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王维诗歌的禅意

1.举例说明王维诗歌的禅意和画意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

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钓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钓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钓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钓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

宋人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钓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

(《石林诗话》卷上)“漠漠”有广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

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

下面两联就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吧?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谓。

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这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

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容易令人想起孟浩然的五绝《春晓》。

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

2.王维的诗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法皆有生、住、异、灭之迁流变化.此联正是在观赏行云流水之际,透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禅理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寂的境界如《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阒寂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语,幽深的密林里偶尔照到青苔上的一缕夕阳,被诗人信手拈来,给我们一种远离尘嚣的无比清幽的意趣,使人回味无穷!以及《辛夷坞》和《鸟鸣涧》两首诗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篇卷六》中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尤其《辛夷坞》,更是“入禅”之作.一语中的,诚哉斯言!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戏赠张五弟湮》 《山中示弟等》,更是将佛、道二教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无我的境界与此相类似,王维还有一首《酬黎居士淅川作》:着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这两句意思为:忘却自我,顺从自然 而在《酬张少府》中体现的是一种追求:始终在向上一着,探求生死不染、去住自由的境界,并且不肯泛泛地去走迂回曲折的道路,而要直截了当把握到成佛的根源.这个根源,在他们所认识到的,即是人们的心地,也可称为本心.”这种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 以上是我曾拜读王维诗时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我作了一些简单的总结,希望能帮到你.。

3.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论文资料

可参看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一下是部分内容): 恰巧南宗画创始人王维也是神韵诗的大师,而且是南宗禅最早的一个信奉者。

《王右丞集》卷二五《能禅师碑》就是颂扬南宗禅始祖惠能的,里面说:“弟子曰神会……谓余知道,以颂见托”;《神会和尚遗集·语录第一残卷》记载“侍御史王维在临湍驿中问和上若为修道”的对话。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这句话用来品评他是最切不过了。

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说得更清楚:“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敦。”纪昀评点苏诗说:“‘敦’字义非不通,而终有嵌押之痕”,指摘得很对;“敦”大约是深厚之“义”,可参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又若王右丞之重深”,但和“清”连用(collocation),就很牵强流露出凑韵的窘态了。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余家所藏摩诘《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难与俗人论也。”[23] 都穆《寓意编》:“王维画伏生像,不两膝着地用竹简,乃箕股而坐,凭几伸卷。

盖不拘形似,亦雪中芭蕉之类也。”神韵诗派另一位大师王士祯把王维这种画和他的诗融会,《池北偶谈》卷一八:“世谓王右丞画雪里芭蕉,其诗亦然。

如‘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辽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

名画家兼诗人金农更把王维这种画和他的禅贯通,《冬心集拾遗·杂画题记》:“王右丞雪中芭蕉为画苑奇构。芭蕉乃商飙速朽之物,岂能凌冬不凋乎?右丞深于禅理,故有是画,以喻沙门不坏之身,四时保其坚固也。

余之所作,正同此意,观者切莫认作真个耳。”金农对“禅理”似乎不深;禅宗有一门“话头”,和西方古修辞学所谓“不可能事物喻”(adynata,impossibilia)[24] ,性质相同,例如《五灯会元》卷一○光庆遇安章次:“古今相承,皆云:‘尘生井底,浪起山头,结子空花,生儿石女’”,又卷一二道吾悟真章次:“三面狸奴脚踏月,两头白牯手拿烟,戴冠碧兔立庭柏,脱壳乌龟飞上天。”

[25] 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 试举一首传诵的诗,来说明王维的手法。

《杂诗》第二首:“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按陶渊明诗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与右丞此章同一机杼,然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有悠扬不尽之致。”

批语不错,只是考订欠些。那首诗出于晚唐人伪托,并非陶潜真笔,上半首正以王维此篇为蓝本;下半首:“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又脱胎于李白《紫极宫感秋》:“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王维这二十个字的最好的对照是初唐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成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这首诗很好,但和王维的《杂诗》一比,就鲜明显出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王绩相当于画里的工笔,而王维相当于画里的“大写”。

王绩问得细致周详,可以说是“每事问”;王维要言不烦,大有“‘伤人乎?’不问马”的派头(《论语·八佾》又《乡党》)。王维彷佛把王绩的诗痛加剪裁,削多成一,像程正揆论画所说“用减”而不“为繁”。

程正揆不是还说“意高则笔减,繁皱浓染,刻划形似,生气漓矣”吗?我们只要把这种画评和王士祯的诗评对看一下,就更加清楚。《香祖笔记》卷六:“余尝观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其言曰:‘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

