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训诂诗经

1.如何学诗经

学习《诗经》,要一步一步来。诗三百,虽说字义易懂,但是真正吃透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读诗最大之弊端,我认为在于以今论古,不能够还原诗经本色。还原本色,源于训诂,此处清人用力最勤。可参看清诗经训诂学三大家之著作,若胡成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书尚无点校本,三种之中,我倾向于马瑞辰之书。成书在后,采两家之长。

明训诂,接下来当明诗意。我建议参考闻一多《诗经通义》甲乙和《诗经新义》,以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阐述、解读《诗经》,我认为最得《诗经》之本义。

不过上述之书,皆不太好读,涉及训诂者,枯燥、乏味。可以以蒋见元、陈俊英《诗经注析》作为入门读物,有分析、有解读,而且采众家之长,很有学术价值,又方便易读。中华书局有繁体竖排版。

总之,读诗最紧要之处,在于回归诗经时代,以当时的眼光来观照诗经,所以必须熟悉当时的历史,这样,不能不读《左传》《国语》,以了解当时历史;不能不读《仪礼》《礼记》,以了解当时礼仪制度。一部《诗经》,文辞简单,但读来是在不易。

2.何谓训诂《训诂总成》又是关于什么的书

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如不聿为笔.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总成》就是关于训诂的集子,不过目前这书比较难找到.。

3.“训诂”是指什么

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叫训诂学,很烦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4.谁能告诉我《诗经七月》中,田畯至喜,的训诂意义啊,喜到底是什么

田畯至喜:田官赶来吃酒食。

田畯(jùn):农官。 喜:请吃酒菜。

其实这个字是通假字,通“饎”(左右结构字,左边是“食”(不简化)旁,右边是“喜”),读音:chì。郑玄对这句注释为:“喜,读为饎。

饎,酒食也。” 这首诗理解可参考以下: 【原文】 七月 七月流火(1), 九月授衣(2)。

一之日觱发(3), 二之日栗烈(4)。 无衣无褐(5), 何以卒岁(6)? 三之日于耜(7), 四之日举趾(8)。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9), 田畯至喜(10)。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11), 有鸣仓庚(12)。 女执懿筐(13), 遵彼微行(14)。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15),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16)。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17)。 蚕月条桑(18), 取彼斧斨(19). 以伐远扬(20), 猗彼女桑(21)。

七月鸣鵙(22), 八月载绩(23).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24),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25), 五月鸣蜩(26)。

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27)。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28), 载缵武功(29)。 言私其豵(30), 献豣于公(31). 五月斯螽动股(32), 六月莎鸡振羽(33)。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34), 塞向墐户(35).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36), 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37), 七月亨葵及菽(38)。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39).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40)。

九月叔苴(41), 采茶薪樗(42),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围,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43),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44)。

昼尔于茅(45), 宵尔索綯(46)。 亟其乘屋(47), 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48), 三之日纳于凌阴(49)。 四之日其蚤(50),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51), 十月涤场(52)。 朋酒斯飨(53),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54), 称彼兕觥(55), 万寿无疆。[1] 【注释】 (1)流:落下。

火:星名,又称大火。 (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

觱(bì)发:寒风吹起。 (4)栗烈:寒气袭人。

(5)褐(hè):粗布衣服。 (6)卒岁:终岁,年底. (7)于:为,修理。

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 (8)举趾:抬足,这里指 下地种田。

(9)馌(yè):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0)田畯(jùn):农官。喜:请吃酒菜。

(11)载阳;天气开始暖和。 (12)仓庚:黄鹂。

(13)懿筐:深筐。 (14)遵:沿着。

微行:小路。 (15)蘩:白蒿。

祁 祁:人多的样子。 (16)公子:诸侯的女儿。

归:出嫁。 (17)萑(huán)苇: 芦苇。

(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19)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21)猗(jī):攀折。

女桑:嫩桑。 (22)鵙(júe):伯劳鸟,叫声响亮。

(23)绩:织麻布。 (24)朱:红色。

孔阳:很鲜艳。 (25)秀葽(yāo):秀是草 木结籽,葽是草名。

(26)蜩(tiáo):蝉,知了。 (27)陨:落下。

萚 (tuò):枝叶脱落。 (28)同:会合。

(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ōng):一岁的野猪。 (31)豣(jian):三岁的野猪。

