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姓 韩家谱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唐叔虞后裔。 曲沃武公灭掉周成王之弟所建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韩武子,武子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七世孙建立韩国,前230年被秦所灭,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②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唐叔虞后代。唐叔虞为周成王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 晋侯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后代以封邑为氏。 ③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为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后代虔。 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后代有以国韩为姓者。④以人名为姓。 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 迁徙: 韩姓得姓在今陕西韩城,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战国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 三家分晋后,韩国建都平阳,韩景侯迁都阳翟,韩哀侯又迁都新郑。韩国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并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因中原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 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郡望: 颍川郡 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 南阳郡 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 昌黎郡 治所在昌黎(今辽宁义县)。 堂号: 泣杖堂 汉朝韩伯愈最孝,一次犯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眼泪直流。母亲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哭了出来,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地掉泪。” 昌黎堂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颍川、南阳。②自立堂号:画锦、荣归、荣事、书锦、继锦、福荫、恭寿、永思、翕和等。 字辈: 江苏春晖韩氏字辈:学以全为范,衷其慎是举,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 山东宁阳韩氏字辈:有兴兆登殿,炳玉立耕田。 湖北滠水韩氏字辈:贤慈继志先,德用章梦修,学立喜绪宏。 湖南上川韩氏字辈:玉登正尔国,世泽大文章。 山东莒南韩氏字辈:邦首文成本、玉克传林辉,茂振臣继广、一西增北祥。 山东枣庄韩氏字辈:作玉书荣光,建业梦造怡。 大连韩氏(大姓)字辈:守志复玉阳,邦君道昆冈,行建基业永,始得仲魁元,泰运逢康世,昭明正大中,英光连美利,文化克全功。韩姓(小姓)字辈:显守有元培,国兆兴恒玉,树德家芳永,振庭会文长,业辅膺仁寿,增进朝作业,敬尊嗣殿立,昌复继远明。 山东平阴韩氏字辈: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兴敬,明子效继顺,承宗正修衍,嗣连庆恒传。 名人: 韩厥,春秋晋卿。 谥献,称韩献子。前589年参与鞍之战,大败齐军,因功升新军将。 前585年,景公听其言,迁都新田(山西侯马)。后从其请,立赵武为卿,鄢陵之战时任下军之将。 悼公元年(前573)升任中军之将,位列正卿。前566年告老辞官。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喜刑名法术之学。与李斯同师事荀卿。 鉴于韩国日弱,曾多次上书韩王请变法图强,韩王不能用。著《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其书传至秦,为秦王政所重。秦攻韩急,韩王派他出使于秦,因而被留于秦,后为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 他采纳前期法家思想,并分析吸收了儒、道、墨各家的某些观点,提出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是我国古代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著作有《韩非子》一书。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 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 楚当战争时,刘邦采其策,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燕、齐。 后刘邦封他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南灭项羽于垓下。 汉朝建立,改封楚王,。有人告他谋反,贬为淮阴侯。 又被告与陈豨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他善于将兵,著有《兵法》三篇,今佚。 韩婴,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开创者。燕(治今北京)人。 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为博士。 景帝时,任常山王刘舜太傅。著《韩诗内传》与《韩诗外传》数万言。 燕、赵间言《诗》者均以婴为宗。亦以《易》授人,并为之传。 武帝时,曾与董仲舒在朝中辩论儒学,为人精悍,辩事分明,仲舒不能诎。 韩安国(?-前127),西汉将领。 字长孺,梁国成安(今河南临汝)人。初为梁孝王中大夫,吴楚七国之乱时,击退吴兵数十倍的进攻,由此显名。 武帝时,任御史大夫,后为卫尉。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任材官将军,屯兵渔阳,兵败,徙屯右北平,不久病死。 韩延寿(?-前57),西汉臣。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字长公。少为郡文学,后任。 2.谁能告诉我“裴”这个姓的来源裴 氏 起 源 姓氏: 裴 祖籍: 河东 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姓氏来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 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 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 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 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3.