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汪静之的诗歌

1.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否

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否? ——《蕙的风》的出版运作与各家序言之校读 郭怀玉内容提要 当下许多文学史论著在评论湖畔诗人汪静之诗作风格时,往往引述不同的权威观点,特别是朱自清在《蕙的风》序言中认为汪静之书写的是“非缠绵”的恋爱,但又在《读〈湖畔〉诗集》的评论中说汪静之等四诗人的诗歌大体上具有“缠绵”的风格。

由于援引者各取所需,于是就众说纷纭了。本文通过对《蕙的风》出版运作过程的分析和作者诗风演变的辨析,揭示了造成朱自清两种相互矛盾的判断的原因。

关键词 汪静之 《蕙的风》 序言 缠绵 引述 出版运作 一 长期以来,一些现代文学史论著在评价湖畔诗人尤其是汪静之的诗歌时,它们引述的权威观点往往有别,甚至截然相反。例如,贺圣谟在《论湖畔诗社》一书中写道:“对《蕙的风》,周作人认为:‘在他那缠绵(本文中所有字体下的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宛转的情诗里,却是有许多佳句。

’周作人当年的剀切议论可谓高屋建瓴,而对文学新人的扶植提携,又令人感动。”[1] 论者认为《蕙的风》是“缠绵的”。

但马良春和张大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却是另外一种引述:“朱自清在《湖畔》诗集问世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著文‘就艺术而论’,将四人加以区别。……汪静之‘也还平正’……在为《蕙的风》写的序言中,朱自清对汪诗的艺术倾向有进一步的说明。

……其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4,委曲的恋爱’。”[2] 这里,著者认为《蕙的风》是“非缠绵”的。

同样的,钱理群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谈到湖畔诗人的创作时,没有引述朱自清在《读〈湖畔〉诗集》一文中评价湖畔诗人时所说的“缠绵”,却以偏概全地引述了朱自清在《蕙的风》序言中评价汪静之诗歌的话: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3]朱寿桐《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4]、陆耀东的《中国新诗史》(第一卷)[5]、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6]的引述基本上也是如出一辙。

可是,邱文治在《现代文学流派研究鸟瞰》引述的却又是朱自清在《读〈湖畔〉诗集》所讲的《湖畔》是“缠绵”的说法:“最早提出湖畔诗派风格特征的是朱自清的《读〈湖畔〉诗集》。文中说:‘大体说来,《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的风格……’这里,……朱自清……对他们的生活和性格十分了解,因而能准确地抓住他们的艺术特征,作出亲切而中肯的评价。”

[7]召林在《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8]也持同样的观点。 二 那么,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还是非缠绵?为什么朱自清认为《蕙的风》非缠绵而《湖畔》缠绵?这里不妨把他1922年2月1日为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所作序言的原话照录如下:“他的诗多是赞颂自然,咏歌恋爱,所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

[9] 1922年5月18日朱自清又为包括汪静之在内的湖畔四诗人出版的诗合集《湖畔》写的评论《读〈湖畔〉诗集》,又这样写道:“大体说来,《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底风格,少年的气分充满在这些作品里……就诗而论,便只见委婉缠绵的叹息而无激昂慷慨的歌声了。”[10] 从上面的两段引文可以看出:朱自清认为汪静之《蕙的风》咏歌恋爱是“非缠绵、委曲”的,而认为以汪静之为主的包括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四人合著的《湖畔》大体上是“清新缠绵”、“委婉缠绵”的。

实际上,《湖畔》诗集中本身就收集有汪静之《蕙的风》中的部分诗,那怎么会在《蕙的风》中非缠绵而到了《湖畔》中就缠绵起来了呢? 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还有周作人和胡适的意见。周作人在1922年10月12日《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专门评价《蕙的风》的文章《情诗》,这样写道:“静之的情诗即使艺术的价值不一样,(如胡序里所详说,)但是可以相信没有‘不道德的嫌疑’……读汪静之君的诗集《蕙的风》,便想到了‘情诗’这一个题目。

