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的诗歌史怎么样在桂林工作那两年,诗人刘春和我时相往还,一起喝过酒,一起谈过书和诗,春游过,也秋游过,一起爬过山,还一起逛过书店。 或许,我了解他的生活比他的诗歌要多得多。 我们经常光顾的那家书店,叫刀锋书店,装修雅致,环境清幽,就在桂林城内的漓江边上,有时候我推门而入,会迎面碰见他;有时候他推门而入,会迎面碰见我;更多时候,我们会事先约好在那里见面,或者一起结伴去买书看书,对着最近的新书评头论足。 对于我,他不仅是朋友、同伴,更是一个有深刻见解和追求的作者。刘春前后写了六个诗人,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黄灿然,原定名为《诗人肖像》,后改名为《一个人的诗歌史》,这个名字今天看来似乎还颇为恰切。 整本书散淡细密,以诗人为经,以诗歌为纬,以温情为基调,以私家回忆和亲身经历为丝线,削笔细写诗人诗歌诗坛,串起背后幽微的人人事事,几乎就是一部诗人列传,是诗歌史,也是诗人史,还是阅读史,更是心灵史,以个人视角还原了一代人的文学和诗歌记忆,读来显见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和文学风味。 看任何历史,我都是爱看个人写史。 集体性的写史,往往难以避免某种集体妥协。而个人写史,常铁划银勾,指点江山,笔端尤见温度和风霜。 有时候我甚至想,在诗歌上,在文学上,客观,有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平庸;而极端,有时候却可能意味着深刻。 这么多年来,刘春一直生活工作在山水小城桂林,湖光山色不但没有给他平添暮气,反而愈见锐气,身在西南边疆,却须臾不离诗坛中央,我欣赏他这种无处非中的气度。 我还记得,他的书房里三面环书,一面环电脑,很多时候他会疲惫但兴奋地跟我说,昨晚上又写作写到半夜,补充写了海子,或者哪篇又加了几千字,深情富足,溢于言表。 我知道,《一个人的诗歌史》里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他在这个小小的书房里,用这台小小的电脑敲出来的。 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会隐藏在这个逼仄的角落里,为一个时代的诗人与诗事画像还原,清扫褶皱,也为我们曾经的阅读感受寻找发源地和每一条主流支流。 这样的写作,所有的努力,每一个字每一段话的开掘,其实那是他带领我们回到诗歌原乡,抚慰每个人的文学乡愁。 80年代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对精神事物的热情,已经消减很多。时代确实进步了,但我们的精神质量却下降了,文化生活和物质享受的比重越来越失衡,诗歌这顶文学的皇冠,诗人这个文学家中的文学家,也渐渐被世俗功利模糊了面目。 但好的诗歌、诗人、文学,却永远都是抚慰人心人性中最柔软部分和角落的东西。 此外,《一个人的诗歌史》的随笔体,也还是好的,既有叙述的流畅与内容,又有评论的精确与简练,又不失生活的细腻与温润,散淡笔端,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却在不经意之间实现了一种协调,达成了一种形而上的回味和高度,是一种深刻的亲切。 我曾经和刘春说,用随笔写诗歌史,叙述呈现的是事物本身的力量,而评论则呈现的是你的视野和感受。 要说有所不足,那就是刘春笔下还稍显枝蔓,对文学和诗歌的虔诚与热情,让他把每一处细节都放大,使得字句也不那么简洁有力,甚至拉杂。 不过我后来想,这倒是一种原生态的好,太干净成形的文章大多都有雕琢之嫌,跟人、跟阅读会“隔”,上好的文章或许就应该是枝蔓的吧,口水话、俚语俗语不避,怎么想就怎么写,粗糙,真实,有力,就这么一路下来,半道里冒出一处点睛之笔。 我不愿信口开河,为这本书作任何定位和定义,什么“诗坛随笔里程碑之作”、“发轫之作”、“填补空白”等等,那纯粹是欺人欺己。 让书回到书本身,让叙述回到叙述本身,让阅读回到阅读本身,让感受回到感受本身,就足够了。 我想说,刘春至少做到了一点,他笔下每个诗人的脸庞都是清晰无尘的,他写下的每个字的弯曲和回环都是出于切实感受。 