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轼对宋词在意境上有什么贡献

1.苏轼对宋词发展有什么贡献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有哪些要简答~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2)意境的创新.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成为一种可与诗相提并论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3.简要概括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一生思想宏博通达,儒、道、佛兼收并蓄。他在顺境时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积极入世,“兼济天下”;在逆境时,他以佛、道思想为主导,以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这三种思想在苏轼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他在顺境中而始终没有忘怀国家和人民,也使他在逆境中永远保持一种旷达的乐观态度,不处于颓废消沉的境地。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的词创作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相比较,则表现出更大的独创性。他把诗文创新的精神贯穿到词的创作中,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词的形式格律的限制,开创了与传统的婉约派词相对的豪放派词,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途径。因此,他在词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具体来说,苏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词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 、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苏轼的豪放词与传统的婉约派词性质上的区别,大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在遭遇逆境时,超脱现实,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这类词主要呈现出旷达的风格。所谓“旷达”即指词人在作品中描写出一种开阔深远的境界,从而以这种境界寄托自己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这类词的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一个是“问月”,一个是“怀古”,但都展示出一个广阔深远的境界,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苏轼词旷达型的特点。

第二类是处于顺境时,努力干预现实,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这类词呈现的是豪放风格。如他的豪放词的开山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其著名代表作。此词以游猎为题材,塑造了一位威武的英雄形象。他希望建功立业,挽起雕弓射天狼,字里行间洋溢着豪情壮志,表露着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上两类词是作为苏词中豪放词的代表,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与所抱的态度。这也是苏轼的豪放词在内容上的突出特点。

2 、扩大了词的题材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的境界,是苏词改革词体的主要方面。在这一方面,他的主要贡献是,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豪情的词;将传统的、只表现人的爱情的词改革为表现人的性情的词。

3 、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

东坡词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也作了大胆创新。首先在表现手法方面,他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即以写诗和写文的笔法来写词,特别是用议论手法写词,更是一种独创。其次,在语言运用上,他努力冲刷北宋词坛上的脂粉气,而以清秀雄丽见长,有时还偶尔拾取方言俗语入词。其三,苏轼的词在创作上还大胆冲破音律的束缚,使词摆脱了依附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其四,苏轼也是第一个在词中大量用典的词人,使词在表现手法上多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4.苏轼对宋词发展所作的艺术贡献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5.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试叙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豪放派代表词人。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西北望,射天狼”等。但仍然有婉约一面(dfybd个人理解),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

苏轼作为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所创作的“豪放”风格。苏轼以前,晚唐五代以来的词大多风格柔美婉约,导致词一向陷于“艳科”的藩篱。苏轼以他崇高的济世思想和一腔浩然正气为词这种艺术形式贯注了豪迈之气,一扫词坛的萎靡之风。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让人耳目一新,开豪放派的先河。词有苏轼,使词不再是盆景,而是大树,而且是参天大树。

7.苏轼词境有哪些开拓苏轼对宋词的影响及贡献

监察御史舒??、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

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

李定、舒??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

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

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

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

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