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北宋词发展的进程词从晚唐五代出现并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 词的第一个繁荣期出现在北宋,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一流的大家和作品。从“伶工之词”、“小道”发展到全盛,这其中经历了一个繁杂曲折的过程,北宋词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8年。 这段时期局部战争不断,社会风气和文学风气处于酝酿之中,宋人关于词的认识和创作也处于一个准备阶段。 虽然没有大家也没有名作,但格局清晰明显,时间较长,可以归为一个时期,称为沉寂期。 北宋前期词坛的沉寂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是北宋词的前期。 这一时期,在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之后,社会正处于一个休养生息并逐步走向经济复苏的阶段。但这时期的词坛却基本是沉寂的。 这时期从事词的创作的文人常见于各种宋词选本的也不过七八位,词作大约几十首,相对于浩繁的宋词来说,这段时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宋词的一段真空,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又称之为沉寂期。不过,其时实际上已有几位跋涉者在默默的耕耘,为新词坛序幕的拉开而预奏着序曲。 这时期的“词人”有王禹偁,钱惟演、寇准、潘阆、林逋等几位。他们地位各异,遭遇不同,大多以文著称,并不是真正的词人,词仅仅是他们兴致偶来的随笔,数量甚少。 潘阆词最多,其《逍遥游》存词也也不过十首。这时期晚唐五代词风盛行,温廷筠、韦庄的花间一派柔婉艳丽的风格霸占词坛,这些词人自然也受其影响。 此时晚唐遗风仍然盛行,然而毕竟朝代不同,宋初的词人仍然对词进行了一些探索。 潘阆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位。 他的十首歌咏杭州的《酒泉子》为宋初词坛带来了若干清新气息。如:《长忆观潮》,作者在短短四十九字的篇幅中,写出了观潮的盛大场面、钱塘江海潮的万千气象及弄潮儿的过人胆略和技艺,可谓以少胜多,惜墨如金。 但宋初词坛本承南唐余绪,大体不脱男欢女爱、伤春悲秋,词在当时仍然主要是应歌的,并未真正进入士大夫的生活。潘阆一反词坛软媚婉约的词风,以观潮题材入词,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对传统词疆的突破。 全词追忆观潮旧事,在纷繁的观潮场面中突出潮水的气势和弄潮儿的超绝技艺,气势豪迈,雄浑奔放,完全没有了花间词的胭脂气,在充斥着浅斟低唱的宋初词坛,确是难能可贵的,也反映宋初词人为改变五代词风所作的努力。 第二个时期是从真宗后期1009年到宋仁宗1063年。 澶渊之盟换来长期的和平,真宗此时得病,不再忙于战事,文治却颇有成效,终于使北宋一代进入经济繁荣期。后继的仁宗重用人才,致力于兴民事业,社会继续发展,经济的繁荣稳定为词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词迅速发展起来,又可称为活跃期。 首先是出现了大量的词人,有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等大家为代表,又有范仲淹、王安石等成就特殊的词人;其次是词的数量大增,仅柳永就有近二百首词,晏殊有一百三十余首,晏几道更是多达二百六十余首,其余的词人也大多是十几首到几十首不等。因此无论词人的数量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北宋前期潘阆、林逋等人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词的思想内容有所开拓,词风有所转变,各个方面都开始了尝试。 柳永是北宋的第一个专业词人。 柳永,字景庄,初名三变,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县令、盐场大使、屯田郎一类的官,整日出入青楼,饮酒作乐,最后潦倒而死。作为一个落魄的文人,柳永显然没有苏轼那种豪放豁达的胸怀,所以他的词也显得有点“落魄”。 柳永的词虽然在题材内容上并无大的突破,但他对词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首先,柳永率先大量创作慢词,增加了许多新调,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这是柳永对词的最大的贡献。 其次,柳永是继南唐李煜之后进一步把词的抒情趋向朝着自我的内心世界回归,不再做旁观者的描述,而是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真意切。这是柳永的另一个重大贡献。 此外,柳永注重追求通俗化、市民化的审美效应,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和消费特点,也是柳永对词的贡献。 晏殊和欧阳修是北宋词坛的大家。 晏殊生于991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虽然二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但一个是太平宰相,一个是朝中重臣,经历相似且有师生关系,所以他们的词作风格有着极大的相似,词史上合称“晏欧”他们都继承了晚唐五代柔婉的词风,但摒除了那种猥俗和过浓的脂腻。 范仲淹和王安石是富有创新性的词人。 范仲淹的词境界阔大,将词的艺术视野延伸到塞外边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的世界,开豪放之先河,成为豪放词的真正源头,对后来苏轼豪放词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王安石词风与范仲淹类似,词虽然不多,但意境开阔,感慨深沉,音调高昂,打破了五代以来的绮糜之风,具有独特的风格。 总体来说,北宋中期的词坛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诸多词人的努力及所取得成就对后期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是柳永大量创作慢词,使词的篇幅加长有利于感情的抒发,对后期豪放词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是范仲淹的边塞豪情和王安石的宏大气势融入词中,打破了婉。 2.简述:北宋词的发展演变宋词的发展历程: 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 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 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 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3.词的发展有几个阶段词的发展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词的产生 词产生在唐代初期,它开始是民间传唱的一种曲子词,后经文人模仿创作,逐渐变成一种新诗体。 词的产生与发展与唐代的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唐代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词的产生与发展。 