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经·采薇》教学设计采薇 诗经 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2.寻找《诗经》里“桃夭”的教学设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篇诗译如下: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麽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写实,写叶,不是让读者想得更多更远吗?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真是一派兴旺景象啊!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 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 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 “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 在评价人时,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 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学观,毕竟是前进了。 它已经不同于伍举的观点,已经开始把美与善区别开来,作为不同的两个标准来使用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当然,通过对《韶》与《武》的评价,还是可以看出,“尽美”虽然被赋予在“尽善”之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但只是“尽美”,还不能说是美,“尽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 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 3.诗经中的《关雎黍离采薇》拓展课,怎么设计“体验新乐园”这个确实比较难设计。 其中《黍离》《采薇》是关于战争的,而《关雎》是关于爱情的。这样的课时设计很好,但实际排练难度大,设计好了是一堂优秀的课,设计不好就是一锅粥。 而且诗经中的篇幅里主人公很少,这必然会给师生互动带来很大的麻烦,跟不要说实践性的特点了。 还有就是我想问一下您是选的上三篇的全部内容还是节选? 追问: 我打算全选,感觉节选太少 回答: 准备用几个课时,我认为最快也得3个课时,慢的话恐怕6个课时也完不了 追问: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接触诗经,应以了解、背诵为主,涉及题目符合年龄特点,不可能像高中、大学里那样讲的太深、太透,所以课时安排还没定,主要想先把教本搞定,难就难在习题设计上。 您对于这两大板块设计,有什么好的建议?。 4.如何打造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高效课堂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必修的五本教材中所选的诗歌讲授篇目就有近二十首,拓展内容更是数量庞大。诗歌作品上起《诗经》,如《氓》、《采薇》,下迄当代新诗,如《雨巷》、《再别康桥》,体式各别,风格各异,大致可以反映我国诗歌发展的轮廓。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了这样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修养。” 我任教高二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我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课本的扉页上和摘抄的笔记本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我的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这让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隐隐有些担忧。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甚至有学生会在我要求背诵一些课外诗歌名篇的时候说“老师,这个高考又不考,不要背了。” 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抱怨说“老师,讲诗歌的课太乏味了,那么几句话翻来覆去的讲好几节课,我们都瞌睡了。”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面对此种状况,我开始去探索如果能让诗歌教学的课堂高效,更好的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呢?诗歌教学的高效课堂又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呢?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对照上述高效课堂的标准,我发现自己当前的诗歌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只注重了对诗歌中具体的表现手法和中心思想的鉴赏,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 第二,诗歌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多属于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和答题技巧,诗歌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缺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缺少自主的思考与感悟。 第三,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很好的利用教辅资料,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较少,使得课堂不够生动丰富,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致高涨。 第四,讲练关系处理不好,表现在:课堂练习设计不精,教学与练脱节;以讲代练,教与学脱节;有布置无反馈,练与评脱节。 对于上述不足,我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也自己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对此我下面将主要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课前准备: 1.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和搜集构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相关资料,观看名师诗歌教学的课堂实录视频,听师傅以及教研组各位老师诗歌教学的课,从中学习构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 2.备课过程中加强对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探究,多设计侧重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互助的环节,将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方法与新型的创新型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相结合。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改变以往的从介绍作者生平、诗歌写作背景等内容的传统模式入手,而是借助歌曲、照片、漫画等多媒体手段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与画面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如,在讲李商隐的《马嵬》之前,先给学生播放李玉刚《新贵妃醉酒》的演唱视频,从而引出唐明皇、杨贵妃二人爱情故事,以此切入诗歌。 又如,在讲《蜀道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蜀道的照片,让他们直观的感受到蜀道的艰险,对诗人对友人过蜀道的担忧之情有所体会。通过这些新颖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经典的“先学、后教、再练”的教学流程,将该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诗歌教学的特点紧密融合,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效诗歌教学之路。以下以陆游《书愤》的课堂教学环节为例,阐述我在构建诗歌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1、“先学”,即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先进行自学。 该环节中教师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老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自学结束后让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并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以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首先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