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韩非的诗句

1.关于韩非的诗词

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2、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3、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 6、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8、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9、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10、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1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韩非子·说难》 12、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13、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14、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15、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信人,则制于人。 16、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17、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1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9、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20、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21、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22、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23、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24、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25、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26、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27、探其怀,夺之威。

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28、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29、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30、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31、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32、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33、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34、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35、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36、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37、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38、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39、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40、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41、自胜谓之强。

(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2.赞美韩非子的诗词有哪些

赞美韩非子的诗词如下:

1.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西汉.司马迁《史记》

2.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庄蒙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西汉.司马贞《史记正义》

3. “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势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西汉.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4.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5. “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汉.司马光《资治通鉴》

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提出的治国方略,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item/%E9%9F%A9%E9%9D%9E/1111?fr=aladdin&fromid=131427&fromtitle=%E9%9F%A9%E9%9D%9E%E5%AD%90#5_1

3.予盾[战国]《韩非子》的诗句

初见秦作者:韩非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闻之曰:“削迹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 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

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

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

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

拔邯郸,管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华,绛代、上党。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

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

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

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

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

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

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

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张孟谈。

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此与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北,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

4.有关孔子,孟子,韩非子,庄子和老子的诗

凡一种文化,必有一种思想为之核心,其核心之思想,又必有一人物为之代表。

吾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为儒家思想,其代表即为孔子,此孔子之所以立于世界文化思想之林而垂之不朽也。儒家思想赖以保存者为儒家经典,而其思想之精粹往往浓缩于简要之语句,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家弦户诵,百读不厌,此简括之语句即世所谓“名言”是也。

如《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左传》“多行不义,必自毙”;“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礼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综而观之,实为吾中华民族人格之所在。夫儒家文化固以孔子为代表,其影响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者至巨至深。

唯儒家思想虽熔铸于孔子,其渊源亦至深至远。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轨周公,实为吾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

其所以为历代尊为祖师,奉为准绳,要在于此,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非孔子不足以当之也。吾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屡为外族所侵迫,割地赔款,卑躬屈膝,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奇耻大辱。

奋发图强,后生之责。唯面对列国,或生自鄙之心,以为强国之路,在于全盘西化,甚或以国家落后归咎于孔子,必欲去之而后快。

真邯郸学步之腐儒也。犹忆上世纪之末,有外国人所撰《学习的革命》一书,号称“一天读四本书”、“四至八周掌握一门外语”,真骇人听闻之事,而国人大好其奇,争相购读,创一天发行二十五万册之罕见记录。

此风虽骤来又复骤去,却可见国人对于数千年学习成法已信心大减,甚至弃如敝屣。学习如是,余可知也。

然则,探讨儒家思想之现代意义,弘扬吾国传统文化,实为当务之急。齐鲁书社有鉴于此,撷取儒家经典之名言隽语,翻为今言,译成英文,并配以图画,非单有益国人讽诵,亦且便于外国研习。

其于吾国文化之继承,功莫大焉,故乐为之序。二千又六年八月八日滕州杜泽逊于山东大学槐影楼。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近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9)见得思义。

(4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4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4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4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邻。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

5.与韩非子有关的成语

韩非子:

华而不实——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深不可测——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负薪救火——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知子莫若父——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聪明睿智——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

根深蒂固——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道可道,非常道——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出生入死——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讳疾忌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

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

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

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

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

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

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远水不救近火——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吹毛求疵——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

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手足胼胝——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

视死如归——三军既成陈,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请以为大司马。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如虎添翼——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

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长袖善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