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被误读的唐诗

1.被误读的十句著名诗词有哪些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

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

《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贫贱夫妻百事哀误读: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

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读: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领导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是说流言猛于虎。

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

《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

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

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

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

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

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

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

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

而最近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

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

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2.哪些首古诗被误读了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读: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

夫妻死别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悲凄,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读: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作于1932年10月。领导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高度评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联,认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1931年2月4日,鲁迅《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是说流言猛于虎。

而当时鲁迅景况窘迫,“运交华盖”“、破帽遮颜”,似乎,“千夫”应该理解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理解为“群众”。

《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

另外,从词性方面来说,“千夫指”对“孺子牛”,才能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两句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

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解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写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常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

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人”所指也不仅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出句写八卦石阵与诸葛亮英名不会被江水所淘尽冲走,必将永留人间,一语双关。

对句突接“遗恨”,不知是说诸葛亮之憾恨,还是诗人之憾恨,“失吞吴”,不知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还是指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其实按当时的历史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进攻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

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

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

《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

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

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而最近从日本的藏本来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么对仗。

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近,正伪难分。

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

3.哪些经典诗句常被世人误读

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其实,随着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难免后世生吞活剥,以讹传讹。现举几个例子,便可见一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保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派头。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要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4.描述了儿时对古诗误读时产生的想象,读来颇有趣味.请描述某首或某句

游 园 不 值(宋)叶绍翁 江 畔 独 步 寻 花(唐)杜甫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 . 回 乡 偶 书 (唐)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游园不值 大概是这个花园的主人十分爱惜地上绿油油的苔藓吧?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上面,踩坏了这些苔藓.我轻轻地敲着这扇柴门,可是敲了很久很久,还是不见有人来开.我很遗憾没能看到那美丽的景色.正欲依依不舍地往回走,忽见头顶有校开得正艳的杏花,伸出了墙外.仔细地端详着这春天的娇儿.看着看着不由地自语道:“这枝红杏花红似火,娇艳无比,想必园中的春色更是浓郁四溢了.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红的、粉的、白的、紫的…… 一朵朵美丽的花,个个争奇斗艳.花大小不一,大的花如碗口般,把花枝都压弯了,小的花如豆粒大,全都在那里沐浴阳光,绽放光彩,美丽极了!一阵微风吹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一群漂亮的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上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小巧玲珑、漂亮的黄莺在花丛中跳来跳去,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 回乡偶书 在我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时,我便离开了我那温暖的家乡,我对家乡朝思幕想,终于,在我的头发,胡子都已斑白时,我可以回到家乡了,虽然,我的模样已变,但我那浓重的乡音还没有变.忽然几个孩子向我走了过来,人越围越多,我赶忙用乡音和他们打招呼,而他们却用他们那天真灿烂的笑容冲我微微一笑,还用他们那圆溜溜的眼睛陌生地望着我,对我说:“老伯伯,你虽然会说我们这儿的家乡话,但你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我离去这麽多年,家乡的人都不认识我了呀。

5.李白“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古

有人发文称唐朝的门窗很小,不透光,月亮是不可能照入室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但恰恰就是这样一首诗,却在近日引发争议———“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马扎(小凳子)。 1月2日,第一位登上《百家讲坛》的收藏家马未都在讲座中抛出其独特的观点后,引起外界一片哗然;1月6日,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在博客中公开批驳马未都。

而马未都前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不会急于对外界的反驳作出回应,真正的文化是不用噱头也能吸引观众的。 新解李白 “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年 作为首位登上《百家讲坛》的收藏家,马未都的《说家具收藏》系列讲座自从1月1日亮相《百家讲坛》后,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第二集讲座中,马未都抛出惊人观点: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解释长期被误读,李白说的床不是睡觉的床,而是一个马扎,古称“胡床”。 马未都在讲座中称,唐代的门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也非常小,月亮是不可能进入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糊上了纸以后。

所以这首《静夜思》其实是坐在院子里,而非大家一直认为的室内。 马未都还以李白的《长干行》来证明这个观点,“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意思是小女孩拿了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着女孩绕圈。所以文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而是凳子,“屋里有张大床,小男孩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就不是李白的原意了。”

遭遇质疑 月光怎会照不进唐人房子? 马未都的新观点引起外界一片哗然,有观众表示赞同,但也引来了不少质疑。湖南娱乐频道总监张华立就在博客中反驳马未都的“马扎说”。

张华立引用众多古诗,从李白的“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到白居易的“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再到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都证明床还是睡觉的那个床。 对于马未都“月光照不进唐人房子”的观点,张华立发出质疑:“上述诗人的‘床’均与月光不期而遇,人家遇得,李白就遇不得?薄薄的窗纸怎么能关得了月光?把‘床’统统弄成小马扎等坐卧之具,硬生生去掉一个功能,不准唐人睡觉,就有点霸蛮了。”