(32)斯螽 (zhō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

(33)莎鸡:纺织娘(虫名)。 (34)穹室:堵塞鼠洞。

(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

(36)改 岁:除岁。 (37)郁:郁李。

薁(yù):野葡萄。 (38)亨:烹。

葵:滑菜。 菽:豆。

(39)介:求取。眉寿:长寿。

(40)壶:同“瓠”,葫芦。 (41)叔:抬起。

苴(jū):秋麻籽,可吃。 (42)荼(tú):苦菜。

薪:砍柴。樗 (chū):臭椿树。

(43)重:晚熟作物。穋(lù):早熟作物。

(44)上:同 “尚”。宫功;修建宫室。

(45)于茅:割取茅草。 (46)索綯(táo):搓绳 子。

(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

(48)冲冲:用力敲冰的声 音. (49)凌阴:冰室。 (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

(51)肃霜:降霜。 (52)涤场:打扫场院。

(53)朋酒:两壶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54)跻(jī);登上。公堂:庙堂。

(55)称:举起。兕觥(sì gōng):古时的酒器。

[2] 【译文】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 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 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 把饭送到南边地, 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 黄鹏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 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 姑娘心中好伤悲, 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火星向西落, 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 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 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 我的红色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 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 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 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

5.鉴赏《诗经·邶风·柏舟》

赏析《诗经·国风·邶风·柏舟》有关诗经的评论文章和专著,不消说,肯定早已是汗牛充栋了。

但周汝昌说:“不要怕别人做过了,我们就没有事情做。”更何况,诗经还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人不轻狂枉少年,正因为如此,我才有胆量来谈谈《诗经·国风·邶风·柏舟》。研究诗经,离不开烦琐的训诂考证,但我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和能力。

我仅仅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从已有的文本出发,不拘泥于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对《柏舟》作出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只有这样,诗经才能突破训诂索隐带来的条条框框,外延它的表达范围,从而在新时代获得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生命。

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古人乘船用“泛”字,给人一种舒缓貌,很能引起不尽的遐思。我读到此句的时候,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对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泛着小舟,在夕阳下,于荷花深处,谈情说爱,海誓山盟。

但如果结合全诗,我们发现,此处只是一个人在“泛”舟。此时,“泛”字的舒缓貌所流露出的不再是情意绵绵,而变成了精神恍惚。

我仿佛看到,徐徐前行着的小舟上正坐着一位心不在焉的诗人。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人是在发愁吗?如果是的,诗人又为何发愁呢?我又想到了《越女歌》:“今夕何夕兮,藆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誓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同样是乘舟,《柏舟》表达的是不是同样的情思主题呢?我借助于其他作品来揣摩这两句的含义,其实主要是受了中国传统的象征体系的影响。

这种象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诗经开始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重读诗经,正可以把这种象征体系反过来运用,由后人的作品来体味最原始的诗经的象征系统。以上对诗人形象的种种猜测,仅仅是由“泛彼柏舟,亦泛其流”一句发散开去,我正是带着这些疑问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的。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此句交代了诗人确有“隐忧”,证实了我刚才的猜测。

“耿耿”二字的含义正可以由“耿耿于怀”来类推,“耿耿于怀”这个成语是不是由此而来呢?这个我们不妨存疑,也并不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人说他(她)不是不能携酒以游。先秦时代,生产力低下,只有贵族才有可能喝酒,此句暗中交代了诗人的身份。

携酒以游,这似乎是男人的事,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就认定诗人是男子。这是因为贵族女子未必不会饮酒,后世女词人李清照不就是贵族女性饮酒的代表吗?所以诗人的性别问题还要存疑,还需要继续读下去。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这句话是说:镜子可以不分美丑善恶将一切东西的影象都照进去,我的心则不能像镜子那样不分美丑善恶都加以容纳。

这样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我们一般地将镜子比喻成美好的事物,比如说“心如明镜”“以铜为鉴”等等。

我们正可以从这样的比喻中受到启发,有意识地运用这样的比喻,进一步扩大镜子在现代汉语中的象征意向。在内容上,此句表达了作者明辨是非的性格特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这两句话让我想到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刘兰芝“逼迫兼兄弟”,诗人的形象是不是和刘兰芝类似呢?通观《柏舟》的前两节,似乎说得通,诗人由此也很可能是一位女性。

但我们不能由此就敲定诗人和刘兰芝是同样的遭遇。凡此种种猜测,我们只有继续往下读,以求答案。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这两句比喻确实精彩,但不能给我以新鲜感,原因是《孔雀东南飞》中有如出一辙的句子:“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但毫无疑问,《孔雀东南飞》明显化用了《柏舟》中的这两句。读古文的时候,我们总有类似的发现,就是一个诗人的诗句其实是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有时候这个前人还是化用了比他更早的人的诗句。

这也是学习古代文学,对作品追根溯源的乐趣之一,特别是读诗经,这样的发现并不新鲜。这两句话用比喻的形式,进一步申明了诗人的抗争。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此句明确表示了诗人的威武不能屈。