……静之因为年岁与境遇的关系,还未有热烈之作,但在他那缠绵宛转的情诗里,却尽有许多佳句。”[11] 按理看,周作人认为《蕙的风》是“缠绵宛转”的,而在他之前,胡适在序言中也称《蕙的风》是“呻吟宛转的情诗”,可以说他俩对《蕙的风》的评价是一致的;周作人在文中也提及了胡适的序言,却没有提到朱自清的序,这至少证明周作人是认可胡适所作的《蕙的风》序言的。

作为当时著名的教授周作人和新文化领袖的胡适都认为《蕙的风》缠绵呻吟且宛转,而作为一名刚刚从北大毕业两年的朱自清为什么居然会认为《蕙的风》“非缠绵委曲”呢? 按,《蕙的风》总共有四篇序言,但许多人忽视了其中有两篇就都写在汪静之的部分诗歌创作之前。这两篇是朱序和胡序,序末分别标明的是“朱自清。

扬州,南门,禾稼巷。二二,二,一(即1922年2月1日,笔者注)”;“十一,六,六。

胡适(即1922年6月6日,笔者注)。”但《蕙的风》。

2.汪静之的什么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爱情诗

“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

——汪静之《蕙的风》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1922年,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由鲁迅修改审定后,正式出版,短期内加印四次,销量两万余(仅次于《尝试集》、《女神》),风靡“五四”文坛。诗集所收大都是情诗,放情赞美不受外力强迫的纯洁的爱情,谴责阻碍破坏爱情的黑暗势力。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爱情诗集。一石激起千层浪,恰好“碰上了中国**禁区的千年冻土遭到‘五四’春水冲击的‘这一刻’”。由于歌颂爱情,引起争议,鲁迅曾作《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为之辩护。

请采纳,谢谢

3.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否

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否? ——《蕙的风》的出版运作与各家序言之校读 郭怀玉内容提要 当下许多文学史论著在评论湖畔诗人汪静之诗作风格时,往往引述不同的权威观点,特别是朱自清在《蕙的风》序言中认为汪静之书写的是“非缠绵”的恋爱,但又在《读〈湖畔〉诗集》的评论中说汪静之等四诗人的诗歌大体上具有“缠绵”的风格。

由于援引者各取所需,于是就众说纷纭了。本文通过对《蕙的风》出版运作过程的分析和作者诗风演变的辨析,揭示了造成朱自清两种相互矛盾的判断的原因。

关键词 汪静之 《蕙的风》 序言 缠绵 引述 出版运作 一 长期以来,一些现代文学史论著在评价湖畔诗人尤其是汪静之的诗歌时,它们引述的权威观点往往有别,甚至截然相反。例如,贺圣谟在《论湖畔诗社》一书中写道:“对《蕙的风》,周作人认为:‘在他那缠绵(本文中所有字体下的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宛转的情诗里,却是有许多佳句。

’周作人当年的剀切议论可谓高屋建瓴,而对文学新人的扶植提携,又令人感动。”[1] 论者认为《蕙的风》是“缠绵的”。

但马良春和张大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却是另外一种引述:“朱自清在《湖畔》诗集问世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就著文‘就艺术而论’,将四人加以区别。……汪静之‘也还平正’……在为《蕙的风》写的序言中,朱自清对汪诗的艺术倾向有进一步的说明。

……其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4,委曲的恋爱’。”[2] 这里,著者认为《蕙的风》是“非缠绵”的。

同样的,钱理群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谈到湖畔诗人的创作时,没有引述朱自清在《读〈湖畔〉诗集》一文中评价湖畔诗人时所说的“缠绵”,却以偏概全地引述了朱自清在《蕙的风》序言中评价汪静之诗歌的话: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3]朱寿桐《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4]、陆耀东的《中国新诗史》(第一卷)[5]、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6]的引述基本上也是如出一辙。

