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课堂实录

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王昌龄《芜蓉楼送辛渐》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渲染出离别的黔淡气氛。

B、第二句写清晨辛渐即将登舟北归,“我”想到他不久就要隐没于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C、三、四两句是作者以冰壶设喻赠勉,寄望于洛阳亲友:日后依然冰清玉洁,永远坚持操守。

D、全诗既有唐诗中常见的“即景生情,情蕴景中”的特点,又有“深厚有余,优柔舒缓”的独特风格。 [说诗] 王昌龄(698一约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历任把水尉、校书郎,谪岭南。北还后又于天宝初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再贬龙标尉。

安史之乱中被闾丘晓所杀‘编选《唐诗别裁》的清代诗人、诗论家沈德潜《说诗语》云:“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这里讲的“王龙标”即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其七言绝句成就最高,“绝伦逸群”,被誊为“七绝圣手”。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论盛唐七绝,认为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其七绝为“神品”。 《芜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昌龄的诗“缜密而思清”。这首七绝便是典型一例。

芙蓉楼遗址在江苏镇江,那一带旧时系吴、楚之地,王送友人辛渐回洛阳,在此饯别。绝句从夜里满江寒雨悄然而来,写到隔日天亮江边送别。

一“入”一“送”,相承相应,有情境,有过程。由于辛渐此去将与诗人洛阳的亲友相会,引起诗人的一种推想,推想他们会相问近况,从而导出临别寄语,其间转折过渡,自然浑成。

四个七言诗句,把至为丰富的内容安排得这样周密,其思路多么清晰!不用说是写诗,就是为文,也可从中得到宝贵的启发。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人中独树一帜。

这一点我们只要把他送别辛渐的这一首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加以比较,就能有所领会。诗人写到与好友辛渐离别之际楚山也感到孤单,其依依惜别之情便跃然纸上。

当然,临别寄语也是送别诗中寻常之笔。但王昌龄在此却另出新意。

他不直写怀念之情或报平安以慰亲友,而是借临别嘱咐,自明心志。冰心,像冰一样莹洁的心。

南朝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比喻人品的高洁清白,但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更为人们传颂。从整体构思来看,王昌龄的写法有独特之处,其思想内容也深深切合这位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王昌龄因“不谨细行”,竞致“谤议沸腾”,被贬谪岭南。有人说这首诗是他再度被贬为江宁丞后不久写的。

他要辛渐转告洛阳亲友的,是自己决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王昌龄到晚年还被贬为龙标尉,最后竞于安史之乱期间为刺史闾丘晓所忌杀。

了解了他这些悲惨遭遇,回头再读此诗,更要为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操所感动。虽然遭受贬斥,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即使积毁能够销骨,众口可以铱金,也销熔不了他的一颗“冰心”,何况又是置之于“玉壶”,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联。

他要用以告慰亲友的,就是这样一颗表里澄澈的纯洁之冰心! [解题] C项不确切。这里的“相”是偏义复词,“相问”是指“问起我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的一颗心(依然)如同冰在玉壶(那样莹洁)!”这显然是诗人在表明自己坚贞的品德和高洁的志操,表明他心地光明磊落,蔑视谤议,虽遭贬滴仍“内怀冰清,外涵玉润”。尽管有人还体会到其中也有与友人共勉的意思,但若离开他自明心志这一要旨去讲他寄希望于友人,那就有悖原意了。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

2.亲们.杜甫《春望》课堂教学设计表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

3.如何有效的进行古诗文教学

不知道楼主问得是哪一个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课程,故以小学高年级为例:一、古诗文教学首先要进行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

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

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

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

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送元二使安西》先让学生自读题,有的学生把“元二使”三个字连着读。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学生分别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读得正确了。

许多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3、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教师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

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

二、情感的感悟必须把握好古诗词以诗传情这一特点。古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1、“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维度必须恰当定位。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认真进行教学设计。观摩课所执教的一些诗词主题鲜明,情感强烈,情感目标的定位都比较恰当。

例如: 如:教杜甫的《春望》,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诵读,比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自然体会到诗人爱国爱家、优国优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鸣。 2、情感的感悟和语言的感悟要融为一体。

古诗词情感的感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随着对语言的感悟,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

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大多课例都重视处理好语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体验熏陶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初中部分可在我的回答里找到。?oldq=1。

