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形式美

1.论述唐诗与宋词的形式美

没有人敢否认,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唐代也有词,但唐诗的成就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文化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 文人们在唐诗整齐格律的基础上在每一行加上或减去几个字, 变成一种特殊的长短句文体, 人们称之为宋词. 宋代也有诗,但是宋词的的成就也是宋诗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宋词或许没有唐诗的凝炼, 但它却具有更丰富的音乐性, 更多的变化. 那份意境,是唐诗难忘其项背的。如果非说唐诗宋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 唐诗宋词就象是红莲白藕, 各擅胜场, 你可以说宋诗不如唐诗, 但是你却不能说宋词不及唐诗。

2.徐志摩诗歌形式美的特色

他的诗形式上又千变万化,诗在均匀匀称中又追求多样化。

《康河晚照即景》4句,整齐中又稍有错落,《爱的灵感》300多句,都那样整齐,《火车擒住轨》每节两行,而《石虎有同七号》每节六行,每节大都十七八行,诗人不仅在诗节的排列长短上作了多样化,而且在体裁和格调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她是睡着了一一/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她是入梦境了一一/香炉里袅袅起了缕缕螺烟,”0(《她是睡着了》),句式错落有致,写来如此轻松、恬静.我们仿佛看到星光下的那朵白莲在静静地开放,她的呼吸,她的脉搏,我们都感觉到了,还有那袅袅升起的碧螺烟,于是又不难让我们联想到诗人的浪漫情思,联想到他写诗的形式技巧。

当然,他的浪漫主义,他对生命的欢乐,无疑不是他对“受、自由、美”追求的写照,尽管他的追求有时是那样的不切实际。一首《自然与人生》,诗人最后感慨“变幻的自然,变幻的人生./瞬息的转变,暴烈与和平,刿心的惨剧与怡神的宁静;一一/谁是主,谁是宾,谁幻复谁真?……,厄难与幸运,娱乐他的冷酷的心,/与我在云外看雷阵,一般的心情?”0这样主情的尽兴抒发,又何尝不是浪漫主义,何尝不是形式的出新。

3.【在乡愁这首诗中形式美是此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请你对这首诗作简

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

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

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

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

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

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

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

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

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

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

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

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5.从诗歌形式美的角度赏析席慕蓉的《伴侣》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6.徐志摩诗歌形式美的特色

他的诗形式上又千变万化,诗在均匀匀称中又追求多样化。

《康河晚照即景》4句,整齐中又稍有错落,《爱的灵感》300多句,都那样整齐,《火车擒住轨》每节两行,而《石虎有同七号》每节六行,每节大都十七八行,诗人不仅在诗节的排列长短上作了多样化,而且在体裁和格调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她是睡着了一一/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她是入梦境了一一/香炉里袅袅起了缕缕螺烟,”0(《她是睡着了》),句式错落有致,写来如此轻松、恬静.我们仿佛看到星光下的那朵白莲在静静地开放,她的呼吸,她的脉搏,我们都感觉到了,还有那袅袅升起的碧螺烟,于是又不难让我们联想到诗人的浪漫情思,联想到他写诗的形式技巧。

当然,他的浪漫主义,他对生命的欢乐,无疑不是他对“受、自由、美”追求的写照,尽管他的追求有时是那样的不切实际。一首《自然与人生》,诗人最后感慨“变幻的自然,变幻的人生./瞬息的转变,暴烈与和平,刿心的惨剧与怡神的宁静;一一/谁是主,谁是宾,谁幻复谁真?……,厄难与幸运,娱乐他的冷酷的心,/与我在云外看雷阵,一般的心情?”0这样主情的尽兴抒发,又何尝不是浪漫主义,何尝不是形式的出新。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