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宋代作品

1.宋代诗作的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

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出现许多优秀诗人作品,形成许多流派,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在清代更引起了尊唐、宗宋之争。可见在古代诗歌史上,宋诗是继唐诗而取得显著成就的又一高峰。

宋诗的成就 ①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特别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南宋诗歌的基调。

在艺术旨趣和风格上,则主要向思想、显露、精细方面发展。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评:“诗有词、理、意兴”,“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杨慎《升庵诗话》卷八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今人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虽然褒贬态度不同,而指出“理”、“思理”为宋诗特点则同。重情韵者往往含蓄,重思理者则较显露。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凡例》说:“唐诗蕴蓄,宋诗发露,蕴蓄则韵流言出,发露则意尽言中。”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亦指出唐诗重比兴,因而“其词婉而微”;宋诗重赋,“其词径以直。”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称:“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宋诗又追求精细。

《石洲诗话》卷四又说:“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能囿也。”

颇有见地。所谓“细密”、“刻抉入里”,一方面指宋诗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刻画,趋于求新、求细,形容尽致,纤微毕现,与汉魏六朝唐诗的浑成凝重各异其趣。

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苏轼诗“情与事无不可尽”,就是一例。另一面指宋诗对用典、对仗、句法、用韵、声调等用工更深,日臻周详。

如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中评黄庭坚:“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讨古书,穿穴异同,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

即指出黄诗在句律、体裁方面的穷极变化。与上述数点相联系,宋诗又呈现出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倾向,则对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影响。

②宋代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宋代诗人如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在中国诗歌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和唐代的一些重要诗人相比,各有特色。

他们以自己的优秀诗篇,赢得了后人的称赏。其中特别是苏轼和陆游,人们是把他们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相提并论的。

他们的诗歌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典范的意义。③宋代产生了数量很大的诗歌作品。

宋诗流传至今的,估计要超过《全唐诗》数倍,已知的诗人,估计有8000人左右。宋诗不仅数量大,而且其中确有大量的好诗。

那些杰出的和优秀的诗人留下了大量的好作品,即使一些并非特别负有盛名的诗人,也往往有佳篇流传。宋代的诗歌经过了长期的各种探索,一般说来,诗人们都很重视学习唐人,有的偏重模仿,有的力求在学习中创新。

前者如宋初的九僧,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等;后者则更为普遍,呈现出争奇斗艳、推陈出新的局面。因此,宋诗中流派较多,各种流派之中也常常有发展演变,诗歌的风格也因之丰富起来,不断地产生出大量好诗。

宋诗的发展 严羽《沧浪诗话》曾论到宋诗的流派。一直到清初,研究宋诗的人,大都着眼于流派的演变。

而在流派演变之外,同时注意历史发展变化的,始于全祖望《宋诗纪事序》。他讲了宋诗的“四变”:一变是仁宗庆历以后;二变是在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崛起之时;三变是在四灵派出现以后;四变是宋末。

清末民初的陈衍,编选《宋诗精华录》,仿照唐诗,分宋诗为初宋、盛宋、中宋、晚宋四期。他在第一卷开始时说:今略区元丰、元□以前为初宋,由元丰、元□尽北宋为盛宋,南渡为中宋,四灵以后为晚宋。

他在全祖望“四变”说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较为合理。 参照陈衍的分期法,可分宋诗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北宋前期,即从北宋开国到英宗(960~1067)末。第二时期为北宋后期,即从神宗到北宋(1068~1127)末。

第三时期为南宋前期,即从南宋初到宁宗开禧(1127~1207)末。第四时期为南宋后期,即从宁宗嘉定初到南宋(1208~1279)末。

北宋前期 宋太祖、太宗、真宗时期,诗人们基本上偏于消极地接受唐诗的影响,还没有来得及积极地创造发展。他们主要师法的是白居易、贾岛、李商隐等人。

叶燮《原诗》说:“宋初诗袭唐人之旧,如徐铉、王禹□辈纯是唐音。”效法白居易的,以王禹□为代表。

王禹□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说他“五言学杜,七言学白”。

实际上他主要学白居易。王禹□在宋初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称赞他的人说他和欧、苏相伯仲《宋诗□□集》),但他的诗毕竟没有多少显著的特征。

当时学白居易的还有徐铉,李□等人。 效法贾岛的,主要有九僧和魏野、寇□等人。

他们除贾岛外,还效法晚唐其他某些诗人。他们声气相通。

2.宋代主要文学作品流派以及代表诗人

(一)北宋诗歌 1、北宋初年诗坛,“卑弱”是其根本毛病,主要有三大派别。

北宋初年出现的“白乐天体”,代表为李昉、徐铉,这一派后起之秀王禹偁学习杜甫和白居易,实为北宋诗**新之滥觞。 北宋初年诗坛出现的晚唐体,主要学习姚合、贾岛,此派代表除宰相寇准外,还有魏野、林逋等。

北宋初年诗坛出现的西昆体,主要学习李商隐诗风,以王若钦、杨亿为代表。杨亿将此派诗歌编为《西昆酬唱集》,西昆诗派由此得名。

2、北宋诗坛的全盛时期是神宗、哲宗两朝,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 王安石的诗称为“王荆公体”、“半山体”;苏轼是登上北宋诗坛顶峰的人物,其诗最突出特点是“以文为诗”。

3、北宋诗坛后期,影响最大的是江西诗派,代表人物是黄庭坚。 他反对以诗干政的风气,强调诗歌抒发个人的情性;他提出“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法,有意追求语言和声韵的奇险拗峭,大大发展了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和以文字为诗的风气。

黄庭坚去世后,诗人吕本中编列了《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为“宗派之祖”,因黄庭坚是江西人,此诗派由此得名。 (二)南宋诗歌 1、南宋中期,出现了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这“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形成独特的“诚斋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代表了其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他不愧为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陆游诗歌最主要的内容都是爱国诗,陆游是南宋最有成就的爱国诗人。 2、南宋后期诗坛较有影响的有两个诗派。

一是以徐玑、徐照、翁卷和赵师秀为代表的永嘉派,也称“四灵派”,二是以戴复古、刘克庄为代表的江湖派,这一派因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南宋王朝覆灭前后,又涌现以文天祥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诗人,如郑思肖、汪元量等,写下“宋亡之诗史”。

3.宋代文学诗歌

宋代诗歌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自具特色。文学史上提到宋诗,有时作为宋代诗歌的简称,有时则指某种与唐诗相对的诗歌风格。其成就虽不如唐,但对后世的影响仍然很大。宋代诗歌依时间先后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后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至于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着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4.《诗经》作品的收集方式有几种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

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

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5.宋代黄庭坚有何诗文作品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

著有 《山谷词》

诗歌 《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题王居士所藏王友画桃杏花二首》《题郑 防画夹》《牧童诗》《新喻道中寄元明》《病起荆江亭即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弈棋 二首呈任渐》《喜太守毕朝散致政》《晚楼闲坐》《清明》《新竹》《题竹石牧牛》《春 近四绝句》《登快阁》

6.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错。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