4.律诗二首教学实录有哪些教学环节

今天学习《律诗二首》。

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生甲朗读《过故人庄》。

生乙朗读《游山西村》)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泰,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儿老师板书:朗读》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过故人庄》吟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过故人庄》)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好,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过故人庄》。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师:“斜”字可以读为“xiá”,“家”、“斜”、“花”是押韵的。好,咱们再来吟诵一次。

(学生齐吟《过故人庄》)师:“合”字读得特别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第三句情感没有读出来。

(老师吟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好,再试读一次。

(学生再次吟读《过故人庄》)师:这一次味道就读出来了,老师为你们喝彩。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游山西村》)师:“夜叩门”三个字还要读得有意境一点。

(老师吟读:“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

(学生齐声吟读《游山西村》)师: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

(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游山西村》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老师示范)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师: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师: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生:“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师: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

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师: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故人庄》。我来读诗,你们译。

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5.如何做好古诗教学

古诗词教学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当前古诗词教学有哪些误区呢? 一是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取代了古诗词的诵读吟唱、语言品味、情感感悟。

自主、探究学习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各科教学的共性。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有着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就没有了古诗词教学的“味道”。 二是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

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不高。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当中加深对诗中意境、情感的领悟。 一、语言的品味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

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许多老师都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

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

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古诗词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特色。

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1、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

品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情色彩、表现手法。 古诗词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但不应停留在诗句内容的浅层,必须引导学生从诗句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提出问题。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

2、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 古诗词的诵读、吟诵,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

一些古诗词教学读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读不出味道来。关键在于对诗句的诵读缺乏必要的引导,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情感的熏陶割裂开来。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送元二使安西》先让学生自读题,有的学生把“元二使”三个字连着读。

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学生分别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读得正确了。 一些成功的课例都是伴随着大量的诵读,学生加深了对诗的语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3、教师的示范诵读,是对语言品味的导向。 重新认识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示范诵读的功能。

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领会、感悟、传神。 教师重视范读,而且读的水平很高。

声情并成,既传韵,传达诗的韵味,又传情,传达诗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范读,每次读的目的不同,节奏、语感,情感的表达不同,或是鲜明对比,或是层层深化。

既体现了教师的文化底蕴、语言艺术,也体现了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这就和一些教师的教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录音代替范读,有的吝惜到全程仅作一次范读。

这反映了教师没有整体把握好诗词教学的特点,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诵读的水平。 二、情感的感悟 必须把握好古诗词以诗传情这一特点。

古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1、“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维度必须恰当定位。

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观摩课所执教的一些诗词主题鲜明,情感强烈,情感目标的定位都比较恰当。 例如: 如:教杜甫的《春望》,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诵读,比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自然体会到诗人爱国爱家、优国优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鸣。

2、情感的感悟和语言的感悟要融为一体。 古诗词情感的感悟,必须立足于语言感悟的逐步深化。

随着对语言的感悟,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 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

古诗词教学应特别强调:以读带情,以读悟情。 观摩会大多课例都重视处理好语言的理解品味和情感的体验熏陶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 3、教师要提高语言素养。

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有更高的要求,老师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语言魅力,以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以自己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6.《如何读懂古诗》的教学设计

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4.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现状分析】很多考生埋怨古诗难读,甚至读不懂,对面古诗阅读鉴赏存有畏难或放弃的心理,不利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鉴于此,本节课从如何读懂诗歌入手,教会学生解读古诗的方法,掌握解读古诗的钥匙。【教学目标】学习读懂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重点】如何从两个层面读懂诗歌。【教学难点】如何领会诗歌的深层意思。

【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建议】关于“如何读懂古诗”的方法可操作性强,建议教师把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去,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在看教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懂得方法要领,学会独立操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经常埋怨读不懂古诗,害怕读古诗,甚至放弃读古诗。

其实,“读不懂”不是不读诗的理由,我们“读不懂”,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没文化”,而是因为我们“不懂读”,即尚未掌握读古诗的方法,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我相信“读不懂”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二、授课内容(一)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1、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等。

2“读懂”在四个环节中的地位(1)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2)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首先弄清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包括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三)传授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1、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课堂演练】 明白以下两首古诗的浅层意思。

例1: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参考:(我)珍惜看重(白海棠)美好的姿容。白天,我掩门出去亲自提着手瓮浇灌白海棠。

(刚浇上水的白海棠)在秋日的台阶上像洗去胭脂一样,映出了它的身影;在那洒满露水的台阶上招来如同冰雪般的精魂。淡雅到极致才知道海棠花更娇艳,而像玉一样忧愁怎能够没有泪痕呢?(海棠花)想报答白帝的雨露之恩,只凭借自身的清亮洁白就可以了,(但它只是)默默无语高高地站立在那里直到黄昏。】