他对生活细节的不羁,和对笔下每一句话的谨慎,让我至今难忘。从外形上看,他或许是个粗犷汉子,轮廓分明,面目深刻,并非清秀相貌,但他心底微澜却细密致密,感受力和表达力灵敏而深刻,好的写作者都如此。 2.急 ~二楼的大哥啊,拜托你看清楚问题行不行啊..别拿来就说!这段话里引用的东西多了..鸿爪雪泥 还是苏东坡的作品呢:------------------------------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沧桑变故-->原出 沧海桑田楼台依旧芳草依旧--->楼台处处迷芳草这要是挨个的寻根求底,得到哪年才能找全啊,关键是在问这段话是谁写的,即使都想不起来出自哪篇,也该说出来是谁说的吧?还是说刘春的比较标准点。 3.曹雪芹《红豆词》的全诗及意思是什么《红豆词》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曲,出自《红楼梦》第28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全曲如下: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全曲体现出悲愁的情感,夹杂着无奈、忧愁。在雨后的黄昏,在急雨击打的纱窗下,无心睡眠,新愁与旧愁如那风雨无情的袭来。 道出了饱受相思煎熬的多情儿女,茶饭不思,无心梳洗一天天消瘦、憔悴的容颜。 此处“红豆”又名相思豆,整首词开篇便有“红豆”二字,代表儿女相思之情,而整首词又多写相思之情,故后人名其“红豆曲”也算贴切。 所以一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唱出了痴情儿女,不胜相思之苦,撒泪如血,空对着画楼外开完又落,落了又开的春柳春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愁苦之情溢满纸间。 两句过后,是一句过渡乐句。注意,在这句过渡乐句中也有一声编钟的敲击,就仿佛宝玉边击边唱的情景始终展现在听众眼前,非常生动。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两句,依旧是在描述儿女相思之苦,在雨后的黄昏,在急雨击打的纱窗下,无心睡眠,新愁与旧愁如那风雨无情的袭来。 扩展资料: 相关章回: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冯紫英请客,贾宝玉赴宴,席中宝玉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 说完了,饮门杯。 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宝玉又说道:“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于是拿琵琶听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相关故事: 唐德宗期间举行科举考试,秀才刘春水决意上京赴考,而在临走之前,未婚妻缪秋菊与其依依不舍,接着对刘春水道:“浪中鱼,鱼跃龙门,莫学春水流(刘)逝。” 刘春水听出了未婚妻对于自己的期盼之情,便也回答道:“山里花,花开锦障,永恋秋菊妙(缪)香。” 两人交换了彼此的心意,接着便种了一棵红豆树作为两人之间的信物,缪秋菊说她会在这颗红豆树下等着刘春水的归来。刘春水也起誓,金榜题名时,便是迎娶她之日。 于是刘春水便踏上了去京城的路。刘春水一去就是五年,这五年杳无音信,缪秋菊每天都在红豆树下等着刘春水的回来。 终于有一天,刘春水的义弟莫良兴骑着高头大马回来了。 但是带来的消息却是令人震惊,他说刘春水在中了探花之后便立即被安排到大理去平反,于是无暇回来接你们,可就在前几天,他与反军交战,不幸掉入洱海,估计已经被大鱼吃掉了。 缪秋菊顿时心如刀割,接着莫良兴便拿出一袋金银珠宝,对其父亲说,这是敬献员外的,作为迎娶缪秋菊小姐的聘礼,希望老员外成全。缪秋菊的父亲见钱眼开,便一口答应了。 缪秋菊想起自己与刘春水发过的誓言誓死不从。但是父亲却一直逼迫自己,缪秋菊想起自己与刘春水的情谊,便决定自缢在红豆树下。 就在缪秋菊赴黄泉的过程中,却被人救了,缪秋菊忙问,小姐是何人,为何要救我?