可是,邱文治在《现代文学流派研究鸟瞰》引述的却又是朱自清在《读〈湖畔〉诗集》所讲的《湖畔》是“缠绵”的说法:“最早提出湖畔诗派风格特征的是朱自清的《读〈湖畔〉诗集》。文中说:‘大体说来,《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的风格……’这里,……朱自清……对他们的生活和性格十分了解,因而能准确地抓住他们的艺术特征,作出亲切而中肯的评价。”

[7]召林在《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8]也持同样的观点。 二 那么,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还是非缠绵?为什么朱自清认为《蕙的风》非缠绵而《湖畔》缠绵?这里不妨把他1922年2月1日为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所作序言的原话照录如下:“他的诗多是赞颂自然,咏歌恋爱,所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

[9] 1922年5月18日朱自清又为包括汪静之在内的湖畔四诗人出版的诗合集《湖畔》写的评论《读〈湖畔〉诗集》,又这样写道:“大体说来,《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底风格,少年的气分充满在这些作品里……就诗而论,便只见委婉缠绵的叹息而无激昂慷慨的歌声了。”[10] 从上面的两段引文可以看出:朱自清认为汪静之《蕙的风》咏歌恋爱是“非缠绵、委曲”的,而认为以汪静之为主的包括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四人合著的《湖畔》大体上是“清新缠绵”、“委婉缠绵”的。

实际上,《湖畔》诗集中本身就收集有汪静之《蕙的风》中的部分诗,那怎么会在《蕙的风》中非缠绵而到了《湖畔》中就缠绵起来了呢? 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还有周作人和胡适的意见。周作人在1922年10月12日《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专门评价《蕙的风》的文章《情诗》,这样写道:“静之的情诗即使艺术的价值不一样,(如胡序里所详说,)但是可以相信没有‘不道德的嫌疑’……读汪静之君的诗集《蕙的风》,便想到了‘情诗’这一个题目。

……静之因为年岁与境遇的关系,还未有热烈之作,但在他那缠绵宛转的情诗里,却尽有许多佳句。”[11] 按理看,周作人认为《蕙的风》是“缠绵宛转”的,而在他之前,胡适在序言中也称《蕙的风》是“呻吟宛转的情诗”,可以说他俩对《蕙的风》的评价是一致的;周作人在文中也提及了胡适的序言,却没有提到朱自清的序,这至少证明周作人是认可胡适所作的《蕙的风》序言的。

作为当时著名的教授周作人和新文化领袖的胡适都认为《蕙的风》缠绵呻吟且宛转,而作为一名刚刚从北大毕业两年的朱自清为什么居然会认为《蕙的风》“非缠绵委曲”呢? 按,《蕙的风》总共有四篇序言,但许多人忽视了其中有两篇就都写在汪静之的部分诗歌创作之前。这两篇是朱序和胡序,序末分别标明的是“朱自清。

扬州,南门,禾稼巷。二二,二,一(即1922年2月1日,笔者注)”;“十一,六,六。

胡适(即1922年6月6日,笔者。

4.汪静之〈蕙的风〉原诗集全词

〈蕙的风〉——汪静之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汪静之,男,生于1902年,安徽绩溪上庄余村人。汪静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是“五四”时期全国著名作家之一。

5.汪静之的什么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爱情诗

“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汪静之《蕙的风》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底风里,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1922年,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由鲁迅修改审定后,正式出版,短期内加印四次,销量两万余(仅次于《尝试集》、《女神》),风靡“五四”文坛。

诗集所收大都是情诗,放情赞美不受外力强迫的纯洁的爱情,谴责阻碍破坏爱情的黑暗势力。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爱情诗集。