二,词的兴起与音乐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词的兴起也是诗体发展的结果。 词最早产生于民间,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中,大量的民间无名氏创作保留了词的原始面貌。 四.温庭筠被称为“花剑鼻祖” 后面出现宋词的大发展,婉约派、豪放派就是代表,最有明的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周邦彦、姜夔等。 4.宋代词的演变历程(包括:主要人物及其代表词作)宋词的发展历程如下: 一、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二、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 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2、第二个阶段 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3、第三个阶段 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扩展资料: 宋词分类按不同性质可分为三类: 1、折叠按音乐性质分类: 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2、折叠按拍节分类: 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3、折叠词牌来源划分类: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5.简述:北宋词的发展演变宋词的发展历程:1、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2、北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张先、晏几道二人,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 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至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之后的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辛派词人的先河。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周邦彦兼采众家之所长,进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进词体的成熟。 在思想内容上增强了词的“体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注重词调的整理与规范化,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典型。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亲身经历了由北而南的社会变革,巨大变化使词的内容、情调,乃至色彩、音响,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由明丽清新变为低徊惆怅、深哀入骨,但是,词的“本色”未变,她的创作为南渡作家如何以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树立了榜样,其词体被尊为“易安体”。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6.简述词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有哪些代表作家、作品在宋代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影响下,雅词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标榜"闲雅"的北宋真宗后期到仁宗朝,这一时期的雅词创作以富贵奢侈的享乐世风为基础;其次是崇尚高雅的北宋中期,人们以词来表现高洁正直的人品和旷达宽厚的处世哲学,真正实现了词的雅化;第三是追求清雅美的南宋,雅词派代表词人姜夔融寒士心态与晋宋风范于词的创作,营建了"幽韵冷香"的独特风格. 参照古人“文体代兴”乃至王国维、胡适等“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说法,在下面进行“唐宋词发展阶段”(或称“分期”)的论述。 不同于先秦诗、汉魏诗、六朝诗、唐诗、宋诗的各成自足实体、自为段落,唐宋词因为文体自身发展的特殊性,而是一个不能按朝代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它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上,随着创作主流及贯穿其间的艺术精神的不断演变,而形成为初萌、成熟、极盛、深化的四个递进阶段。 反之,关注唐宋词的创作主流,可以据之描述它的各个不同历史过程,从而理清其发展演变脉络,以观照那表层的体制形式与深层的艺术精神、审美意蕴。具体言之,(一)自隋唐之际的6、7世纪到中唐开成年间(840),大约二百五十年左右,是为第一阶段,即唐宋词的初萌期——它包括敦煌民间词与中唐文士词两部分。 是时奇葩始芳,无论具有草创朴拙的试验性质,抑或在传统诗歌风味的笼罩之下,均未建立起独立的本体意识和自我艺术规范。(二)自唐会昌初(841),中经五代十国而至北宋治平末(1067)的两个来世纪,系第二阶段,即唐宋词的成熟期——它包括花间词、南唐词和北宋前期词三部分。 此时已经建构起“艳科娱人”的独立文体观念与本体艺术范型,标志着词家自觉创作意识的完全成熟。(三)从北宋熙宁初(1068),苏轼变革词风、提升词品,给成熟到趋于模式化的词坛吹送进清健高华的新气息始,下及南宋开禧末(1207),慷慨悲歌的辛弃疾结束他北伐光复的梦想与生命旅程止,是为第三阶段,即唐宋词的极盛期——包括北宋中后期词、北南宋之交词和南宋前期词三部分。 它们不仅是数量上有极大增长,且诸体皆备而佳制纷呈,各种风格争耀竞妍,大家名家迭出并现;词已成为时代的文学成就标志,活跃在全民之中,共创出两个世纪的不朽辉煌。词家的自觉创作意识高扬,贯穿了多样化统一和开放新变共存的艺术精神,遂造就了永远不能再建和踵肩的美丽巅峰风光。 (四)上迄南宋嘉定初(1028),下至元延yòu@①七年(1320),以遗民词家张炎之卒为终结,词这种文体沉落了它的最后一抹光辉,系第四阶段,即唐宋词的深化期——它包括南宋后期词与南宋末元初遗民词两部分。虽然缺乏以前极盛时的万般缤纷无限绚丽气象,但是却能别辟新径,凭深化归雅、诗词合一的自家面目重建起经典性的艺术范型,甚至更为后人所楷模推崇。 另方面,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出现最初的词学专著,在可能好的程度上完成了唐宋词的终结与总结,给它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7.试介绍宋词在两宋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性人物【发展】 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最初在汉族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代表】 苏轼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是内容的拓展,还是形式的新化;无论是风格的突破,还是人生的超越,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把词引入文学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鼎盛时期。