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插秧的诗句有哪些1.《插秧诗》 作者:契此和尚 朝代:后梁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2.《广陵别郑处士》 作者:高适 朝代:唐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3.《初夏怀故山》 作者:陆游年 朝代:宋 镜湖四月正清和,白塔红桥小艇过。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 沉迷簿领吟哦少,淹泊蛮荒感慨多。谁谓吾庐六千里,眼中历历见渔蓑。 4.《冷田村》 作者:蔡正孙 朝代:宋 蓑下清风笠下烟,一篙三板插秧船。 田家午馌行厨薄,尽在青裙两担肩。 5.《和别驾喜雨四绝》 作者: 魏了翁 朝代:宋 山北山南遍插秧,天时较似去年强。 从今无事闲风月,分作屏星一半凉。 6.《适武林入延平界作》 作者: 陈藻 朝代:宋 人烟随山窟,家家自生理。木杪插秧青,泉流仙杵起。 开边忆汉皇,航海通南鄙。黄昏更不愁,客舍连甍美。 2.关于插秧的诗句《广陵别郑处士》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落日知分手,春风莫断肠。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 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 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3.描写插秧的句子有哪些1、粗糙的两指点出碧浪滚滚,点出秋色满园,点出一片生活的希望,点出一个富足的江山,岂不伟大!秋闲冬余,闻稻果飘香,听雪压苍松,行走于莽莽原野,激扬性情,挥洒日月,尽可“粪土当年万户侯”矣。 2、农民千百年来在他们熟悉的稻田里,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忙碌着。兴许是长年累月的磨练,兴许是职业本性的使然,兴许是心中固有的那份信念的希冀,每一个春插的季节,他们都在稻田里默默地重复着那些细节。在他们的眼前,是一个绿点,一条绿线,一方绿面的累积,是一块稻田,一垄田野,一片天地披上浓绿剧变。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为大地着色,用执著的信念为儿女操劳,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在劳动中积攒财富,在忙碌中寻找快乐。 3、插的苗秧根须受伤,头几天打不起精神,待返青后它们活力四射,娇柔飘逸,给田野撒满青春的气息,给你敞开灿灿的微笑。遥望遍野一行行、齐刷刷、娇嫩嫩的绿色禾苗,你会感叹大自然为我们的辛勤劳作给予了最美好的回报。 4、傍晚,两块田安插完毕,原计划超额完成,总算可以让母亲放心了。自己在简单的清洗后,拿着相机,行走于夕辉映照下田园小径,随意采几幅小景。白天喧嚣的乡村渐渐沉寂下来,池塘、水田寒烟升腾,晚息的气氛已浓。感受着薄暮中原野的苍茫,呼吸着饱满酣畅的生命气息,身已沉浸,心已飘渺…… 5、插秧,是农村男女老少爷们人人均会的手上活,炎热的夏日里,从远处放眼望去,一个个、一排排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双脚踩在仿佛被火烈的阳光晒沸了的田水里,右手接到左手分好的秧苗一颗颗插进泥巴里,而且保证前后左右有条有序、整整齐齐,这样便于今后手工除草和收割。 6、清明时节的江南,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谷雨过后,常常细雨绵绵。然而,在一片片稻田里,农夫们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把秧苗,低首弓背地在一兜一兜的插着稻秧。大凡干过这种农活的人都知道:插秧是件艰辛的活,不仅要眼到、手到,判断好秧苗之间的距离,又要靠脊梁和手臂的韧性,以便持续运动,同时还必须保持整个身子准确地后退…… 7、向往着栽秧,视栽秧为乐事,就是因为其中有许多的体验、许多的乐趣、许多的满足。其成就感甚至配得上用“伟大”来形容。一代领袖**有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看农民:指点江山、改造山河、乡野万里铺锦绣。 8、黄昏时候,所有的秧苗都已经搬了新家,我也感觉到了疲乏,回头看看自家的田,在一片浑黄的水的里面,无数苍翠欲滴的秧苗整整齐齐地站着,就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看着这些属于自己的将士们,我幼小的心理,竟然有了一丝丝的满足。 9、洼地里的大田有的地方有深坑,叫“冷浸田”,在那上面插秧得轻插慢动,振动稍大人就往下陷,越动越下陷,厉害时,二条大腿陷进去只有叫人帮着把你拉出来,出来时大泥人一个,用水一漂照样忙着插秧。有的大坑实在不能站人,就由旁人移动一块木板,你则匍匐在木板上,伸长膀子给空田插满秧。 10、老手们则会将秧根伏于水下,根向朝外,适度用力涮个上十下,听不见多大声响,秧根已涮得干净清爽,既麻利又省力。不像生手那样哗哗作响,不一会就神疲力弱、腰背酸软、汗珠直淌,人就像那晒蔫的茄秧,连说话的精神头都没了。 