一石激起千层浪,恰好“碰上了中国**禁区的千年冻土遭到‘五四’春水冲击的‘这一刻’”。由于歌颂爱情,引起争议,鲁迅曾作《反对“含泪”的批评家》为之辩护。

请采纳,谢谢。

6.试分析汪静之惠的风 伊的眼情感意想的内涵

汪静之《伊底眼》赏析- - - - 伤语轩 简谈 一、汪静之(1902.7.20——1996.10.10),原籍绩溪县上庄乡余村。

他是“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雪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

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国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

汪静之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

鲁迅很赏识他的诗作,并对其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曾亲自为他修改作品,多次给他教诲和鼓励。“《蕙的风》的内容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它的出版,无疑是向旧社会道德投下了一颗猛烈无比的炸弹,在我国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文艺与道德’的论战”。

二、《伊低眼》赏析: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我就住在乐园了呢?伊底眼变成了忧愁的引火线;/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我沉溺在愁海了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正,则眸子瞭焉;心不正,则眸子眊焉。”

(《孟子·离娄上》) 人们常常不用语言而采用“递眼神”、“送秋波”、“眉来眼去”表示自己内心活动和交流思想感情。就在眼睛一睁一眨之间,一愣一转之际,时而含情脉脉,柔情似水;时而炯炯有神,锋利如剑;时而黯然失色,疑虑呆滞。

那么恋人的眼睛呢?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富有表情的眼睛是美的”。人们称赞那善于传情的眼睛是“会说话的眼睛”。

两个人之间目光的交流,眼色的示意,眸子的顾盼,眼角的传情,也就是双方心灵的感应,感情的交流,内心的刻剖白,无声的对话。从这里,彼此许多感情就能够心领神会。

那深情的一瞥多美!那嫣然一笑多柔!美就美在那表情上,富有表情的眼睛是美的。我们看中外文学是怎样描写眼睛的美吧。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渥伦斯奇在和安娜交臂邂逅的刹那间,就被她“亮晶晶的眼睛”吸引住了,透过“她那双在浓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的眼睛”,就可以洞察这位少妇“被压抑”的奥秘;泰戈尔的《素苞》描写了一个美丽而善良的哑女素苞,她的眼睛便是无声的语言,传递一颗纯真心灵的讯息。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叙写葛里高尔相亲,沿人物的视线、观感,先眼睛,后脸蛋,手、身躯……,将人物肖像整个描写出来,画出了一位妙龄农村少女的天真、淳朴和健康的美。

“她那天真的、略带有些激动的诚实目光似乎是表示:‘我的一切都在这儿那。你想怎样来判断吧。

’——‘是个漂亮的姑娘’,——葛利高尔笑着用眼睛回答。”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说:“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但却是真是的解释者。”

正因为眼睛有如此神奇的功能,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都很注意对人物眼睛的描写。王熙凤的丹凤三角眼,林黛玉的似喜非喜含情目,项羽的双目重瞳,张飞的豹头环眼,孙悟空的金睛火眼,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中国诗歌中,对美人之目的描写,最早的是《诗经》中《秦风。硕人》篇里赞美 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微笑在她的嘴角轻轻流动,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神采飞扬。

顾盼之间,那位古代美人的万种风情就跃然纸上。即使是忧国忧民的屈原,在他的《九歌。

少司命》中,也有“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之句,两心相悦,用目光来传达情意。

后世遂有“目成”,是恋爱成功的象征。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里写到:“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含喜微笑,窃视流转。”

意思是姑娘恍惚在相望而未曾前来,似乎想前来而又不敢接近……微微一笑,透出心中喜欢,偷眼暗视,眼波流转。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张生与莺莺普救寺邂逅相遇,两人一见倾心,不禁眉来眼去,莺莺在离别时,留下了“临去秋波那一转”,她的希望、羞怯、纯真、追求都表现在那一转的“秋波”之中,真是出神入化,勾人魂魄。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杨贵妃眼睛的传神:“回眸一笑。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