这就是苏轼对词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柳永 北宋著名词人,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辛弃疾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李清照 易安居士,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8.词的发展经历有哪四个阶段词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1、敦煌曲子词 词的产生最早还起于民间。《河传》和《杨柳枝》两调很可能就是隋代的民歌。敦煌曲子词的发现给词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敦煌曲子词使我们看到了早在文人词兴起以前词在民间的盛行情况,看到了初期词在民间的发展和当时词体本身的成熟程度。 2、文人词 文人词在初、盛唐时已偶有所作,如沈佺期作《回波乐》,唐玄宗作《好时光》,张志和作《渔歌》,戴叔伦作《转应曲》,韦应物作《调笑》等。但那时词体还初由民间转到文人手中,所以创作极少。 3、五代词 晚唐五代,文人词进一步确立,出现了词的专家与专集。如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填词的词人,《花间集》收有他的词六十六首。从此在中国文学史上词独立成为一体,与诗并行发展。 4、宋词 进入宋代以后,名家辈出,经历了词的繁荣时期,词的创作在苏轼、辛弃疾等大词人手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与发展。宋词得与唐诗并称,被后人尊为一代文学之胜。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 扩展资料 词的分类: 一、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1、小令(58字以内)2、中调(59字~90字)3、长调(91字以上)。 二、按内容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1、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 2、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词 9.北宋诗的发展沿袭期从北宋开国到宋真宗赵恒朝七八十年的时间里,宋诗基本上沿袭唐风.主要流派有以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的白居易体(简称白体),魏野(960~1019)﹑林逋(968~1028)为代表的晚唐体和杨亿(974~1020)﹑刘筠(970~1030)﹑钱惟演(977~1034)为代表的西昆体.从个人成就讲,以王禹偁为最大.他是宋代提倡向李白﹑杜甫﹑白居易学习的第一个诗人,写下不少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就流派言,以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西昆体影响为最大.11世纪初二三十年的诗坛,基本上为它所把持.主要流派有的白体(白居易体,以王禹偁为代表),晚唐体(以魏野、林逋为代表)以及西昆体(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复古期以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代表.他们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宋仁宗赵祯时,欧阳修﹑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9~1048)等青年文学家,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同时,连带反对杨亿﹑刘筠片面追求偶切﹑不重内容的近体唱和诗风,上承宋初王禹偁关心现实的精神,主张大量创作以反映国计民生为传统的古体诗,以配合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这一时期,梅尧臣同情民间疾苦的名篇《田家语》﹑《汝坟贫女》,苏舜钦反映宋廷积贫积弱社会问题的《城南感怀呈永叔》﹑《庆州败》,欧阳修揭露官府腐败的《食糟民》,蔡襄(1012~1067)﹑石介(1005~1045)等人直接干预政局的《四贤一不屑》和《庆历圣德颂》等古体之作陆续问世,名重一时,朝野诗风为之一变.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独特面目,也在此时初步形成.革新期指11世纪后半期,以王安石、苏轼为代表.他们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同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陈师道等;虽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11世纪后半期﹐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宋诗创作形成第一个高峰期.王﹑苏两人政治见解和诗歌主张多所不同,但锐意创新,力图建立个人风格的不倦追求则一.代表作如王安石的《明妃曲》﹑《乌江亭》诗﹐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充分发挥了宋诗长於议论的特点,读后耐人回味﹐被公认超出唐人的同类作品.苏轼则在“以诗为词”的同时,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开了头的“以文为诗”推进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的地步.苏诗的超迈豪纵,触处生春,富於创新精神,其名作《百步洪》诗中一气呵成的七个联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是最好的自然写照.王﹑苏两人刻意求新而创作的一些小诗﹐如王诗《泊船瓜洲》,苏诗《题西林壁》,或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思,历久而传诵不衰,也为宋诗增添了不少光彩.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还有黄庭坚(1045~1105)﹑陈师道(1053~1101)等,并出苏轼门下,但诗风与苏氏不同.凝定期这段时间的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之称.后效法者,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很巨大的江西诗派.重要诗人有陈与义.黄庭坚作诗,有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方法,目的是“以故为新”,尚不失宋诗革新期的首创精神.后来起而效法者﹐以此为定式,形成在南北宋之际影响十分巨大的江西诗派,宋诗重新走上了模仿前人,只在文字技巧﹑声韵格律方面颠来倒去的形式主义道路.直到南渡之际,陈与义(1090~1138)等人由早期江西诗人对杜诗声律的偏爱转向学习杜甫懮国懮民的精神和苍凉沉郁的风格,在诗歌中反映出民族灾难降临之初知识分子的爱国感情,宋诗停滞不前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