例2: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参考:(我)半卷起门帘,半掩着门,(望着那白白的海棠),(觉得该)碾碎冰块给它做土用玉来给它做盆。(它仿佛)从梨花那里偷来三分洁白,(又好像)从梅花那里借来一缕精魂。

(眼前的白海棠)像月宫中的仙女在缝制白衣,又仿佛是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我)倦倚在昏夜西风之中,娇羞无语能和谁倾诉(我的心事呢?)】2、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

例1:戴复古《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情感语言、注解)例2:杜甫的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生平、意象语言、尾句)例3: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象语言、情感语言)(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课堂演练】 进一步领会薛、林《咏白海棠》的深层意思(加下划线的词语是重点词语)。咏白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此诗有意以白海棠结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

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高洁、孤傲、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

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四)方法小结如何读懂诗歌的方法1、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2)调整语序,(3)整合句意。

2、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

7.古诗《别云间》的课堂设计

《别云间》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这节课大家能做的事自已做,行不行? 生:(响亮地)行! 师:现在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梅岭三章》录音范读之一)。

师:这首诗我们都很熟悉,谁来简介绍一下? 生1:这是陈毅元帅因伤病被围梅山,生命危在旦夕时写下的《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 师:回答完全正确。

我们听了一章,第二章由男同学随音乐背诵,第三章由女同学来背,好不好?注意要有感情。 男、女生:(配乐背诵) 师: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板书课题)。

既然是学诗,那么,谁来说说,对一首诗,通常我们应该怎么学? 生2:能够说出作者及有关的历史背景。 师(插话):能不能到黑板上写给大家看看? (学生到黑板上写) 生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4: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了解全诗的内容(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5:可以通过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上前说并板书所说内容)。

生6: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真让老师刮目相看。

大家总结的这些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说、读、译、写”四步学习法(在学生的板书中画出说、读、译、写五个字)。 师: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7: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南明诗人,抗清将领。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江南一带抗清义士蜂起,夏完淳随父亲起兵抗清。

顺治四年(1647)在故乡被捕,后解往南京,因拒绝清政府诱降,英勇就义。 师:说得很好。

大家注意到他的生卒年代没有?算一算,他多大? 生:十七岁(四下一片惊叹之声)。 师: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及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父亲死难,他只身流亡江汉,继续进行抗清活动,后在故乡云间被俘,1647年在南京被害,年仅十七岁(虚岁)。

师:(稍停片刻)夏完淳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年青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往往是他战斗和生活的记录,是他内心思想感情的体现。

我朗诵一遍,大家注意节奏和停顿,注意语气、语调,听不清、听不准的地方作好标记(配乐进行朗读)。 师:大家试着读几遍,然后互相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学生模仿范读进行试读,然后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8:老师,刚才您把“灵旗空际看”中的“看(kàn)”读成“kān”了。 生9:这个字应该读“kān”,我们以前学《石壕吏》时,“老妇出门看”中的“看”也是读第一声的,而且,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这个字又是韵脚,所以肯定是第一声。

师:回答得太好了,可见你的知识掌握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律诗的韵脚一般是平声字,即一、二声的字,所以应该读“kān”,这和我们现在的读音有所不同。

我们掌声鼓励,感谢他为我们作了如此精彩的回答! (师生鼓掌)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桌或前后桌之间互相再读几遍,注意体会每一句表达的感情。 生:(读诗,互相矫正,教师巡视指导) 师:诗大家读过了,肯定也有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觉得诗句都应以怎样的感情来读呢? 生10:我觉得第一联应重读“又”字,读出诗人的遗憾与怨恨。

生11:第二联应重读“谁”字,读出作者深沉的怨愤之情。 生12:我认为第三联应读出作者对生之留恋,对故乡之不舍,作者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作者也是人,是有感情的,他更珍惜生命! 生13:最后两句应读出他对抗清事业成功的坚定信念。

生:…… 师:说得很好,听了一遍,读了几遍,就把朗读的要点抓住了,很好!现在就按大家说的,我们听着音乐(配以古筝曲或琴曲)一起来诵读,看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 师、生:(一齐诵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入境了,这一遍比刚才试读时进了一大步。

