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宋词分派问题上有哪些说法人们习惯上将唐宋词人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派。 刘福元、杨新我先 生在《古代诗词常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一书中,将婉约词 派和豪放词派不同之处(即划分的原则)归结为:“在题材选择方面不 同。婉约词派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豪放词派则广泛地选择题材; 在表现方法方面不同。 婉约词派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将情思曲折地表 现出来,豪放词派采取得更多的方法,以铺陈、直抒为主;在艺术风格 方面不同。婉约词派多委婉、绮丽,豪放词派则以恢宏、沉郁为主。” 该书及吴丈蜀先生的《词学概说》(中华书局,1983年版)一书, 均认为属婉约词派的词人有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 北宋的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及南宋的姜夔、吴 文英等。属豪放词派的词人有北宋中叶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及辛弃疾 前后的一批爱国词人张元干、张孝祥、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人。 其实,把唐宋词人按以上原则分为两大派是很不科学的,它并不符 合词创作的历史实际。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并不能将唐宋词人分成婉约、豪放两大派。 词产生于民间,从最早的民间词——敦煌曲子词来看,其题材是相 当广泛的。它包括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人民保卫家乡抗击侵略的斗 争、婚姻恋爱的情趣、被凌辱妇女的苦痛、游子的思乡之苦、忠臣义士 的豪言壮语等等。 盛中唐时期,一些文人开始试用词这种形式来创作时, 其题材也很广泛,如李白的《忆秦娥》、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 的《忆江南》等。晚唐的温庭筠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写词的文人,他虽对 词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他的词的题材却局限在一个只供歌女演唱的 闺情相思的狭窄范围内。 于是,当时的文人人为地将词和诗区别开来, 有意将诗词作了分工,把一些议论、说理的题材用诗来表现,把酒边花 下、男女情爱的题材用词来表现。这便形成一种风气,所谓“诗庄词媚” 就是指此而言。 吴丈蜀先生在《词学概说》中说:“是苏轼的词首先冲 破专为抒写爱情或离情别绪乃至个人的失意伤感等等范围,把词的内容 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题材多种多样”了。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 这样的。 晚唐五代及宋初的词题材确实比较狭窄,这与上述文人对词的题材 的认识有关,与词本身的形式(多为小令)短小,不易表达复杂的内容 有关,也与词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狭窄有关。如《花间集》中的词作者 大都生活在比较繁华安定的环境中,总是从皇亲贵族弦歌宴饮中寻找词 的题材。 但是,即使这样,“花间”词人中也有人打破了男女情爱、离 愁别绪的框框,抒写多方面的内容。如李xún@①的《南乡子·乘彩 舫》描写了南国风光和劳动妇女的生活;牛峤的《定西番·紫塞明月千 里》写了边塞风物和边塞战士的思乡之情等。 南唐后主李煜的早期词题 材较狭窄,但被俘之后,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自然就把自己深痛的亡 国之恨融入词中,题材便有所开拓。北宋初的范仲淹、欧阳修也都在词 的题材方面做了有益的开拓,特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上承唐人边塞 诗,为词的题材打开了新的领域。 自柳永大量创制慢词长调后,更大大 扩充了词的容量,加之他长期未能入仕而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因此他的 词更突破了传统的狭隘题材,抒写了新的社会内容。 这些说明,扩大词的题材并不是从苏轼开始的。 而苏轼之后被视为 婉约词人的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所抒写的题材可以说比苏轼更为广 泛。至于南宋时期,宋金交战频繁,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词这 种文艺形式也必然就成了许多爱国志士手中的武器,用以宣传抗战、反 对投降,因此出现了辛弃疾、陆游等大批爱国词人,此时词的题材当然 也就更加地扩大了。 这一切都证明,词的题材是在众多词人的共同努力探索下,随着词 本身形式的扩充,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词人社会生活的扩大、丰富自 然而然地扩大、丰富的,因此,用词的题材不足以把唐宋词分为婉约和 豪放两个派别。 还需说明的一点是,虽然唐宋词人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着词的题材, 但是以词来抒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思仍是唐宋词人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 所谓的婉约派词人还是所谓的豪放派词人,这一题材所占的比例都是相 当大的。如苏轼词中这方面内容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辛弃疾词中也绝 不少于百分之五十。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从词的题材选择上是不能 把唐宋词人截然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的。 其次,在表现方法上,分派者认为婉约派多用含蓄委婉的方法将情 思曲折地表现出来,而豪放派则是以铺陈直抒为主,这也是不符合实际 的。 所谓的婉约派词人并不是只用含蓄委婉的方法将情思曲折地表现出 来。南唐后主李煜词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胆真挚,能把自己的情感 毫不掩饰地吐露出来。 如“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 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 欢》)这些动人的词句,我们能不说都是直抒胸臆吗?同样,李清照《 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多么大胆直率,她将自己 的千种忧愁,。 2.宋词的代表人物是谁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 ) 《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 )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这些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词 希望满意 3.宋词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1、婉约派 代表人物:李清照、李之仪、欧阳修、柳永等 李清照的《漱玉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之仪的《姑溪词》, 欧阳修的《六一词》,踏莎行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岳飞等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西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扩展资料: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宋词 4.宋词的三个代表人是宋词-代表人物 1、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姜夔 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代表作: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5.词的各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宋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大派别。 豪放派的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我认为苏轼与辛弃疾可为代表,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还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豪放派的词虽意境宽广,但不免带有政治色彩,而婉约派的词主要写感情,比较符合现代青年男女的心理需要与审美观念,故豪放派的词不如婉约派的流传面广;同时婉约派的词缠绵委婉,况且我也更喜欢婉约派,所以我就重点说一下婉约派风格。 我认为李煜与李清照可为典型代表。李煜同时也是婉约派的开山鼻祖。 他是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因南唐被宋所灭,故史称李煜为"李后主"。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 亡国后被俘到宋,封为"违命侯"。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曲曲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了。李后主的代表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如《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又如《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词婉约派的另一代表李清照的词特别是后期的比李煜更感伤雅致。可能因为她是女人的缘故吧,写情写得十分细腻。 李清照嗜书如命,经常手不释卷,早年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渡过了可以说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年时光。此时她的词还简洁明快,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后金兵南侵,明诚病死,李清照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时她的词多悲叹身世、情调忧伤,如她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临江仙·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醉花阴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与李清照类似的女词人还有朱淑真,但她的《断肠词》写的太过悲凉,况且文采也不及李清照,故知道她的人并不是太多。 北宋的柳永也应算是婉约派,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著有《乐章集》。 北宋时柳词不但四处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代表作如《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我始终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词是最美的。 唐诗因受律所限,往往无法将意境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元曲不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明清小说则充斥着封建社会后期腐朽堕落的颓废景象,典型如《金瓶梅》,而宋词特别是婉约派的宋词,则纯正幽雅,很让人爱怜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