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作品中‘雅’与‘俗’如何区分中国历来对文学作品有“雅”“俗”的界定。但对于为什么称为“雅文学”和“俗文学”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在这里,所谓“雅”,是指正规的、标准的、规范的,由此还可以引申出高尚的、不庸俗的意思;所谓“俗”,则是指大众的、通行习见的,可引申出庸常、平俗的的意味。懂得“雅”“俗”的定义,大致就可以明白“雅文学”和“俗文学”的意思。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将“俗文学”定义为通俗的文学,民间的文学,大众的文学。他认为“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者、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综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种文学样式在最早出现时都是属于“俗文学”的。人们习惯的称谓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一种文学样式在当初不是“俗文学”呢? 人们关于雅俗文学的划分标准大致有两个,一个是从文学的样式看,在先秦时代,《诗经》中的民歌属于俗文学,而到了汉代,这些民歌在形式上就已经属于雅文学了。从曹操的一些四言诗,就可看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唐宋时代出现的平话作品无疑是俗文学,其后来衍生出的小说作品在当时是受到歧视的“旁门左道”。所谓古典“四大名著”在当时也是以俗文学的方式出现的,但我们今天阅读这些作品,应当说是相当“雅”的文学作品了。许多种文学样式在当初出现时是俗文学,到了后代则成为了雅文学。划分雅俗文学的另一个标准是从语言形式来看的。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凡是正式的官方文学,凡在当时被认为是雅文学的,都是用以先秦两汉典范的文言文为语言表达的工具,而一些被认为是俗文学的作品则是用当时的古代白话文为语言表达工具,所以在研究汉语史时,才可能在唐诗、宋词、元曲、古代白话小说中寻取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分辨、论定并设立文学的雅、俗标准在当代文学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谁能说写小说就是俗文学,写戏剧也是俗文学,而写诗歌就是雅文学呢?就语言本身来说,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使用的都是现代汉语,不同作品中语言差异有普通话和方言的细微区别,这些差别相当小,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在现当代文学中,人们评判文学的“雅”与“俗”的深层次原因,是源自我国古代的阐释学传统。中国古代对于典籍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经学的阐释、史学的阐释、文学的阐释。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中,经学阐释势力最大,是具有浓厚意识形态性质的阐释方法。这一种阐释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一切古代典籍道德化、神圣化、伦理化。史学阐释学主要是“秉笔直书”、“不隐善恶”,发展到极致,则为“不为尊者讳”的客观主义精神。文学阐释学则反对“文以载道”、主张“吟咏性情”的俗文学,即在诗话词话曲话和小说评点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理论。经学的阐释方法占有相当统治的地位,而史学与文学的阐释方法只能作为经学的异己力量而存在,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一个支流而存在的。《诗经》属于文学,《尚书》属于史学,《周礼》等属于政治学,《易经》属于哲学,《春秋》属于史学。这样看来,经学无所不包。历代学者对于《诗经》的解释是一种道德的,伦理的解释,许多当时人们非常质朴的爱情歌谣,被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德的说教,《春秋》对许多历史事实的记载也被后代经生们按照经学的解释寻找微言大义,被罩上了神圣的光环。因此,从中国传统的对文本的阅读和解释来看,经学阐释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以至于今天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常常以雅俗的区别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人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凡是“雅文学”的就是好的,凡是“俗文学”的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这是中国传统阐释学从内容的角度来分辨雅俗文学的标准。这种想法妨碍了我们对于文学作品评价的尺度。 