现在,我们来个小小的比赛,男生读前四句,女生读后四句,我呢,和女生一组,壮大她们的实力,好不好? 生:好! 师:《别云间》一、二! 生:(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有声有色有味,听着你们读,我仿佛置身于悲壮的气氛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浩然正气。课后再读再品,力争达到更高的水平。

现在我们应该具体了解一下诗的内容了。 师:课前,我们已经按“四字经”(指四字预习法)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参照注解、字典,还有你的“秘密武器”(参考资料),互相研究一下,弄清全诗的大意。

(学生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师:谁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4:我用诗的形式来译这首诗—— 为抗清奔走在外已三年, 叹如今身陷牢狱成囚犯。 山河破碎怎不叫人落泪, 天地虽大我无力挽狂澜。

早知死期将近来日无多, 想要告别故乡实在很难。 待到魂魄归来再看故乡, 抗清的战旗啊迎风。

8.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师要教得好,让学生学得好,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古诗教学要设计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大量的文献显示,当前古诗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探索有效古诗课堂教学研究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分七步进行: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

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

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

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

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抓诗题: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

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

9.《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实录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王昌龄《芜蓉楼送辛渐》一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渲染出离别的黔淡气氛。

B、第二句写清晨辛渐即将登舟北归,“我”想到他不久就要隐没于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C、三、四两句是作者以冰壶设喻赠勉,寄望于洛阳亲友:日后依然冰清玉洁,永远坚持操守。

D、全诗既有唐诗中常见的“即景生情,情蕴景中”的特点,又有“深厚有余,优柔舒缓”的独特风格。 [说诗] 王昌龄(698一约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历任把水尉、校书郎,谪岭南。北还后又于天宝初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再贬龙标尉。

安史之乱中被闾丘晓所杀‘编选《唐诗别裁》的清代诗人、诗论家沈德潜《说诗语》云:“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这里讲的“王龙标”即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其七言绝句成就最高,“绝伦逸群”,被誊为“七绝圣手”。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论盛唐七绝,认为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其七绝为“神品”。 《芜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昌龄的诗“缜密而思清”。这首七绝便是典型一例。

芙蓉楼遗址在江苏镇江,那一带旧时系吴、楚之地,王送友人辛渐回洛阳,在此饯别。绝句从夜里满江寒雨悄然而来,写到隔日天亮江边送别。

一“入”一“送”,相承相应,有情境,有过程。由于辛渐此去将与诗人洛阳的亲友相会,引起诗人的一种推想,推想他们会相问近况,从而导出临别寄语,其间转折过渡,自然浑成。

四个七言诗句,把至为丰富的内容安排得这样周密,其思路多么清晰!不用说是写诗,就是为文,也可从中得到宝贵的启发。 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人中独树一帜。

这一点我们只要把他送别辛渐的这一首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加以比较,就能有所领会。诗人写到与好友辛渐离别之际楚山也感到孤单,其依依惜别之情便跃然纸上。

当然,临别寄语也是送别诗中寻常之笔。但王昌龄在此却另出新意。

他不直写怀念之情或报平安以慰亲友,而是借临别嘱咐,自明心志。冰心,像冰一样莹洁的心。

南朝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比喻人品的高洁清白,但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更为人们传颂。从整体构思来看,王昌龄的写法有独特之处,其思想内容也深深切合这位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王昌龄因“不谨细行”,竞致“谤议沸腾”,被贬谪岭南。有人说这首诗是他再度被贬为江宁丞后不久写的。

他要辛渐转告洛阳亲友的,是自己决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王昌龄到晚年还被贬为龙标尉,最后竞于安史之乱期间为刺史闾丘晓所忌杀。

了解了他这些悲惨遭遇,回头再读此诗,更要为这“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操所感动。虽然遭受贬斥,依旧冰清玉洁,坚持操守;即使积毁能够销骨,众口可以铱金,也销熔不了他的一颗“冰心”,何况又是置之于“玉壶”,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联。

他要用以告慰亲友的,就是这样一颗表里澄澈的纯洁之冰心! [解题] C项不确切。这里的“相”是偏义复词,“相问”是指“问起我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我的一颗心(依然)如同冰在玉壶(那样莹洁)!”这显然是诗人在表明自己坚贞的品德和高洁的志操,表明他心地光明磊落,蔑视谤议,虽遭贬滴仍“内怀冰清,外涵玉润”。尽管有人还体会到其中也有与友人共勉的意思,但若离开他自明心志这一要旨去讲他寄希望于友人,那就有悖原意了。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