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临江仙苏轼

1.求宋词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

作者元丰三年 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 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 恨,感到缺憾。营营,为名利所纷扰。

④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

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

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

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

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江城子·密州①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②,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嘉佑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是杰出散文家、诗人、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

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

【赏析】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2.苏轼临江仙赏析

能给一下诗句吗,是这个吗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临皋:在湖北黄风,苏轼曾寓居此。

东坡:地名,在黄冈,苏轼在此垦种,并筑“雪堂”,作为游憩之所。

夜阑:夜深。

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有绉纹的纱。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反映他苦闷和愤激的心情。表达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脱的愿望。

临江仙——苏轼《临江仙》原文赏析的延伸阅读——苏轼的历史评价

黄庭坚说 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东坡醉翁操》)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极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却扫篇》)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麻烦提供一下诗句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17.CE(选E给3分,选C给2分) 18.①上阙叙述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 然中,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

(3分,找出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②下阙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深夜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

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

C项,对上阕后三节的分析有误,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E项,对最后两句的分析有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就需要考生找出写景句,然后分析景中寓含的情感。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中,“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诗歌鉴赏的技巧题,首先应从题干中明确鉴赏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这是从景与情的角度来分析,考生应先找出写景的句子,然后再分析景中寓含的情感。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1)“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2)诗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意思对即可)

5.苏轼的词临江仙

苏轼词《临江仙》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已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意蕴丰富,富有启迪、暗示作用,象征著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积极用世转转向消极低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磊落豁达的襟怀才能流出。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6.苏轼《临江仙》的赏析

赏析: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

作者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 全文内容: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白话翻译: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九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7.临江仙 苏轼

一、表达了作者矛盾的心境。一方面,他恨此身非我有,为什么呢?表面看,是自己有家进不去,实质上,是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因为刚刚过去的“乌台诗案”,让苏轼无法平静,自己的诗词作品,有些是有意为之的,有些是无意为之的,更有些是毫无关联的,都对“新党”们加以发挥、诬陷。另一方面,他想忘记,忘记过去发生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忘记人世间的纷争(党争),忘记利与害、得与失,忘记一切,可能吗?当然不可能,所以他加上了“何时”两字,意谓着何时也忘不掉。这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在时时纠缠着他。

二、所谓情景相融,客观上,看到了夜阑风縠纹平,是自然景象;主观上,有着对平静生活的一种强烈追求的愿望,所以产生了由景生情,主客关契合。这是“乌台诗案”后一段时期内苏轼向往的、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样在黄州写下的《卜算子》中,“漏断人初静”,应该也是这种心态的表达。因为漏断时,人才静下来,这个静来得多么不容易呀。苏轼还是感觉到处处危机四伏,他像一只受惊的小鸟,等待着真正的平静的到来。反以在这一段时期内,他为没被人认出自己而高兴,为未能及早称病不出而后悔,为做到终日不说一句话而得意,这实在是为求取自下而上的无奈之计。

8.苏轼的“临江仙”这首词怎么鉴赏

真正的理趣诗,既以理语成诗,也不是哲理诗。

它要求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以形象为 主,以说理为辅;要做到融理入景,理与景化,从而使哲理与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浑然一体。本词便 是这样一篇佳作。

词的上阕,交代了作者雪堂(即苏轼初到黄州的暂住地)饮酒夜回居所之客观环境,并传达了个 人思绪。 时间已是三更,家童鼻息如雷,真是夜已深,人已静。

这样的环境氛围,使作者的视觉和听 觉比白日更为敏锐而专注,因而在“敲门都不应”的时候,“倚杖听江声”便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作 者是“夜饮”归来,半醉半醒的朦胧恍惚的神思,又使他容易产生超越现实的思绪。

这样,便为下阕 作了必要的铺垫。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开篇发难。

这是作者长期蓄积于胸的郁愤的喷发,反映了 作者“听江声”时心境之不平静,夹杂了憎恨与希望。憎恶的是,“此身非我有”,即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所谓“心为形役”之意,命运难以自主,一切都受到环境的束缚和摆布;期待的是,“忘却营营”,有 朝一日能彻底脱离这俗世纷扰,以及由此引起的内心烦恼苦闷。

接着,笔锋陡转,呈现出一幅看似平淡无奇、朴实无华的图景一“夜阑风静縠纹平'此句画龙点睛。 夜静,风静,江静,宇宙仿佛也屏住了呼吸。

仿佛令人看到,作者已置身于一个宁静安谧的境界 之中。为什么这种并非奇特的静美境界,在此时会显得如此引人注目,这般吸引人的眼球?原来, 它引起了词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两年以前(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遭政治迫害,被捕而囚禁,乃至有轻 生想法。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一州的军事副长官,实际只是一名被软禁的囚犯。

苏轼 曾形容此期心境,是“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谢量移汝州表》)。 他 浮沉宦海,历尽劫波,倍感孤苦。

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苏轼,此时多么希冀能拥有安定生活呵!因 此,只要夜深人寐之时,大自然静美的境界展现在他面前,身之所接,目之所见,就不禁心与景会,神 与物游,迷醉其间:“夜阑风静縠纹平。”这是白天无法感受到的一种平静。

与大自然的平静形成对 照的,正是自己身陷其中、厌倦之极的喧嚣、混乱、烦杂的现实。一瞬间,词人享受到了摆脱“形为心 役”后的无限乐趣,似乎摆脱了现实,内心偶感“无差别境界”,而也趋于平静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法 追求到的,却在这大自然的平静中得到了。 作者从自然景象中得到启迪,不由自主地产生出脱离现实环境的遐想。

他要去拥抱大自然,亲 近大自然。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体现出他的出世思想。但同 时,它还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憧憬全身心的自由。

当然,这只是幻想而已。 所以,这条 “小舟”仍驶不出词人安身的现实世界的。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