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牧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关于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 (《艺概·诗概》)刘氏所谓的“雄姿英发”,是与李商隐诗“深情mián@⑴邈”的风格相比较而言的,意思是说,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这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对杜牧诗的风格所作出的比较准确的评价。 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相对稳定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始终有一个主调、主旋律,把握住了这个主调、主旋律,也就认识了一个诗人艺术风格的主体。 用“雄姿英发”来概括杜牧诗总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抓住了最主要的特点,这对杜牧的七律诗无疑也是适用的,它是我们认识杜牧七律诗艺术风格的基础。但是,同一个诗人所写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其风格也会在总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呈现出某种个性差异,这正是诗人在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标志。 杜牧的七律诗,就是以“雄姿英发”的总风格为基调而有时又别具一种特点。 2.杜牧有哪些文学成就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 士,特别擅长七言绝句。由于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人号“小杜”,以区别于杜甫。 杜牧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很著名。在诗歌创作上,他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 杜牧 的古体诗深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 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如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同情,婉曲而有余味,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却 是用豪放的笔调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体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自然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他的诗作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但杜牧将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 英发”的创作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此外,他的文赋《阿房宫赋》也深为后人称道。 同时,杜牧还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曾给《孙子》作注。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是他的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中收录有杜牧诗八卷。 3.杜牧在诗歌方面哪种诗体成就最高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因此七言绝句是他成就最高的诗体,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4.唐代诗人杜牧,有哪些成就杜牧 (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杜牧诗集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在湖州的浪漫史 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 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又专门为其举行一次赛船水戏,引得全城仕女都出来观看。 杜牧却没有相中一名美女。后来,他遇到一老妪带的十来岁的小姑娘,认为将来必成绝色佳人。 于是,给老妪一些财帛定聘,约定十年之内他必来当湖州刺史,再行迎娶。如十年不来,姑娘自可另嫁。 后来,杜牧果然当了湖州刺史,但时已过了14年。杜牧到任就寻找那姑娘,才知她三年前已嫁人,有了两个小孩。 自己失约,徒叹奈何。于是作《怅诗》云: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生平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 5.举例说明杜牧七绝的艺术成就杜牧的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他的七绝诗尤为后人所称道。 杨慎论唐人绝句时说:“擅场则王江宁,骖乘则李彰明,偏美则刘中山,遗响则杜樊川。”这种评论是比较公允的。 杜牧七绝诗好在哪里,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以“远韵远神”概括,未免笼统。 杜牧的七绝诗,就其内容可分为咏史和写景抒情两大类。 他的咏史诗,善用翻案法,令人耳目为之一新。“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见解颇为独特。 杜牧少有大志,注说兵书,向往贞观遗风,此诗便意在表达恢复唐朝国势的政治抱负。由此可见,他的咏史诗往往具有鲜明的政治针对性。 在杜牧的七绝中,最能代表他的诗歌成就的还是写景抒情诗。杜牧的七绝写景,画意浓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明丽的画面则给人隽秀之感。 他的诗有的如姑苏名园,小巧别致,饶有情趣;有的似太湖奇石,平淡中见雅致,不经意处见匠心。在他的笔下,既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的汉江春色,也有“马放平沙夜不收”、“塞垣高鸟没狼烟”的边塞奇观,极尽画工之妙。 其实,杜牧本人就是丹青能手。据《画史》载,宋米芾就曾称赞杜牧所摹维摩画像“精彩照人”。 诗画兼工的杜牧,把诗画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诗中有画的独特神韵。 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写过一首《齐安郡后池绝句》,便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这一特色。 诗云: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全诗设色精绝,浓而不艳,以绿为底色,泼笔涂抹,以鸳鸯之“红衣”与盈盈绿水相映衬,呈现出清丽和谐的格调。而杜牧又从动态把握意象,使景物生意盎然,栩栩如生,尤其是一个“透”字,一个“弄”字,一个“浴”字,虽只有寥寥数笔,却境界全出。 夏莺鸣啭,又给画面增强了音响效果,静景、动态、声响通过诗画与画的纽带被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诗人具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加上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和细致的观察力,稍一涉笔,就描绘出一幅完整生动的画面,而江南烟雨美景、山明水秀,又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才使他的诗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人称杜牧为“小李杜”,以与李商隐相应,究其风格,亦与遗山又些许相似,一是在色彩的铺染上,二是在句法的雕琢上。不过杜牧的七绝则更加峻切疏宕,蕴涵着深刻的思考,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而又明洁畅达的意境。 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在杜牧的代表作《江南春》、《泊秦淮》中,虽明为写景,却以景寄情,抒发兴亡之感和世事哀音,真切动人。 李遗山也擅长比兴寄托之法,然而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言:“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杜牧豪爽,有时逼似李白,即有忧郁,亦以旷达出之;李商隐则刻意追求深曲之风,含意朦胧,艳丽而略失于晦涩。 杜牧为了在诗中创造这种畅达的意境,往往选取的都是明朗的、给人以快感的景物作为意象,如“青山”、“夏莺”、“白云”等,即使是常写的“雨”景,也不见萧瑟之意,却多了些自然清新的趣味。 杜牧素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吴武陵称他“真王佐才也”,他对自己诗的风格也有“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飞谷”的追求。 他的诗明快向上,即使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也不例外。如《胡晚题韦家亭子》中,诗人结句振笔直上,描绘了“曲渚飘成绵一张”的景象。 《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是悼亡之作,眼前是秋风飒飒,而诗人想到的却是“重到笙歌分散地,隔江吹笛月明中”。 杜牧七绝诗的美,还表现在他那富有“立体感”的语言和拟人、比喻的手法,传出了自然景物的“神”。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一切诗文,总须立在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杜牧的语言,达到了“立”在纸上的功夫。 在《齐安郡偶题》中作者写道: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写得如此传神,很得力于“立体”的语言和比拟的手法。“回”、“背”二字一出,便觉荷已然活灵灵“立”在纸上,锻炼而不失自然之美,又巧妙地将荷背西风与人背世俗粘和得不见针脚,形成圆融一体的境地。 杜牧七绝中比喻恰到好处者,不乏其例:“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鹚》),把惊飞远去的鹭鹚喻为风中飘落的梨花,清新明朗;“水纹如燕参差池”(《江上偶见绝句》),以皱绸喻水波,新颖妥帖。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谈到比喻时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杜牧诗之所以比喻自然贴切,就在于他的诗包含深情,感人至深。无论是“蜡烛有心还异别,替人滴泪到天明”,还是“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尤似倚楼人”,都可谓字字凝血。 6.杜牧以什么的成就最高主要成就:创造晚唐诗歌高峰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7.杜牧以什么的成就最高主要成就:创造晚唐诗歌高峰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