那女子道,我乃红豆仙子,实为小姐与刘公子的情深而感动,故来搭救于你。 我将你置于杜临观去整理书籍,暂且避避婚事,待到三年之后,许你与刘春水续良缘如何?缪秋菊听后,对红豆仙子千恩万谢。 刘春水掉进洱海之后被人救起,后来又重新回到大理,将反叛军一网打尽,之后便急匆匆地回到缪秋菊处,身穿红衫,头戴金花,要迎娶缪秋菊。 可是到达她家时,才发现缪秋菊已经不知去向。 于是刘春水在他们所种的红豆树下徘徊,便悲泣到,秋菊,你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寻你呢? 这时,只见红豆树上一团红云飞将下来,其中一人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秋菊,于是热泪盈眶地抱在一起。秋菊对刘春水说,都是红豆仙子在帮忙,快快谢过红豆仙子。 刘春水急忙拜谢红豆仙子。红豆仙子说,今天就是良辰吉日,你们就在这红豆树下拜堂成亲吧。 两人忙碌一阵,邀请了周围的相亲,见证了他们的幸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豆曲。 4.有没有介绍诗人的书一个人介绍一代诗人的奇书(组图) 2010-12-12 01:25:47 来源: 青年时报(杭州)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在此,我要向文学研究者及普通读者慎重推荐诗人刘春的系列专著《一个人的诗歌史》。为何要如此慎重其事?原因很单纯:如果一位读者想了解“今天派”之后的一代诗人的生活与写作状况,那最佳读本肯定就是刘春刚完成的这两本奇书。 这两本书,从文体角度上说,可谓作者自己所说的“四不象”:它既是诗人成长的故事,也是作品的细读,又是诗坛状况的介绍……进一步说:它像评论,又像(断片的)传记,也像新闻,犹如作者在《后记》中概括的那样:“它是一部随笔集,但它又兼容了文学评论、人物传记甚至新闻报道的特征。而书中引用的几十首诗,也足以构成一个优秀的诗歌选本。”如此庞杂的文体熔于一炉,就需要一个核心来稳定它,并使各路文风跟随这核心旋转。这是怎样一个核心呢?正是随笔的核心,即思想性、学术性以及断片中令人折服的“试验性”闪光(这也是随笔区别于散文的地方),从而排除了散文所偏重的感性。这种能够娱思的随笔文体将文学性、思想性、学术性融为一体不仅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书写样式,也预示了另一种书写风景。刘春这两本书正是循着这一样式和风景为我们娓娓道来的。 两本书以个案研究与一个时代的整体诗歌场为经纬编织而成,总共写了顾城、海子、于坚、张枣、欧阳江河、韩东、西川等十位诗人的“成长史与心灵史”(刘春语)。在这些随笔中,“史”是其中一个重点,刘春以历史学者般的眼光,首先着手处理了每一个诗人的基本传记材料。这其中最见作者的剪裁功夫,即哪些要,哪些不要;哪些是重点,应突出书写,哪些是次要的,应略写。之后,这些材料又怎样与所引用的诗篇及恰到好处的评论天然地融为一体,并还要在其中贯穿一种潜在的思想性与倾向性?这一切综合的工作,刘春都完成得若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加之,由于作者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他便自然地在行文中带出一种特别的新闻现场感及深度报道感。这些随手携来的意外品质无疑又为这两本书已经很丰富的文体锦上添花,读来无不令人涵咏。同时,由于“新闻”的适量介入,使这两本书显得更为落实、可靠、饱满,并逶迤出一种科学般的准确性,真应了“诗有别裁”一句矣。 为此,我称这一写法为一种评传式的随笔写作,这种灵活机警的随笔非常好看也极为耐读,它的资料性及作者随处的洞见不仅对相关研究者很实用,对普通读者也一定会是赏心悦目的他们通过这两本书便可较为充分地认识了一段诗歌史。我每每也不觉跟随作者的文字一路宛转而下,欣赏起沿途各个不同的景致来,即每位诗人不同的侧面:诗或生活或内心的悸动。 说起来,我与刘春神交接近十年,但迄今为止从未见过面。最初的交往是他寄给我的一封约稿信,信中向我要一件我的手稿,似乎要用于他所编选的一本诗集中。