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遣悲怀三首之二》诗意遣悲怀 唐 元稹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2.元稹《遣悲怀》遣悲怀三首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所写的三首七言律诗。 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二十岁时嫁与元稹。七年后,即元和四年(809)七月,韦氏去世。 此诗约写于元和六年前,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 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 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 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 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第二首与第一首结尾处的悲凄情调相衔接。 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 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 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 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 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还能为妻子做些什么呢?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 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第三首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以“悲君”总括上两首,以“自悲”引出下文。 为什么“自悲”呢?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的有限。人生百年,又有多长时间呢!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 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不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接着从绝望中转出希望来,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但是,再冷静思量:这仅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更是难以指望的,因而更为绝望:死者已矣,过去的一切永远无法补偿了!诗情愈转愈悲,不能自已,最后逼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仿佛在对妻子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将永远永远地想着你,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你的“平生未展眉”。 真是痴情缠绵,哀痛欲绝! 《遣悲怀三首》,一个“悲”字贯穿始终。悲痛之情如同长风推浪,滚滚向前,逐首推进。 前两首悲对方,从生前写到身后;末一首悲自己,从现在写到将来。全篇都用“昵昵儿女语”的亲昵调子吟唱,字字出于肺腑。 诗人善于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的意思,用极其质朴感人的语言来表现。诸如“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等,无不浅俗之极,也伤痛之极。 再如“泥他沽酒拔金钗”的“泥”字,末两句中的“长开眼”与“未展眉”,都是不加修饰的本色语言,状难写之景十分逼真,写难言之情极为自然。在取材上,诗人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他的感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诗人的至性至情,因而成为古今悼亡诗中的绝唱。 清代蘅塘退士在评论此诗时说:“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这至高的赞誉,元稹是当之无愧的。 (陈志明) 参考资料:唐诗鉴赏大辞典。 3.《遣悲怀》三首诗元稹——《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下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4.元稹的三首《遣悲怀》原文是什么遣悲怀唐 元稹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①,自嫁黔娄百事乖②。 顾我无衣搜荩箧③,泥他沽酒拔金钗④。 野蔬充膳甘长藿⑤,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⑥,潘岳悼亡犹费词⑦。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⑧。 5.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三>的全文谢公最小偏怜女1,自嫁黔娄百事乖2。 顾我无衣搜荩箧3,泥他沽酒拨金钗4。 野蔬充膳甘长藿5,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宅。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6,潘岳悼亡犹费词7。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8。 [注释]: 1.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2.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3.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4.泥:软缠,央求。 5.藿:豆叶。 6.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 7.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8.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 [导读]: 此三诗在《元氏长庆集》中,编在第九卷悼亡之作中,在《谕子蒙》诗后。而其前后之作皆为元和四年韦丛新亡后之秋、冬所作。陈寅恪对此卷中悼亡诗一一分折之后,曰:"第九卷悼亡诗中有关韦氏之作,共三十三首。就其年月先后之可考知者言之,似其排编之次第与作成之先后均甚相符,此可注意者也。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寅恪昔年读其第一首'今日俸钱过十万'之句,而不得其解,因妄有考辨。由今观之,所言实多谬误(见一九三六年清华学报拙著《元微之遣悲怀诗之原题及其次序》)。然今日亦未能别具胜解。故守'不知为不知'之训,姑阙疑以俟再考。" 此三诗立意与《离思》五首大不相同。不论《离思》是为双文还是成之而作,其意旨总在忆美。而此三诗则重在伤悼。故取"报恩"为切入点,先回顾与韦丛婚后的艰苦生活,以明"贫贱夫妻"间深厚的感情,从而引出对妻子的愧疚之情,再托出报答之意而反复咏叹之:"与君营奠复营斋","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作者着意强调的是人类生命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悲剧性──愿望与可能之间的时空错位:在双方拥有共同的生活时空之时,一方因主观的或客观的原因而欠了对方太多;而当其意识到应该补偿而且有能力加倍补偿时,机会却永远失去了!于是只好终生忍受悔恨和愧疚的折磨。元稹此时的心境即属此类:妻子在时,他获取太多而给她的太少,妻子本为大家闺秀,却因嫁给自己而过上了贫贱的生活。这实在太难为她了!然而更其难能可贵的是她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生活态度。现在,元稹有了报恩的能力和意愿,然而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报答了。因而"此恨"难平,悔愧便永远折磨着他抱憾的心。 《唐诗余编》云:"第一首生时,第二首亡后,第三首自悲,层次即章法。末篇末句'未展眉'即回绕首篇之'百事乖',天然关 锁。"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前代评家也有认为此诗浅陋者,如《养一斋诗话》云:"微之诗云'潘岳悼亡犹费词',安仁《悼亡》诗诚不高洁,然未至如微之之隔陋也。'自嫁黔娄百事乖',元九岂黔娄哉?'也曾因梦送钱财',直可配村笛山枳耳。" 6.咨询一首诗词‘遣悲怀故人何在云水茫茫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玉蝴蝶 柳 永 望处雨收云断, 凭阑悄悄, 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 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苹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在, 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 几孤风月, 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 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 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 立尽斜阳。 这首《玉蝴蝶》是作者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 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 ,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 “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 。这种情怀,又落脚到 “目送秋光”上。 “悄悄”,忧愁的样子。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他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 ,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 ,梧桐叶变黄了,正在一叶叶地轻轻飘下。 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 “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 “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 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在词中是一转折。在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 ,又统摄全篇 ,为全词的主旨。 “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在这里情与景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跌宕,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 ,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 词人回忆起与朋友在一起时的“文期酒会 ”,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 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在加强别后的怅惘。 “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在这里指友人所在之地,因不知故人何在,故云“ 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 ,无人可托 。 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 、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 。 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 ,好像在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 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 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在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 “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的哀鸣 ,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 ,人我双合,妙合无垠,声情凄婉。 “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他久久地伫立在夕阳残照之中 ,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 “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在言外自现。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感情的律动。同时在修辞上既不雕琢,又不轻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 7.遣悲怀这首诗翻译都不说清楚啊…… 其一: 蕙丛呵,你象谢安最宠的侄女一样;自从嫁了穷困的我,百事就不顺当。看到我身上无衣,你就要倒柜翻箱;沽酒少钱,我常缠你拔下金钗玉妆。 甘心和我一起野菜充饥,豆叶为粮;要扫落叶当柴烧饭,你向古槐仰望。如今俸钱超过十万,你却不能分享;我只得为你超度,准备好斋饭供尝。 其二: 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 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 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贫贱夫妻事事更觉悲哀。 其三: 闲座着想你,为你伤悲也为自己伤悲。我已经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没多长时间了。晋朝的邓攸没有儿子,他知道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也一样……潘岳丧妻后写了三首《悼亡》诗,也换回不来妻子的生命。再悲哀的诗篇其实都不过是多余的,因为她也看不到。我也一样……我死后会和你埋葬在一起,可是你我都什么都不知道了,还能期望什么呢?来生有缘再相见,再好好报答你,更是难以指望的呀!现在我只有今夜不睡想你,来报答你曾经为我受的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