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也有分派辛疾并属什么

1.在宋词分派问题上有哪些说法

人们习惯上将唐宋词人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

刘福元、杨新我先 生在《古代诗词常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一书中,将婉约词 派和豪放词派不同之处(即划分的原则)归结为:“在题材选择方面不 同。婉约词派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豪放词派则广泛地选择题材; 在表现方法方面不同。

婉约词派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将情思曲折地表 现出来,豪放词派采取得更多的方法,以铺陈、直抒为主;在艺术风格 方面不同。婉约词派多委婉、绮丽,豪放词派则以恢宏、沉郁为主。”

该书及吴丈蜀先生的《词学概说》(中华书局,1983年版)一书, 均认为属婉约词派的词人有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 北宋的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及南宋的姜夔、吴 文英等。属豪放词派的词人有北宋中叶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及辛弃疾 前后的一批爱国词人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

其实,把唐宋词人按以上原则分为两大派是很不科学的,它并不符 合词创作的历史实际。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并不能将唐宋词人分成婉约、豪放两大派。

词产生于民间,从最早的民间词——敦煌曲子词来看,其题材是相 当广泛的。它包括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人民保卫家乡抗击侵略的斗 争、婚姻恋爱的情趣、被凌辱妇女的苦痛、游子的思乡之苦、忠臣义士 的豪言壮语等等。

盛中唐时期,一些文人开始试用词这种形式来创作时, 其题材也很广泛,如李白的《忆秦娥》、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 的《忆江南》等。晚唐的温庭筠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他虽对 词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他的词的题材却局限在一个只供歌女演唱的 闺情相思的狭窄范围内。

于是,当时的文人人为地将词和诗区别开来, 有意将诗词作了分工,把一些议论、说理的题材用诗来表现,把酒边花 下、男女情爱的题材用词来表现。这便形成一种风气,所谓“诗庄词媚” 就是指此而言。

吴丈蜀先生在《词学概说》中说:“是苏轼的词首先冲 破专为抒写爱情或离情别绪乃至个人的失意伤感等等范围,把词的内容 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题材多种多样”了。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 这样的。

晚唐五代及宋初的词题材确实比较狭窄,这与上述文人对词的题材 的认识有关,与词本身的形式(多为小令)短小,不易表达复杂的内容 有关,也与词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狭窄有关。如《花间集》中的词作者 大都生活在比较繁华安定的环境中,总是从皇亲贵族弦歌宴饮中寻找词 的题材。

但是,即使这样,“花间”词人中也有人打破了男女情爱、离 愁别绪的框框,抒写多方面的内容。如李xún@①的《南乡子·乘彩 舫》描写了南国风光和劳动妇女的生活;牛峤的《定西番·紫塞明月千 里》写了边塞风物和边塞战士的思乡之情等。

南唐后主李煜的早期词题 材较狭窄,但被俘之后,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自然就把自己深痛的亡 国之恨融入词中,题材便有所开拓。北宋初的范仲淹、欧阳修也都在词 的题材方面做了有益的开拓,特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上承唐人边塞 诗,为词的题材打开了新的领域。

自柳永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后,更大大 扩充了词的容量,加之他长期未能入仕而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因此他的 词更突破了传统的狭隘题材,抒写了新的社会内容。 这些说明,扩大词的题材并不是从苏轼开始的。

而苏轼之后被视为 婉约词人的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所抒写的题材可以说比苏轼更为广 泛。至于南宋时期,宋金交战频繁,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词这 种文艺形式也必然就成了许多爱国志士手中的武器,用以宣传抗战、反 对投降,因此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大批爱国词人,此时词的题材当然 也就更加地扩大了。

这一切都证明,词的题材是在众多词人的共同努力探索下,随着词 本身形式的扩充,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词人社会生活的扩大、丰富自 然而然地扩大、丰富的,因此,用词的题材不足以把唐宋词分为婉约和 豪放两个派别。 还需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唐宋词人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着词的题材, 但是以词来抒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思仍是唐宋词人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 所谓的婉约派词人还是所谓的豪放派词人,这一题材所占的比例都是相 当大的。如苏轼词中这方面内容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辛弃疾词中也绝 不少于百分之五十。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从词的题材选择上是不能 把唐宋词人截然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的。 其次,在表现方法上,分派者认为婉约派多用含蓄委婉的方法将情 思曲折地表现出来,而豪放派则是以铺陈直抒为主,这也是不符合实际 的。

所谓的婉约派词人并不是只用含蓄委婉的方法将情思曲折地表现出 来。南唐后主李煜词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胆真挚,能把自己的情感 毫不掩饰地吐露出来。

如“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 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 欢》)这些动人的词句,我们能不说都是直抒胸臆吗?同样,李清照《 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多么大胆直率,她将自己 的千种忧愁,。

2.宋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几派

中国宋词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

其代表人物有:秦观、李清照等。 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

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

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作为生活丰富、思想复杂、才华卓越,艺术上成熟并孜孜以求的词人,东坡和稼轩的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

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样轻快明朗;抒发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描绘复醉三更的词,又那样地飘逸。辛弃疾的词,才兼众体,不拘一格,能刚能柔,纵横如意。

他的长调宛转激昂,短调温柔慷慨,或纵横奋厉,或婉丽清畅,他的这种依作品内容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致,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辛的词的风格特征的形成,还表现在对作品题材的开拓扩展方面。

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气机。

辛弃疾进一步地、充分地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形成了苏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辛在驾御语言的能力方面,更见其技艺的高超。

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的吸收,偶然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辛弃疾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体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和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杜甫、李白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往往信手拈来,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