由于我对他有所了解,便很认真地开始翻箱倒柜,从一个布满灰尘的纸箱中寻出一篇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诗稿《牺牲品》。为何单单选这篇寄他?那是因为我觉得此篇手稿品相最佳:从零乱的改动中,你可清楚地见出一首诗产生的轨迹或刻痕。此后,我又读了他的诗歌,其中一些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是一个认真、严格且心怀抱负的诗人,用一种古典主义的口语写作。再后来,我又读到了他大量的随笔,其中有许多是写当代诗人的,而这些随笔在那时已显示出他后来不同凡响的评传随笔形式了。从这些随笔中,我发现了他宽阔的诗歌视野与品位,因此,他在《一个人的诗歌史》中的论述,我认为是坚实而可信的。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一部(增订版) 刘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本文来源:青年时报 ) 5.网络诗人中你们读过谁的作品,推荐些南子玥,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地区,汉族,当代草根诗人。自幼酷爱文学,六岁起开始学习《唐诗三百首》,十二岁时开始阅读《普希金诗歌》、《内力冈诗歌选集》、《卡瓦菲诗歌》等国外著名诗人文集。15岁起开始尝试当时诗歌创作,其诗歌文风忧郁而不乏坚定信念。在诗歌创造中信奉“诗歌是生活的灵动”,追求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美学原则。 代表作有《21世纪的青年》、《如果忘却了生活中的忧愁》、《父亲》、《乡村朝曦》、《为我心中幽雅的女人》等。 直接搜索“南子玥”便可到其博客站: 6.沈从文和程应镠的关系1936年年初,程应镠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这年,燕京大学成立了“一二·九文艺社”,他成为负责人之一,主持名为《青年作家》的文艺刊物。当时大家都希望得到著名作家的支持,推他作代表去找沈从文。于是他初谒这位倾慕已久的作家,沈从文为《青年作家》的创刊号写了一篇几千字的长文--《对于这新刊诞生的颂词》。其后,两人保持着终生的交谊。这年春夏之际,他与燕京大学同学王名衡、刘春发起组织“大学艺文社”,出版《大学艺文》的杂志。他还代表燕京大学“一二·九文艺社”和“大学艺文社”,参加由清华大学发起组织的北方文学社成立大会。他当时是艺术至上论者,强调写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情欲其真,景欲其切”,才能打动人心。这一主张,遭到刘春的尖锐批评,撤消了他出席“北方文学会”的资格。这年,他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年底,参加上海妇孺慰劳团赴绥远,同行有柯华、周游、李植人、李植青等。 自1938年9月起,程应镠转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继续学习,阅读了大量中国历史要籍,为以后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大约十月,经友人徐高阮的创议,他参加创办了联大第一张壁报,名为《大学论坛》。这是一份同人刊物,作者都是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其中王永兴、李宗瀛是北平学联的负责人,徐高阮、丁则良是地下党。第一期的主要文章由徐高阮执笔,丁则良写了一首七言古诗,题为《哀联大》,诗中有讥讽,有对学海无波的忧虑。这批年轻学子,对联大也不满意,与前线血肉搏战相比,这里犹如一潭死水,他们渴望波澜壮阔的生活。课余,程应镠继续向报刊写稿。1939年,因沈从文推荐,他参加了昆明《中央日报·平明》副刊的编辑工作,结识了凤子和孙毓棠。不少联大的学生在这一副刊上发表他们的处女作。他自己也发表了《秦皇岛上》、《副官》、《故乡小景》和《澄江小记》等大量文学作品。他在联大两年,除了学习,便是写小说和散文,内容多与抗战有关,也充满了对故乡的思恋。这些文章,一部分收入《一年集》。这个集子作为章靳以主编的《烽火丛书》的一种,1940年由沈从文推介出版。