平淡回应 探究历史不靠文献靠文物 面对外界的质疑,马未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抛出这个观点前,我就知道会有反对意见。”他已经看过张华立的博客,也收集了一些反驳的意见,但是他目前并不会急于对外界的评论作出回应。

“我还是要说,张华立的批驳对我是没有力量的。”马未都表示,等到外界的观点都充分明确了,他才会进一步解释自己的观点。

他主张研究历史不能仅仅依赖文献,因为文献具有太强的主观性和不真实性,“我觉得探究历史真相要依靠文物,真实的文物才是铁证如山。” 观众热捧 文化和财富的双重看点 自从走了易中天和于丹,《百家讲坛》似乎沉寂已久,马未都的出现为一度低迷的《百家讲坛》带来了新的人气。

相比易中天调侃式的品味三国,马未都那些颇有传奇色彩的收藏经历,以及文物本身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显然更有吸引力。 尽管马未都的观点惹来争议,但他的讲座受到观众热捧,不少网友称,马未都的讲座“干净利落”,从一个个日常器皿入手,用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讲解文化的传承。

马未都昨日告诉记者:“我觉得《百家讲坛》的观众是真正渴望了解知识的人,这个知识和他们的生存无关,而是生活安逸之后自己精神生活的需要,真正的文化是不用噱头也能吸引观众的。”在现时收藏热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由文化和财富所构成的双重看点,也注定了马未都的讲座必然受人关注。

古今异义的诗词 很多古典诗词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语句,人们往往能脱口而出。然而,由于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原本的字义已产生了变化,难免以讹传讹,出现“千年误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对于这首诗中的床,民间有2种观点,一是指床即马扎,因为以前的汉民族是席地而坐的,没有凳子与椅子。

马扎来自胡人,又称胡床,是蒙古民族挂在马背上的小板凳,下马的时候可以坐着休息一下。杜甫在《树间》一诗中曾写道:“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明白解释了胡床是一种坐具。

在这首诗中,杜甫和李白一样,在庭院里的月光里,坐着小马扎观景。 另有一解认为,床是“井栏”的意思。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的《静夜思》作于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

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6.描述了儿时对古诗误读时产生的想象,读来颇有趣味

3.有三首诗,自己选吧

游 园 不 值(宋)叶绍翁 江 畔 独 步 寻 花(唐)杜甫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 。

回 乡 偶 书 (唐)贺知章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 ,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 ,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

游园不值

大概是这个花园的主人十分爱惜地上绿油油的苔藓吧?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上面,踩坏了这些苔藓。我轻轻地敲着这扇柴门,可是敲了很久很久,还是不见有人来开。我很遗憾没能看到那美丽的景色。正欲依依不舍地往回走,忽见头顶有校开得正艳的杏花,伸出了墙外。仔细地端详着这春天的娇儿。看着看着不由地自语道:“这枝红杏花红似火,娇艳无比,想必园中的春色更是浓郁四溢了。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红的、粉的、白的、紫的……

一朵朵美丽的花,个个争奇斗艳。花大小不一,大的花如碗口般,把花枝都压弯了,小的花如豆粒大,全都在那里沐浴阳光,绽放光彩,美丽极了!一阵微风吹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一群漂亮的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上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小巧玲珑、漂亮的黄莺在花丛中跳来跳去,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

回乡偶书

在我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年时,我便离开了我那温暖的家乡,我对家乡朝思幕想,终于,在我的头发,胡子都已斑白时,我可以回到家乡了,虽然,我的模样已变,但我那浓重的乡音还没有变。忽然几个孩子向我走了过来,人越围越多,我赶忙用乡音和他们打招呼,而他们却用他们那天真灿烂的笑容冲我微微一笑,还用他们那圆溜溜的眼睛陌生地望着我,对我说:“老伯伯,你虽然会说我们这儿的家乡话,但你到底是从那里来的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我离去这麽多年,家乡的人都不认识我了呀!

7.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的内容简介

《美得令人窒息的唐诗》是特别针对现代初阶唐诗爱好者而编辑的唐诗选本,是新时代的唐诗基本读本。注讲上以言简意赅为标准,对入选作品仅作必要的注讲,讲清楚需要注意的字音、字义、典故、修辞、背景,易读易查,使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花最少的气力理解一篇作品。尤其注意对一些习焉不察的字标注正确读音,纠正长久以来的误读,对于字典和教科书里注错的读音更是简略说明了古音正读的来龙去脉。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