11、清明时节的江南,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谷雨过后,常常细雨绵绵。然而,在一片片稻田里,农夫们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把秧苗,低首弓背地在一兜一兜的插着稻秧。 12、早稻插秧要抢在“五一”之前,早春遇上寒潮,白嫩的赤脚插进田里,骨子就象千万针刺,全身直打寒颤,插完一行抽出来就变成棵棵大红萝卜。插晚稻正值高温季节,背烤骄阳似火烫,田里的热气直扑面颊,人人都是汗如雨注,汗泥难分,生理极限无不处于颠峰。 13、秧苗早就育好了,长得绿油油的,急等着农家人去踩拔。拔秧苗都些成年人的活计,包括一些老年人,因为,拔秧可以用凳子坐在水里,少去了弯腰曲背,所以,拔秧的时候,秧田里总会聚集了好多男女老少,他们一边侍弄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大声地谈笑风生。 14、长叶了。远远看去一片浓绿。就因为稻种直播,田畈里,几乎看不到什么人群,原本必须兴师动众的活计,仿佛悄无声息地就完成了。如今,在平展展的田野,你偶尔能见到六、七个人一同在一块稻田里弯着腰,一棵一棵地插着秧,同时崛起屁股一步一步往后退的情形时,那已经是一种回忆,是一道风景了。 15、插秧是件辛苦而快乐的事情,想起唐朝布袋和尚的妙语“手把青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颗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酷热的阳光下,个个姑娘穿得花花绿绿,站在水田里却也多了几分风景。插秧开始时,各人都有平均的分工,五六个姑娘一人一挡子并排站着。每个姑娘都想在众人面前崭露头角。 4.插秧诗全文一、全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二、释义 手里拿着秧苗把水田全都插满了,低头就可以看到田里的水倒映着天空。 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看上去是边插边后退,但却一直是在向前。 三、作者 作者是契此和尚,这首《插秧诗》是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所作。 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后梁时人,姓氏和籍贯不详。他早年在岳林寺出家,经常以杖荷一布袋四出行走,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或者干脆称他为“布袋”。 扩展资料: 诗中最后一句“退步原来是向前”中的“退步”比喻将平时关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转过来,觉照自己的身心。凡夫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投注在外境上。 到外境上去攀缘妄想,而对内心所起的种种错误心念也从来不去观察,对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参究。任何一个人只要肯“低头”、肯“退步”,就一定能渐渐了悟诸法的真相,所以诗中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插秧诗。 5.插秧诗全文一、全文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二、释义 手里拿着秧苗把水田全都插满了,低头就可以看到田里的水倒映着天空。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看上去是边插边后退,但却一直是在向前。 三、作者 作者是契此和尚,这首《插秧诗》是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在游化民间的时候所作。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后梁时人,姓氏和籍贯不详。他早年在岳林寺出家,经常以杖荷一布袋四出行走,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布袋和尚”,或者干脆称他为“布袋”。 扩展资料: 诗中最后一句“退步原来是向前”中的“退步”比喻将平时关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转过来,觉照自己的身心。凡夫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投注在外境上。 到外境上去攀缘妄想,而对内心所起的种种错误心念也从来不去观察,对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参究。任何一个人只要肯“低头”、肯“退步”,就一定能渐渐了悟诸法的真相,所以诗中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插秧诗 6.赞美“农民插秧忙”的诗句有哪些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 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