姓王的伟人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 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字嫱,晋人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又作明君。 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元帝时被选入后宫。 竟宁元年(前33)入匈奴和亲。在匈奴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 王莽(前45-后23),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公元8年代汉称帝,国号新,公元23年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王充(27-约97),东汉思想家。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时受业洛阳太学,师事班彪。 历任县、郡功曹,州从事、治中等职,后辞官家居。汉章帝曾特诏公车征聘,因病未行。 晚年生活潦倒。王充在哲学上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否定天人感应说。 在伦理思想上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主张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人性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 王充是先秦以后对中国古代逻辑有贡献的思想家,他较全面地阐述了论证问题,提出基本论证规则是:切忌“失之所对”,偷换概念,转移论题;不能“首尾相违”,自相矛盾;要文显言明,“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仅存《论衡》。 其思想对以后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很有影响。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 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 一生未仕,隐居著述。在认识论上反对圣人先知说,强调“国以民为基”。 在经济方面提出富民说,认为农、工、商各有其本末,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影响很大。著有《潜夫论》等。 王祥(184-268),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休徵。汉末,隐居庐江(治今安徽舒城)二十年。 后任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晋代魏,官至太保。 事后母孝,民间有王祥卧鲤求冰故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 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 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 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 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 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 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通(584-617),隋哲学家。 字仲淹,门人私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 著有《中学》,亦称《文中子》。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 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初唐四杰”之一。 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诗人、画家。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建(约767-约830),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出身微寒。大历进士。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著有《宫词》一百首。 有《王司马集》。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 复相后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相,从此闲居江宁府。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卒谥文。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散佚。 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诗歌方面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诜(1037-?),北宋画家。 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居开封。妻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 4.唐诗人李白名字的由来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为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5.历史上姓裴的名人有哪些裴秀(224-271),西晋地图学家。 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官至司空。编绘《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是中国迄今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 所绘《地形方丈图》,是缩编的晋地图。图均亡失。 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的地图制图奠定理论基础,影响中国地图制图1700多年。裴頠(267-300),西晋哲学家。 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 提出崇有论。认为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体有”。 他还认为万物生化有其规律。从“崇有论”出发,他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 裴?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 裴松之(372-451),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 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少年好学,博览群籍,立身简素。 20岁时任殿中将军,直卫皇帝左右。义熙元年(405)为吴兴故鄣县令,后迁司州主簿转治中从事、永嘉太守,并征为国子博士。 