’又‘《新唐书》如今日许道宁辈论山水,是真画也。《史记》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具笔墨,然而使人见而心服者,在笔墨之外也。

’右王茂《野客丛书》中语,得诗文三昧,司空表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蚕尾集》卷七《芝廛集序》大讲“南宗画”的“理”,接着说:“虽然,非独画也,古今风骚流别之道,固不越此。”

南宗画和神韵派诗竟是同一艺术原理在两门不同艺术里的分别体现。顺便一提:王士祯所引荆浩的话和赵执信《谈龙录》记王士祯说诗“如云中之龙时露一鳞一爪”,不能混为一谈;因为恰像“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荆浩《山水赋》,一作王维《山水论》),远龙也理应无鳞无爪的。

[26] 这里有一篇论文,质量一般但内容十分相合: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浅谈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4.王维的诗 写的那么有禅意,是否与他的佛教信仰有关

王维(701-760)乃唐朝诗人、画家,祖籍祁县(今山西祁县)。在王维出生之时,其母夜梦维摩诘菩萨入室,故名王维,字摩诘。开元中,进士及第后,出仕为官,累有升迁,后官至右拾遗给事中。安史之乱,长安失守,服药不死,被迫任官。乱平,降为太子中允,未几又升为尚书右丞,时称王右丞,不久辞官,过着半隐半世的生活。

王维世代奉佛,故孝悌出乎天性,对母极尽孝道,母卒,便舍宅为寺,为母资增福德。其弟遭病,亲侍汤药,不辞昼夜。辞官之后,常偕高僧旅游名山大川,并与处士裴迪等邀聚,切磋经教,屡日不惫。以弹琴、赋诗、作画、诵佛为日常课。王维之诗,很有禅味,故时称诗佛。其画,独具一格,自创破墨法,开南派之山,明朝画家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亦善书法,知名于世,今有集本,刊行于世。临灭之时,预知时至,作书遍寄故友劝化念佛,书毕掷其笔,便奄然而逝。

王维就是学佛的人嘛.他本人在世的时候经常念佛.还修得很不错.最后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往生.

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王维全家均笃信佛,其母亲正是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的虔诚信徒。受庭训的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王维平生虔诚,且素服长斋。曾皈依荷泽神会禅师,从之参禅。归隐后,常与高僧交游,谈经说道,啸咏终日。

王维的皈依师父是神会禅师!!!

5.结合王维具体的一首诗 谈谈其中透出的禅意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一首《鹿柴》,很明显地表达了佛家“寂灭”的思想。开篇一个“空”字,定下全诗的基调,空山无人,却闻语声,空山既是王维所要表现万物为空的一个理念,又是空山闻声的一种佛学境界,只有佛学修为精进,慧根显露的人才能够听到佛家空山传音的教义与真谛。后二句写景,却为虚幻之景,返景难以照到青苔,而在王维笔下却在青苔之上也见一片光明,这既有王维领悟禅理后通体光明的感受,也有佛光普照的含义在其中。此诗写景,是含有禅理的景色。而在王维其他的诗中,也多有这种空、寂的意境,内含禅理,在他诗中,空的意象是一种宁静心态的表现。

6.王维最有禅意的一首诗,世间又有几人能悟透

《终南别业》是诗人王维隐退后的作品,也是作为“诗佛”的代表作之一。

王维的诗作,多蕴含禅机禅意。王维开辟的独特山水田园诗风,影响极为深远,王安石、苏东坡、黄山谷乃至弘一法师等,他们的诗作都具有一种大自在的乐境和圆融的道心。

全诗如下: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的大概意思是:中年时就有一颗浓厚的修佛之心,却到晚年才在终南山边陲安家修佛。兴致来的时候就独自一人在山间游玩,遇到快乐的事独自欣赏陶醉其中。

随意行走直到流水的尽头,待到无路可走便坐下来看云的变幻。偶然在山林间碰到此地的老人,就与他谈论起来忘了回家的时间。

综观这首诗,主要抒发了王维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而诗人则通过极富有禅机禅意的诗句,彰显他的人生态度,以及来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感悟世界。

7.王维诗词中有何“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他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直接的说教。

其中禅意是清空安宁,田园山水间的悠然与恬静,一种基于“静”的禅意。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为山水名篇。

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这也是山水间的“空宁”禅意。

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两首诗都是基于“静”的禅意,山水所带来的静。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