“威仪棣棣”这样的形容似乎只适合男性,这让我对之前的认为诗人是女子的猜测产生了怀疑。但我也不能肯定“威仪棣棣”就不能形容女子,也许古代描述男女的词语与现代的词语不尽相同。

这其中就存在一些训诂的学问了。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这里的“群小”是谁呢?是“兄弟”?我们不得而知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诗人的命运似乎和刘兰芝差不多。

“静言思之,寤辟有摽。”《诗经·国风·。

6.《尔雅》前三篇在训诂方面有什么特点

《尔雅》前三篇叫《释诂》《释言》《释训》,“训诂”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训”“诂”二字连用在一起,发端于周末鲁国人毛亨,毛亨注释《诗经》,定书名为《诗故训传》。用浅显的话来说,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今天所谓”训诂”,往往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一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7.请教有关训诂学的问题训诂学中有很多注疏的名称:“传、说”、爱问

训诂就是为古籍的字(词)释义(注解)。

注解的形式有多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是“专书注解”——就是把对某典籍的注解专门成书。你问题中“传、笺、注、训、诂、说、解、诠、释、记、通、学、述、订、正、微、隐、书、义、义书、正义、音义、章句、集解、补注” 等等……,都是注解的方法。

这样多的名称,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类:(一),只解正文的“注”;(二),除了解正文之外,还解释 注文 的“疏”。 注、疏是自成一家的理论,另外还有汇集各家之言的“集解”、补充别人理论的“补注”。

常见的注解名称: 传 就是“以今言传古言”,例如《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 说 解 说明解释词语。

如《诗》有《鲁说》、《韩说》,都是注释《诗经》的。 训 诂 也是注书的方法。

如:《鲁诗故》(故同诂),《尚书训》。 注 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记载在原文下面。

例如我们熟知的《水经注》。 笺 和“注”相似,是把原文中隐晦和太过简略的,加以补充。

音义 (也称音训、音诂、音注、音释)辨音释义,通过对字的读音的辨析来推测字义。如 《尔雅意义》、《资治通鉴音注》 章句 分章析句来解说古籍的大义。

如:《楚辞章句》 集解 一类是跨典籍注解(两部书合起来注解),一类是集合各家之言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 后者如《庄子集解》。

补注 补充前人的注的缺失。举例:《楚辞补注》。

疏证 通会古籍的义理,再加以补充、校正、考证和阐释。 你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归结为“训诂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

因为前面提到的“传、证……”,只是训诂的方法。 那么,训诂学在学术上的的地位和贡献是什么呢? 简单说,训诂(主要指前人的训诂工作)是在古人和今人、古文和今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通过训诂工作对古籍的注疏释训补,不仅使古籍无障碍地传承,而且也更加丰富了古籍的内涵。没有训诂工作,没有训诂学,古与今之间就会出现断层,中国文化的历史就会被撕裂。

这是我对训诂的地位作用的理解。 一、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

形训的作用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1.恰当地运用形训的方法,可以把有些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2.在揭示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形训还可以探明词的引申义,从而整理出各词的词义系统。3.通过字形结构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还可以进一步识别假借字。

形训的局限和条件:形训必须结合语音来加以分析,所以形训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局限的。 1.形训的局限: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汉字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字形已经失去了表义作用,所以形训必须借助于古文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第二,在汉字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字义和词义之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所以在确定字的本义时,字形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第三,形声字的形符只能揭示其意义范畴,而不能指明其本义 2.形训的条件:第一,只有本义才直接和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

第二,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第三,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经游离了字义。

二、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声训的方式有:1.利用形声字。

2.利用音同或者音近字。3.利用同形字。

声训的作用:1.寻求本字。本字是对借字而言的。

古人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字与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毫无联系,只是声音相同或者相近而已,所以,训诂时应该破除借字,寻求本字。 而寻求本字的途径只能从声音入手。

利用声训可以说明通假,寻求本字,防止望文生义,还可以纠正某些注释和解说上的失误。2.推求语源。

语源是就根词和赖以产生的派生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叫做同源词。

所谓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运用声训的方法系联同源词,首先是指文字上同声符的。

其次,因为汉语的同源词并不总是用同样的谐声偏旁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字形的束缚,辗转系联其他音同、音近的字,以确定它们的语源义。 探求名物的来源是声训的一种特殊作用。

总之,探求语源,往往能突出词义的特点,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还有助于探讨词义引申和语音变化的规律。 声训应注意:1.所谓音同或者音近,是指古音相同或者相近;如果以今天的读音来进行声训,当然是不可靠的。

所谓古音相近,是指声韵都相近。 2.要有文献语言为佐证。

三、义训 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1.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包括同训、互训、递训。2.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词义的分化可能是构成反训的一个重要原因。词义的发展由一个方面向它的对立面演变,是构成反训的又一原因。

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