裴松之为官清廉,体恤百姓疾苦,肃明风化,黜陟有序,深得下属官吏和人民的爱戴。元嘉十四年(437)致仕归里。 元嘉六年宋文帝命注《三国志》,他对陈寿的《三国志》进行了详细的补缺、备异、矫正、论辨,使注文多出原书几倍,所引魏、晋人著作多至210种,保存了大量史料,开创了史书作注的先例。裴子野(469-530),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 字几原,河东闻喜人,齐广陵大守昭明子,永明中为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天监中除右军安成王参军。迁兼廷尉正,免,南衮州刺史萧景引为冠军录事,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徵拜著作郎兼中书通事舍人,除通直正员郎,迁中书侍郎。 大通初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卒,赠散骑常侍,谥曰贞子,有《宋略》、《续裴氏家传》等。 裴蕴(?-618),隋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 初仕陈,以父在北,密请为隋内应。入隋位开府仪同三司,历为刺史。 炀帝初召为太常少卿,善伺帝意,广增乐人达三万余,迁民部侍郎,奏请设峻法核实户口,得丁二十余万,为御史大夫,参朝政。断狱以帝意为准。 治杨玄感余党,杀数万人。法纪大坏。 增御史百余人,耳目偏于郡国,大为公私祸害。预知宇文化及将起事,欲先发制化及,虞世基阻其行事。 遂被化及杀死。裴矩(547-627),隋臣。 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为隋末唐初大臣,隋文帝时官至吏部侍郎。 隋炀帝大业初,西域诸蕃及张掖(今属甘肃)塞,与隋互市,由他主管其事。随即顺便采访西域各国政教风习、山川险阻,君长族姓,及其文物章服等。 遂撰《西域图记》三卷,记叙四十四国之事。拜民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参与朝政。 宇文化及杀炀帝自称皇帝,任尚书右仆射。后投窦建德,任吏部尚书,转任尚书右仆射,专掌选事,并为制定朝仪。 入唐后,官至检校侍中、民部尚书等。裴寂(570-629),唐臣。 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玄真。 隋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宫副监。与李渊交谊深厚,为李渊太原起兵策划者之一。 并以晋阳宫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枚支援出兵。后李渊进兵至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渊称帝,唐建国后,他任尚书仆射,最为李渊所宠信。 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629)因罪放归原籍,曾参预制定《唐律》。后流放静州(今广西昭平)而死。 裴行俭(619-682),唐将领。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幼以荫补宏文生,贞观中举明经,调左顿卫仓曹参军。仪凤中,以才备文武,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调露元年为定襄行军大总管讨伏念,以功封闻喜县公。永淳元年卒,赠幽州都督,谥曰献,中宗立,再赠扬州大都督。 他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行俭著有文集二十卷和《选谱》。 又撰《草字杂体》及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四十六诀,今佚。裴炎(?-684),唐臣。 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寡言好学。 举明经及第。初任濮州司仓参军,累迁黄门侍郎。 调露二年(680),同中书门下三品,进拜侍中。受高宗遗诏,辅中宗嗣位,任中书令。 反对中宗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与武则天定策废中宗,立睿宗。以功封永清县男。 武则天临朝,谋乘武则天出游,用兵劫持武则天还政,未果。徐敬业兴兵讨武则天时,又奏请武则天还政于睿宗。 遂因诬陷谋反,被杀。睿宗再立,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裴耀卿(681-743),唐臣。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 弱冠中童子举。开元初任长安令,除“和市”积弊。 旋任济州刺史,修筑河堤,为民所称。入为户部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733),迁京兆尹,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任侍中,充江淮、河南转运使。 建议广漕运以实关中,在遭河沿线置河阴、集津等仓,三年积粟七百万石,省运费三十万缗。二十四年罢为右丞相。 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裴迪(716-?),唐诗人。 关中(今陕西)人。天宝后官蜀州刺。 6.姓荆的人的来历起源主要有四:④出自芈(mǐ)姓,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姓氏五书注》载,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西部),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此为未改国号前之受氏。 ②为楚姓所改。芈姓之后原有楚姓,一支居于秦国,因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而以原国名荆为氏。 ③为庆姓所改。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齐国庆氏,至卫者改姓荆。 ④出自他族。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荆姓。 始祖:熊绎yì。 迁徙: 荆姓源起于周时的楚国,后来荆姓之主源由湖北祖居地迁往当时隶属楚国的今江苏扬州一带落籍,扬州古属广陵郡,由于荆姓曾长期繁盛于此地,加之后世繁衍于江南之地的荆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是故后世荆姓有以广陵为其郡望堂号的。 春秋战国时,在秦国又派生出另一支荆姓,而名闻千古的荆轲却是另一支由庆姓改姓而来的荆姓,荆轲先世为齐国贵族,因故迁入卫。卫亡于秦后,荆轲北入燕国,可见在很早的时候荆姓已在今陕西、河北、河南有所分布。 汉魏三国时,荆姓已有入居今山西省境者,并且其繁衍于今河北鸡泽一带的荆姓已成为当地的大族,由于其地比邻今山东、河南两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迁居于上述之地。南北朝至隋唐间,荆姓广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在今山西临猗落籍,表明于明清两代荣耀异常的临猗荆姓入该地甚早。 宋元之际,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其除繁衍滋长于湖北、江浙之地外,今湖南、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均已有了荆姓人家,后又播迁于两广及云贵。明初,山西荆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明中叶以后,渐有陕西泾阳、西安、咸阳等地之荆姓迁居于甘肃、宁夏等西北区。