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谈谈对唐诗的理解

1.略谈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1000字左右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雾,就会说:“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所以,叶嘉莹教授接着马一浮先生的话说,诗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的心灵.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中国北方文化发展到极盛时期的诗,所以要写就写高山大河,所以宋词多半是小桥流水,唐诗多半是高山大河.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个风烟,大气得不得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天姥连天向天横”,这个“上青天”、“向天横”都是直上直下将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贯通.盛唐诗人、宰相张说大书诗人王湾的诗于政事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觉了,找不到原因,只觉得身子很暖和,原来经过了一个冬天,地气开始回暖了,于是他写诗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你们看,诗人的生命节奏,感通着宇宙的生命节奏.老杜有一句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后代的诗人特别喜欢.那是安史之乱后黑暗的唐朝社会,一个无月的黑夜,诗人忧心如焚,彻夜不眠,忽然,窗外那黑黝黝的山嘴里,一下子吐出了一轮晶莹的明月,楼外的水池,月色之中,也波光粼粼,明亮起来了,诗人的心境,也由忧苦而惊喜,而充满了对天意的默默的感动.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杜甫还有一首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种生意盎然之美,一种随处生春之美,读久了就觉得生命很亮丽,很新鲜活泼有力.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这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的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的关系,跟唐代的国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只有社会上有一种尽理尽心的气象,文学上才会有尽才尽气的表现. 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性这个东西,要么是零散化,成为没有理性构架、没有主心骨、没有人格意识的拼贴;要么是空洞化,成为没有真实内容、真实需求的虚无主义;要么是幽暗化了,成为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一种商业性大众化的表演.现代性主张人是经济动物,是潜意识盲动与升华,是宇宙中的过客.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懂得引申发扬.。

2.论述:题谈谈你唐诗的看法

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从还是小孩时,我们就在吟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上了小学,两个黄鹂鸣翠柳又成为每个小学生的必背诗句。甚至到了高考时,高考题中也一般会有一些唐诗名句。

唐诗已经完全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也溜进了我们的心灵深处。鲁讯先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珠穆朗玛峰,今天的我们只要心向往之就行了。

3.谈谈你所理解的唐诗宋词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

作为唐代最为主流的文化——唐诗,则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到底流失了多少根本无法估计。

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

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

而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地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显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着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喷涌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激情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

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王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地走来了。

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

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

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极有活力的存在。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

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

他的歌声是令人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

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王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盛唐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

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

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诗的影响。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有影响的。

4.谈一谈对唐诗宋词的看法的作文

以前写过一篇关于宋词的文章,凑或看看吧!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华夏大地所酝酿出的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上古的诗经,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两汉的骈赋,长安的诗,汴京的词,大都的曲,还有那明清的小说,其中凝结了多少迁客骚人的心血,照耀了多少代文坛,更含蕴了汉的拘谨,唐的张扬,宋的精细,以及元的四海归一。

宋词更是其中的最佳代表。夏日的午后,捧一卷《宋词三百首》,品一杯香茗,敞洋在词绝美的意境中,这便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宋词或许没有骈文的华丽工整,没有唐诗的韵律简练,但宋词却能最好地将词人的情感与事物本身相联系。它不需要受字数与音韵的约束,形式上更是灵活多样,比唐诗骈文更加平民化和大众化,让生活在最底层的民众也能参与艺术,感受艺术。柳七曾与歌妓船头簪花写韵,吟听柳浪与黄莺的对答。所以他的词清新隽永,更深得民众的喜爱,在当时更广为传唱,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无人不晓。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词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雨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宋词三百首》,听一听声声慢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工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5.对古诗的看法

古诗词有着它不朽的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每个人,都应珍爱这一无价的国宝,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1、中国的古文化,古诗词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在悠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它的辉煌灿烂。他的博大、深远、精湛和优美是世界文化宝库里璀璨的明珠!不但中国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珍爱和钻研着中国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这明珠的核心,不断地闪烁着它那耀眼的光芒。

2、中国古诗词流传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诗人作家的数量、格律的严谨、韵律的优美铿锵和那数以千计的各类词调都是世界各国所从未有过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有着很深的根基以及所具有的强劲的生命力。

3、诗词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有着优美韵律和深层的意境。只有在不断地深入其内,你才能逐渐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并产生共鸣。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通相契的,诗的韵律本身就是一种旋律。同音乐和流水一样,阴阳顿挫,急缓相应。给人以极美享受。同时也换醒了你的激情和灵感。

4、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你不但能够享受到它那优美的韵律和精湛的词语,还能体验到诗人内心那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思想,以及他们博学的才华。表现了于极小的空间浓缩极大的心灵感受。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特别是那种充满豪情的诗,读起来真是心神气爽,胸怀开阔,刚劲有力,使你内心也产生一种互动。有许多名句都是十分严谨的,你想改一个字都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而且往往是用一两个字来表达你能够体验到的一种情景或复杂的感情。

6.谈谈你对唐宋诗词的见解

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学艺苑中的两朵最美的奇葩.个人认为,他有以下优点,适合也值得大家去学习:

第一,总体看,他们篇幅短、韵律强,读之朗朗上口,词句优美,比之长篇大论的古文来说,她更易于现代人接受,更能让人陶醉,而且读之品之是一种享受;

第二,自古以来的说法是“诗言志”,词发展成熟后也可以言志了,那么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情感、古人的哲学观等等,也都毫不保留地融入到了诗词之中,我们品味诗词,可以学习古人,增长智慧;

第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不能不了解我们的前辈的生活,从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比如读怀古作品、读节令作品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华;

第四,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最凝练,所以作者们在遣词造句上用的功夫更多,可谓字字珠玑.长时间学习诗词,可以增加自身语言的文采和底蕴,有助于文学素养的提升;

第五,诗从诗经开始,发展到唐代最成熟,是黄金时期.词代唐末产生,到宋代为鼎盛.所以要看诗词,首选唐诗宋词,这是最精华的部分.

相关
上一篇
得诗经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