1949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将其列入《文季丛书》改版重印。 1944年8月,程应镠与李宗蕖在贵阳结婚。不久,他携妻移居昆明,担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助教,并在私立天祥中学任教。因丁则良的介绍,他与闻一多、吴晗相识,和民盟发生了关系。由于吴晗的介绍,他与丁则良虽都不是盟员,但参加过民盟邀集的座谈会。《民主周刊》发行后,程应镠写过《一二·九回忆》和《一个十九岁的上等兵》等文章,都是交给闻一多,由他拿去发表的。1945年6月起,因沈从文的关系,他开始编辑《观察报》副刊《新希望》。闻一多认为这个副刊脱离政治,不赞成他编这样的副刊。闻一多和沈从文原来是老朋友,这时,闻一多转向激进,认为沈从文还是老一套,没有进步。程应镠对两位师长都十分尊敬,认为他们都是好人,还打算调和他们的关系。回顾程应镠后来的治学与为人,不时可以看到这两人对他的深刻影响,追求慷慨壮烈的事业与向往潇淡自然的情趣,是他性格深处看似矛盾却依傍共生的一对因子。 1954年暑假,他从高桥中学调至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历史科主任。在其后三年间,他代理过一年教务主任,担任过校工会主席,但主要负责历史学科的建设工作。在各种会议上,他总是强调必须尊重教师,认为师专既然是高校,就应当从速确立学衔,不能都是一般教师。他十分重视图书资料室的建设,添置了象《明实录》、《册府元龟》这样的重要典籍。他还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实物,向学校建议筹办文物陈列室。在争取到资金以后,他致函委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在京代为收购故宫博物院不收购的文物。文物陆续运达上海,他捐赠了自己所藏乾隆宫纸和数种丝织物,还趁沈从文以政协委员身份视察之便,邀请他来校对文物陈列室作具体指导。1957年,文物陈列室正式建成,其藏品至今为止仍是上海高校中最多最好的(现已改建为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1956年7月,上海第一师范学院成立,程应镠出任历史系主任。这年,他当选为民盟上海市委委员,任市民盟高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摘自百度百科,希望对楼主有帮助罒ω罒满意请及时采纳↖(^ω^)↗ 7.作文:我最欣赏的一位诗人在近20年中国涌现的女诗人中,杜涯是我最欣赏的一个,这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的质量,还与我的性情相关。 也许我在某些场合很多话,很活跃,但我更清楚自己在更多的时候的沉默与忧郁,我写过很多忧郁的诗歌,尽管现在看来它们都不够成熟,但那种失落、感伤却一直为我所迷恋。生活已经不可能让我们寻回“看花落也掉泪”的情绪,而对逝去事物的怀念与追忆,却是所有人的共同特点。 在这个层面上,杜涯以她的才华为世人做出了印证。 杜涯的诗歌如同她的性格,平和、文静,与你保持距离但关系融洽。 许多诗人以语言为上,读他们的作品,总会感到那一个个词语从纸页上蹦出来,撞击你的视网膜。而杜涯的诗重在氛围的营造,它的力量不是表现为对眼睛的冲击,而是对阅读者身心的包容和感染。 如果说那些以意象的特殊性取胜的诗歌是一把刀子,给人刺痛感,那么,杜涯的诗歌就是一个巨大的乾坤袋,你一旦陷入进去,就无可脱身。杜涯自己也这么说:“诗歌的最高境界也许和华美和色彩斑斓无关。 真正的诗歌应是无声的,是沉默。”(杜涯:《童年•梦•诗歌》,见诗集《风用它明亮的翅膀》,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如果梳理杜涯诗歌的词汇,我们可以发现,春天、秋天、风、桃花、树、树林、泪水、月光、爱情、花、村庄、水……占据了她的诗歌的绝大部分空间,这些意象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母题:对自然的依恋和时光流逝引起的痛感—— 是谁带来了这场爱情? 