露出社会的不平等。

第七章写农闲时白天割茅草(“昼尔于茅”),夜晚搓绳索(“宵尔索绹”),说明他们四时之间无日休息。由于这些内容的描写,从而扩大了诗的规模,丰富了诗的社会内容,使全诗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波澜浩瀚的壮观。

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也是这首诗艺术上的一个特点,例如第一章写奴隶在寒冬季节“无衣无褐”,而第三、四两章写奴隶主穿的则是丝绸制品与狐狸皮袄;第六章写奴隶主吃的是鲜美的果实(“郁”、“薁”)及葵菜(“葵”)与豆类(“菽”),而奴隶吃的却是瓜类、瓠子(“壶”)、麻子(“苴”)和苦菜(“荼”);第五章写奴隶住的是以柴竹编为门户。

6.诗经七月中关于奴隶跟奴隶主衣食住行的差别

“一寒一暖”从衣的角度进行对比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奴隶在天寒地冻,北风呼啸的冬天,没有一件粗衣御寒。而奴隶主不仅有丝麻织衣裳,而且还有御寒的理想物——皮衣。“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裳。”

“食郁及薁”与“以介眉酒”从食的角度进行对比

奴隶吃的是山楂、野葡萄、葵菜、豆角、葫芦、苦菜:“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shu

”诗歌写了从六月到九月收获季节奴隶吃的情况,可见奴隶一年四季生活的艰辛。而奴隶主却是另一番天地:“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黍麦。”“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可见奴隶主不仅有谷、黍、麦等而且还有酒喝。

衣食角度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奴隶生活的悲惨,同时也揭示了“劳者不获,不劳者而获”——社会部平的积极主题。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正确答案.

你的点赞或采纳是我继续帮助其他人的动力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