明末张献忠屠川后,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湖之荆姓入迁今四川、重庆之地。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高密、莱阳等地之荆姓有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于辽宁之大连等东北之地者。大陆解放前夕,有江浙之荆姓入居台湾。 如今,荆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南等地为多。目前荆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八十七位。 郡望: 广平郡 汉置,治广平(故城在今河北鸡泽东二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北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等地。 广陵郡 西汉为广陵国,东汉置郡,治广陵(即今江苏扬州),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射阳湖西南,仪征以东地区。 堂号: 邠庆堂 宋朝荆嗣,累立战功。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 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一百五十余战,未尝败北。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广平、广陵。 ②自立堂号:受祉、临保、笃庆、保庆、留余、垂裕、留青、裕后、永恩、启佑、宝善、广宗、培源、昌后、谷贻等。 字辈: 安徽涡阳荆氏字辈:玉永献志为,体校保手大,本家道延常。 湖南辰溪荆氏字辈:楚国宗正太,家发永朝明,祖先建长寿。 名人: 荆轲(?-前227),战国末侠客。 卫国人。其先齐国人,徙于卫。 卫人称为庆卿,后入燕,燕人称为荆卿,亦称荆叔。好读书击剑,在燕与高渐离友善,并为处士田光所赏识。 秦兵逼燕境,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政(始皇帝),因其傅鞫武推荐,得结交田光,他又因田光推荐,被太子丹尊为上卿。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以秦逃亡将军樊於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带)地图,进献秦王。 献图时,秦王展图,“图穷而匕首见”。他持匕首刺王,不中被杀。 荆可,北周孝子。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苦作养母。母死,绝食三日,庐墓。 获孝子名。受宇文护赞赏。 荆浩,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 生卒年不详。河内沁水(今山西沁水)人。 工诗文,通经史,唐末避乱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荆浩擅山水,注重师法造化,他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写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 画山水师承张璪、吴道子、项容,师长舍短,加以发展,形成笔墨两得、皴染兼备的独特风貌。其画多作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主峰耸立,乔柯杂植,溪泉坡岸的全景式山水画。 对北宋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有《匡庐图》传世。 荆浩对绘画理论亦有建树。著《笔法记》一篇,系统地论述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准则。 指出艺术形象有“真”与“似”之分,认为“似”是“得其形而遗其气”,而“真”则“气质俱盛”。进而提出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认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凡此等等,皆反映了山水画于唐末五代在理论研究上所达到的水平。 荆罕儒(?-960),北宋初将领。 冀州信都(今属河北)人。少无赖,曾为盗,后从军,历晋汉。 至周,从世宗战高平,征太原,率三千步卒先入敌境,屡有功,擢都指挥使。复从征淮南,积功累官泰州团练使。 入宋,改晋州兵马钤辖。罕儒虽不知书,然轻财好施,礼接儒士。 因欲削平太原割据势力,恃勇轻进,率千余骑深入敌境,虽斩杀甚众,亦遇害。 荆嗣(?-1014),北宋将领。 冀州信都(今。 7.哪里有姓耿的最多啊.耿姓在古代多以高阳(今属河北)为郡望,当代则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为主要居住区。 历代名人,主要有汉太守耿夔、大司农耿寿昌、唐诗人耿湋、宋名将耿京、清蕃王耿精忠、当代外交家耿飚等。耿姓逐渐散居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 西汉时,耿姓人始崭露头角,其中以耿寿昌最为著名,他被赐爵关内侯,子孙遂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丰、耿昌、频阳(今陕西 省富平)人耿定见诸史册。 汉武帝时,迁徙郡国吏民豪杰到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时巨鹿(今属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迁于该地。 此支耿姓下传至东汉耿况时,耿姓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诞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在中兴汉室的战争中,个个军功显赫,威震四夷,而且其子孙后代,亦不遑多让,竞现于史。 自光武中兴迄于汉末建安,此支家族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列侯十九人,娶皇家公主三人,嫁于皇家并贵为皇后一人,中郎将、抚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此支耿姓光芒四射,压倒了同时期的巨鹿宋子(今河北省赵州)人耿纯家族(其封东光侯,堂兄弟三人及子皆封侯,可谓一门五侯)。 东汉末期,此支耿姓几乎遭受灭顶之灾,耿国曾孙耿纪,被曹操诛灭三族,耿霸玄孙耿援亦被灭族,只存耿援孙耿弘一支。另耿纯起事时,率有宗族宾客两千多人,后其家族被留居蒲吾(今河北省灵寿西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耿姓人在河东、高阳、扶风等地繁衍得颇为兴盛,并在上述三地形成耿姓郡望。此际之耿姓也有徙居今江苏、安徽等江南之地者。 宋元之际,耿姓在江南之地分布更广,但族小势微。明初,山西耿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 明末,耿仲明由山东迁居辽东盖州马兰峪(今辽宁省盖县境内)。清康乾年间及以后,冀、鲁、豫等地的耿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 如今,耿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多此姓,上述八省之耿姓约占全国汉族耿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耿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