一个上午,悬铃木落花一样飘飞 这座城市看起来像个破败的花园 每次我出门都看到了那片树林 我总是走近它,仿佛它是我的命运 仿佛是它使我迅速衰亡 仿佛我就要喊出一个遗忘的地名: 比如:“春天”、“栗树”、“山冈” 或者“风”、“流逝”,但这些都不是 街头有一车车的黄花被人买走 像秋天的风声又被我听见: 每次我回转身都看到了那片树林 我总是看着它,我总是喊不出声,仿佛我的爱情 我的衰老的上午 我望不见远处的山 我追赶一车的黄花并看着爱情走远 一个朋友动情地告诉我,他阅读完这首《秋天》后,无法忍住感伤的泪水。 我则告诉他,我虽然不习惯在阅读时过于动情,但杜涯的《秋天》我读过无数遍,甚至在2003年春节期间我妻子分娩前的那个晚上,我都在向她介绍杜涯和她的《秋天》。 诗歌的语言极度优美,每一节都是一幅生动凄丽的画面;但又不止于优美,诗行间容纳了多少的哀伤与追忆。 一个人在城市里回忆过去,本来,“悬铃木落花一样飘飞”是具有美感的,但在忧伤的“我”的眼中,“这座城市看起来像个破败的花园”。 秋天了,有人在卖菊花,新采撷的菊花在街头一车车地被人买走,“我”的心也随之恍惚起来,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记忆中最美丽的部分。 “我”怀念的是一个树林。这个树林,必定发生过刻骨铭心的事情。 那是在春天,栗树开花的时节,微风轻拂,艳阳高照,一切是那么地醉人。而逝去的终归逝去了,对于往事,“我”只能无言:——“每次我回转身都看到了那片树林/我总是看着它,我总是喊不出声,仿佛我的爱情”。 “仿佛我的爱情”看似随意的“累赘”,实际上是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不经意间为诗歌定了调,并告知人们“我”的忧伤的原因——既是为爱情,也是为时光的流逝。 最后一节是最令人伤感的,一个失去爱情(或者美好时光)的人,追赶着象征青春的菊花,却无能为力,“看着爱情走远”。 写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那位朋友的泪水。这无疑是一首优异的诗篇,无论语言、意象还是情境以及内涵,都十分到位。 《秋天》也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结果等因素样样不缺,在阅读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幅幅图画,它们串连起来,像优美的MTV。时常听到褒古诗而贬新诗的声音,理由是新诗语言粗糙,不讲意境等等,我很想请持这些观念的人读读杜涯、蓝蓝等人的作品,我坚信像《秋天》这样的新诗无论如何也不比人们所喜欢的很多古诗逊色,它们是新诗的光荣。 从诗歌的叙述方式,可以揣测诗人的性情,言辞新鲜花哨的诗人,性格往往比较张扬,注重作品整体性的诗人,性情则比较低调、隐忍,对诗歌极其认真。杜涯无疑属于后一种。 在青春诗会的作品讨论会上,我对杜涯的诗歌和为人给予了一个初识者所能给予的尽可能高的评价:杜涯是一个优秀的女低音,她的诗歌朴素、干净,有一种宁静的美,这与她的性情是相吻合的,最优秀的诗篇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来。我们已经读到从杜涯心底流淌出来的众多佳作,它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我们无时不感受到自然景物背后的命运之手。 霍金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但你永远不知道究竟注定了什么。杜涯的诗歌试图探寻那只手指向何处,这一切注定没有结局。 因此,尽管杜涯的诗里出现过一种又一种怀抱生命的事物,却没有什么不会消逝—— 在后山,在倾斜的坡上 槐花已经落了三天 当我在暮春那温和的风中 跑到槐树下,并抬头仰望 槐花,它们已在我到来之前 悄无声息地落尽了 ——《我记得那槐花飘落》 这种怅惘和挽歌式的低吟因为内心的爱和悲悯而显现光芒,它赋予诗歌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从而彰显了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