中国古代的经学阐释系统主要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化、道德化的说教,一切对于天文、物理、历史、文学、文献的解释,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这种阐释方法对文学作品也同样适用。实际上,我们今天评价文学作品时就有意无意地沿用了这种经学的阐释方法。 雅俗文学的划分、判别具有历史性,而经学的阐释系统对文学的阐释是道德的、伦理的,如果我们今天还仍然沿用这种文学评价标准,就会妨碍我们对于当代文学作品多层次的阅读和阐释。因此,我们应当正视这种评价文学作品的分类,不能把它作为评价文学作品优劣高低的标准。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本价值,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高低优劣标准,不该仅以“雅”“俗”来论定。 2.以雅与俗为话题的作文雅与俗 雅,在于姿态;俗,在于生活。 柴米油盐酱醋茶,吃穿住行用,这本就是生而为人便不可或缺之物。可若是有人整日挂心这些,只怕文人墨客们便会一挑眉,转过目光,轻唾一声“俗人”了。 雅与俗,本来便是人生的两种状态,密不可分。不妨先从时间上看,初而为人,赤条条一副躯壳,坦荡荡一颗红心。对此时的人来说,生存无疑就是一切,物欲尚未萌芽,更遑论精神追求?按之前的看法,此可谓大俗。然则,现今的人们又开始渴求这种状态了,“心如赤子”成了最高的雅赞——可见,俗至极处,竟至于雅。所谓大俗大雅者,此即其一。 说到这儿,问题就出现了:人们对雅的普遍渴求源于何处?如果说生活、生存之俗出于人的本质的动物性的话,那雅,正是人对人性的求索。雅是必须建立在俗之上的。纵是陶渊明般大雅,也免不了“种豆南山下”。然而雅之可贵在于:无论生活如何,都尽可以藉此求得超脱,凌驾于生活之上,俯视“俗世”。而这种需求,今日尤为重要。 何以观之?而今,60后、70后仍是社会的主流,而80后的年轻一代也已走进社会多年,就连90后也一溜小跑,正跨入社会的门槛。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受过一定教育的。求学时的理想、构想乃至空想,与现实中的种种无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可他们的头脑,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已不再如父辈一般混沌。于是,俗的压力下,苦求无果,便转向对雅的追求,试图在一个私人的精神空间里求得价值感、认同感和成就感。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是这一过程的外现。这是社会转型、人性启蒙的关键时期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这对人性的成长、成熟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诚然,随之而来的,总是少不了种种负面影响:或有求索未成者,或有误入歧途者,不一而足。但至少,这一过程是积极的;至少,社会在进步;至少,中国人,终于作为“人”而觉醒了。鲁迅先生也可释怀于九泉之下了。 时钟不止步地滴答着,当年的赤子,也慢慢长大。其实,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成长过程——先是“俗”的成长,而“雅”则默默地为某个瞬间的质变做着准备;而后,若是一切安好,雅终有一天产生了质的飞跃,而人,才真正成长为“人”。作为个体生命,生理上的成长不过短短几十载就会走向衰老,心理上的成长却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岁月赐予人们的大雅,以补偿带走的光阴。因而,雅,是一辈子的事,而俗的壮大,到了某个阶段后,就趋于停止了。 前文说过,雅是一种姿态,是对生活的俯视和超脱。就好比手再用力也推不动自身,凡流俗者,必为生活所羁,而改变生活的力量,蕴于超脱的雅境。社会也是如此,改变社会的人,绝不会是挣扎求生的俗人,而必定是能从高处看社会的雅者。 联想到社会本身,不也是如此吗?每一种社会形态的蜕变,都是经历了漫长的量变,才有了飞跃。早期,或许在于“俗”的积累,日渐成熟后,这种“俗”,便成了“雅”的附庸了。 最后,不得不强调的是,雅是一种心态,一种哲学。它本就无对错之分,但历史的车辙不容歪曲,也不会歪曲,如同生物进化一般,社会成长也有自己的规律,而时间,最终会给一切雅与俗最恰当的评价。 3.求一篇关于流行歌曲的雅与俗的文章中国的流行歌曲,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新中国成立后“迁移”港台,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北上,回归到大陆,并从当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到如今的“风风火火闯九州”。可以这样说,作为一种词曲交辉、诗乐合壁的音乐体裁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流行歌曲已经不仅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且成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先进的文化手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为商品交换原则在文化领域的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文化艺术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 [1]流行歌曲得以流行就是市场的产物。