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相见欢朱敦儒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

(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相见欢①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

【小题1】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步骤一)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步 骤二)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步骤三)(景物,“秋色”“夕阳流 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小题2】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前后各3分,前为“直抒胸臆”1分,感情2分;后为“拟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 感情2分,共6分)【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境的题目,概括诗歌意境要先概括意象、再总结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意象主要有“清秋”“夕阳垂地”“悲风”,意境特征是“凄凉”“冷清”“萧条”,情感从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释中的“几时收”“悲”“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可以看出是一种国破之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抒情方式的题目,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这首诗应该是“直抒胸臆”和“借物抒情”,答题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适当解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步骤一)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步 骤二)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步骤三)(景物,“秋色”“夕阳流 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小题2: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前后各3分,前为“直抒胸臆”1分,感情2分;后为“拟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 感情2分,共6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境的题目,概括诗歌意境要先概括意象、再总结意境、最后点明情感。意象主要有“清秋”“夕阳垂地”“悲风”,意境特征是“凄凉”“冷清”“萧条”,情感从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释中的“几时收”“悲”“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可以看出是一种国破之悲。

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抒情方式的题目,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这首诗应该是“直抒胸臆”和“借物抒情”,答题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适当解释。 。

4.相见欢 朱敦儒阅读与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相见欢①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8.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5分)

9.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景物,“秋色”“夕阳流水”2分;特点,“冷落萧条”2分;感情1分。共5分)

9.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前后各3分,前为“直抒胸臆”1分,感情2分;后为“拟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感情2分,共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2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分)。

小题2:代指达官贵人。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

(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境。

定向翻译,列出意象,用二字格或四字格概括出景象的特质。作用一是点出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是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簪缨”用了借代手法,指达官贵人,但可以不说术语。结合注解不难答出思想情感。

6.求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字希真,洛阳(在今河南省)人。南宋时做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等官,是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他登上金陵城西楼观看风景后,写了这首《相见欢》,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

金陵城的西城门楼面对着浩荡东去的长江,是登临远眺的地方,古代不少诗人曾经在这里留下过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写过著名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数百年之后,朱敦儒也来到了这里。这里的自然风光依旧壮丽,可是时代变了,形势变了,诗人的感受也就大大不同了。

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先点明时间是秋天,地点是金陵城上的西楼。“倚清秋”,意思是说,作者倚着城楼上的栏杆,眺望茫茫大地深秋的凄凉景色。“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写在楼上所见的景物。正当黄昏时分,通红的夕阳在逐渐地落下。宽阔浩渺[miǎo]的江面被夕阳的金晖映照得波光粼粼。大江的水就这样静静地向前流去。“垂地”,落到地面。“万里”这里是广阔辽远的意思。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中原乱”以下三句,是作者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并表达了作者对收复故土的渴望。“中原乱”指一一二七年,金兵打到北宋都城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中原广大地区落到金人手中。“簪缨散”是说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贵族、官僚都跑散了。古时做官的人用簪[zān 一种牙制或骨制的长针]、缨(带子)把冠(表示身分地位的帽子)固定在头上,后来便用“簪缨”作为贵族、官僚的代称。“几时收”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把失去了的土地收复回来啊?这虽是一句简单的问话,却表现了作者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词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说前途难料,心中的忧虑和愁闷无处倾泄,只有请悲凉的秋风把我忧国忧民的眼泪通过扬川送到北方沦陷区去吧!“试倩[qiàn]”即请的意思。“扬州”即今江苏扬州,是长江北岸的一个城市,当时是捍卫南方的军事重镇。作者登金陵城西楼而想到战事频繁的扬州,因而“北望中原”,渴望早日收复北方领土。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