可是,“老百姓并不是把流行歌曲作为一门什么艺术来接受的,而是作为生活来接受的,把它看作属于自己的一种文化。 举止行停,起居之中,有形无形俱在。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取决于他们内心的自然,人为制选的引导或有强烈的终止都不易改变他们的选择。 于是,不甚承认权威,也没有考虑那么多,直截了当的承认自己的感受。”[2]因此,这种大众化市场化的精神快餐,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它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一个是高峰上的千年积雪,相距太遥远。 但是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本文拟探讨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 一、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关系示例流行歌曲作为现今社会的一套大众快餐,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喜好,所接受。捷克作家米兰。 4.谁帮我写一篇以“雅与俗”为题的作文啊艺有雅俗之分,人有雅俗之别。 勿执于雅,莫甘于俗,两相忘却,是真境界。 雅,人人想有,个个求之,但想者、求者却每每雅不起来,反而,越想越求 越俗不可耐。 即使打肿脸充胖子,王八披绫罗,乌鸦学喜鹊,但骨子里的那份俗气,在厅前堂里照样会流淌出来。装出来的雅,就像外着名贵西装,里穿“梆梆”棉袄,打一条大红或大绿领带,脚蹬名牌皮鞋,裤腿挽在膝盖的暴发户一样,严肃的滑稽,正经的荒诞。 任你笑痛腹背,我自故作深沉。如此之雅还不如顺其本性的俗。 俗,人人远之,个个避之。真俗者,无论怎样远之、避之都无法一时之间超凡脱俗,脱胎换骨。 就是涂脂抹粉,割眼袋,拉双眼皮,费尽心机装嫩、扮酷,也无法掩盖皮糙肉粗、瘦骨嶙峋的俗态。今天,自认其俗者少,但假道学、伪君子,真俗人却很多。 我辈皆凡夫俗子,睡,一张床,食,一碗粥,不求圣不求贤,只为活得舒心惬意,自然洒脱。所以,该雅就雅,该俗就俗。 总之,是泥坯子不会变成“洋瓷”,是狗尾巴草也不会变成苍松翠柏,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当然,凡夫俗子也并非全是下九流,即为下九流,率真的本性偶尔也会透出些“雅气”,这股本性自然表现出来的“雅气”,着实会使自认为雅士者大吃一惊,百思不得其解,尔后又不屑一顾,一如既往地从门缝和锁眼中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古代的列子说:高雅的音乐俗世小人不能够欣赏,对于“折杨皇夸”这类的庸俗乐曲,一听就会哈哈大笑。这就是说高明言论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至道之言,隐晦而不明显,流言俗语却通行于世。 有两人受迷惑就会停滞不前,则无法达到目的。当今天下人都受迷惑,我虽有向往,怎么可以达到呢!明知不能达到目的还要这样去实行,这也是迷惑,所以还不如赶快放弃,不再打它的主意。 不再打它的主意,还跟谁一起去忧愁呢?丑陋之人在半夜生了孩子,连忙要点灯照看一番,唯恐孩子像自己。 这里介绍了小人听到雅乐与俗乐的不同的表现。 孟子对乐正子说:“你随从子敖来到齐国,专门是为了吃喝吧。我意想不到你研习古代圣人的学说竟是为了吃喝。” 由此可见,乐正子太庸俗了。这里说了乐正子庸俗的原因。 一个人立身于世,难以免除世俗的污染。怎么办?爱好高雅,其实就是一种修炼。 比如琴棋书画,皆可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作装潢。”他还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知识使人高雅”呢? 一个人是否“雅”,往往体现在举止言谈当中。 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交往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雅与俗是一对矛盾。 在很多时候雅士瞧不起俗子,而有些俗子却力图向雅士靠过去,以求沾得一份雅气,成仙成佛。这也算是善于划分人类等级层次,擅长争短论长,喜欢装潢做秀的雅士和俗子的一大特色,也是独一份的。 雅士自认为是上九流,读圣贤书,书锦绣文,文能载道,道可指点江山。 因此,雅士在那些想靠过去的俗子眼中,非圣即贤。 雅士的一个眼神,在某些俗子看来就是霞光万道,一口气就是大江长河,真是将雅士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岂知他们在那些雅士们的眼里,均是胸无点墨,整日瞎奔波,不可和其谈经论道,是上不了席桌的土豆黄花菜。 但是,雅者有时离不开俗者,某些俗者却以雅者为人生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雅者需要俗者的恭维和抬举,以此满足自己那俗气十足的虚荣心。 雅者讨厌俗者,所以雅者总是和他的同行愿意挤在一起。 不幸的是雅行之中有真雅也有假雅,更有小雅和大雅。 所有雅者同聚一堂之时,也是我们这些俗子静坐壁上观,看热闹之时。聪明点的假雅见到真雅后,装傻充聋,一语不发,便可在雅堂占得一个座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假雅,硬要在雅堂耍猴戏,卖鼠药,便会惹得真雅,大、小雅鼓声同鸣,万箭齐发,将他扫地出门,还要吐上几口浓痰,以表雅之高者,是尔等混迹之所的恨意。 假雅被扫出门后,大小雅便开始大斗其法。谁都想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一会便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可惜的是他们总是非学术的争论、学问的探讨,而是你能彩练舞九天,我就能下海缚苍龙,人人是楚霸王,个个是汉刘邦,都只为那丁点儿虚荣心,搞得狗咬狗两嘴毛,既热闹又可笑。这也是雅者的通病,也是雅行的毛病,古有之,只不过今天则更甚。 受了委屈的雅士,在郁郁寡欢之时,就会想起平日里一心想靠过来的俗子,甚至刚出雅堂,便折入俗室,以求得到一些慰藉,达到一点平衡。来到俗室操一口京片儿,说一嘴孔孟之道,着实让一某些俗子的俗室蓬荜生辉,让他深感佛光普照。 于是,如此俗子听着、捧着、学着,唯恐学之不像。看着昔日里一心想靠过去、今日受伤雅士的举手投足之雅气,听着其非凡之谈吐,似乎看到了嫦娥妹妹、宋玉哥哥,喜在脸上,乐在心里,便努力仿效,哪怕是东施效颦,也要捶胸蹙眉做。 5.有没有人知道雅与俗的作文素材雅与俗 我是个俗人,不懂雅。 前世的我一定是白居易身边的老太太,嘬着没牙的嘴乐呵呵地听小白给我读他写的诗歌;也可以是苏东坡的那根破竹杖,下端都磨烂了,也不妨害小苏没事的时候颤颤悠悠倚着我去听江声。没办法,谁让咱俗呢! 我看《西游记》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我只会记得一个那么精瘦精瘦的小毛猴跳将出来一声大呵:“呔!先把那崩拐伸过来,于你孙爷爷打二十棍不规则说!”我看《红楼梦》的时候,也不会光想着什么木石前盟三生石畔或是封建阶级的没落,我只知道那个林妹妹,好像是把太平洋喝到肚子里,到死泪也没流完。没办法,谁让咱俗呢! 我不懂《高山流水》的意韵,不懂《子虚赋》的磅礴,不懂《广陵散》的悲壮,不懂《归去来兮辞》的安然。我排斥富丽堂皇的交响乐,我排斥雍容华美的歌剧,我排斥轻盈优美的芭蕾……可就算排斥,就算不懂,那又有什么关系? 多少年来,雅一直被人们所追奉,它就是品位、涵养与地位的象征,可是真正的雅士太少了,它就像一团迷雾,像披着面纱的女神,多少人想看一看它的真身都没办法。高雅文化固然迷人,可它只存在于少数人心中,无法被大众接受。而俗却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大众的兴致和意愿。 我喜欢俗,相比于帕瓦罗蒂觉悟的〈〈我的太阳〉〉,我更宁愿听常香玉抑扬地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更喜欢听刘兰芳的一段《岳飞传》…… 所以如果有人到街市上去唱《下里巴人》,您去看看吧,跟唱的人中唱得最响一定会是我。 6.柳永词的语言的俗与雅体现再哪些方面柳永是两宋词坛最为瞩目的大词人之1,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词人,他的词曾造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然而他也是两宋词坛最受争议的词人之1。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柳词的雅俗问题之上。本文认为柳永词既有俗的1面又有雅的1面。 柳词的俗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上多写妓女生活,歌唱世俗女子的心声,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在表现手法上力求直观浅露,不求含蓄,不设比兴寄托,善用铺叙;在语言上多使用市井俗词俚语,受到大众市民的欢迎。柳永的雅词创作主要集中在他入仕之后,他的雅词由俗返雅,雅风发微,其大量杰出的羁旅词和都市生活词就是最好的证明。 7.雅文化与俗文化详细解读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 我以为在这种观念中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自己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做了惟一的标准,它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在我看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对于雅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我以为要有具体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为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越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不论大众的还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雅”或“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精英或大众)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