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哀悼的诗歌

1.【有关悼念革命烈士的诗歌,少点,】

纪念碑前 ——献给为革命烈士献身的烈士们 (那些石头中的血液和文字 正潮水般倾泻而至——) 无法在遥远的天空 画出清晰的森林或一只唱歌的小鸟 想起那场战争 风吹开背后的黄土 铿锵激昂的誓言 踏碎时空记忆的念珠 从麦穗的深处走来 我守侯月色中苍白的影象和你的孤寂 听你沉重而锋锐的长啸穿越荒原 冰凉的血痕发黄的故事 八百壮士八百次风暴 任你美丽地搁浅任你悲壮地沉没 面对熟睡的生命 我用晴朗的天气编织花圈 隔着青铜色的盔甲和远古的战场 凭吊悄然萌芽的灵魂 另一个同样的季节 母亲肩荷简朴的锄头步出家园 细心地种植笑容和平安……。

2.【伯牙悼念钟子期的诗】

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简单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伯牙绝弦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关于伯牙鼓琴,钟期知音的故事,史书多有记载,如《列子·汤问》、《说苑·尊贤》等,文字略有不同.《荀子·劝学》和《淮南子·说山训》还记有“伯牙鼓琴,驷马仰秣”的事.俞伯牙,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相传生于春秋时代.他善于弹琴,荀子认为他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据《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随成连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即为伯牙当时所作.古曲《高山流水》相传也是他的作品.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伯牙喜欢弹琴,而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切磋琴艺.伯牙听说成连先生的琴艺十分高明,便想去拜师学艺;钟子期全力支持他.于是伯牙背起行囊,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找到成连先生隐居的山中,虚心求教.三年过去了,伯牙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未能得心应手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创作新乐曲的高度境界.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他说:“伯牙,我的琴艺你已学得差不多了,我再也无法教你什么了.我有一位老师,住在东海.我就带你去向他请教,帮助你完成学业吧!”于是,师徒两人驾着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来到东海蓬莱山.成连先生让伯牙上了岸,要他自己去拜老师,便驾舟径自回去了.岛上荒无人烟,伯牙一个人登上了岸,面对着四顾茫茫的浩瀚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啁啾的鸟语,不由心潮起伏,涌起了创作激情.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就在这时,成连先生又撑船回来,出现在伯牙面前,向他表示祝贺.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成连先生听了伯牙的弹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拜别成连先生,回到家乡,钟子期前来为他接风.伯牙弹起了《高山流水》.弹到“高山”章节时,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弹到“流水”的乐章时,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久,钟子期因病不幸去世.伯牙抱着琴来到他的灵前,《高山流水》一曲送别朋友,伯牙悲痛欲绝,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便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诗) 2000年来,以“伯牙教琴、伯牙琴、伯牙弦、牙弦、伯牙曲、流水琴、高山流水、流水高山、高山深水、水深山峨、流水、钟期听、钟期耳、钟期、子期、赏音、知音”等化典的诗文不可胜数,皆写琴或琴曲的高妙,以及听尽其趣;亦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心心相印.“伯牙绝弦”则喻指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以示悼念,泛指悼亡.而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则成为我礼仪之邦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3.关于哀悼的诗句

《哭李商隐》

年代: 唐 作者: 崔珏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词林枝叶三春尽,

学海波澜一夜干。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

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李白墓》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陆游《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赏析

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在今浙江绍兴)写下的悼亡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别房太尉墓》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拜特进、刑部尚书。在路遇疾,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见《旧唐书·房琯传》)二年后杜甫经过阆州,特来看看老友的坟)

4.最经典的哀悼诗词有哪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作。

还有一首极为著名的悼亡诗。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清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诗是清代著名文人纳兰性德悼念亡妻所写,又叫纳兰容若。容若是诗词学界内公认的悼亡诗大家,许多著名的悼亡诗都出自容若之手。像这一首诗中,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就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5.表达哀悼的诗句有哪些

《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 年代: 唐 作者: 刘商 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

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 桥下东流水,芳树樱桃蕊。

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 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 《悼逝》 年代: 宋 作者: 张耒 结发为夫妇,少年共饥寒。

我迂趋世拙,十载困微官。 男儿不终穷,会展凌风翰。

相期脱崎岖,一笑纾艰难。 秋风摧芳蕙,既去不可还。

滴我眼中血,悲哉摧肺肝。 儿稚立我前,求母夜不眠。

我虽欲告之,哽咽不能言。 积金虽至斗,纡朱走华轩。

失我同心人,抚事皆悲酸。 积日而成时,积时更成年。

山海会崩竭,音容永茫然。 《悼八婶孺人》 年代: 宋 作者: 郑刚中 当年枣栗奉高堂,憔悴俄惊哭杞梁。

目见两孤成乳酪,。《杂言同豆卢郎中郭南七里桥哀悼姚仓曹》 年代: 唐 作者: 刘商 桥边足离别,终日为悲辛。

登桥因叹逝,却羡别离人。 桥下东流水,芳树樱桃蕊。

流水与潮回,花落明年开。 可怜三语掾,长作九泉灰。

宿昔欢游在何处,花前饮足求仙去。 《悼逝》 年代: 宋 作者: 张耒 结发为夫妇,少年共饥寒。

我迂趋世拙,十载困微官。 男儿不终穷,会展凌风翰。

相期脱崎岖,一笑纾艰难。 秋风摧芳蕙,既去不可还。

滴我眼中血,悲哉摧肺肝。 儿稚立我前,求母夜不眠。

我虽欲告之,哽咽不能言。 积金虽至斗,纡朱走华轩。

失我同心人,抚事皆悲酸。 积日而成时,积时更成年。

山海会崩竭,音容永茫然。 《悼八婶孺人》 年代: 宋 作者: 郑刚中 当年枣栗奉高堂,憔悴俄惊哭杞梁。

目见两孤成乳酪,坐闻一节胜冰霜。 仙游已作朝霞会,尘世空将旧屦藏。

莫问生来寿何许,曾孙儿女亦成行。 《悼达兼善平章》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出师未捷身先死,忠义如公更不多。

岂直文章惊宇宙?尚余威武振山河。 中原正想刘安世,南海空思马伏波。

老我未能操史笔,怀思时复动哀歌。 《悼济阳夫人》 年代: 宋 作者: 陈傅良 久接江山境,曾论子姓文。

於焉观内则,可以继前闻。 榛栗严宾豆,苹蘩洁祀芬。

有人言不朽,片石合摩云。 《悼东皋友山和尚》 年代: 宋 作者: 释云岫 握空拳建东皋寺,一饭饱多云水僧。

身死百年曾未减,数珠牙齿放光明。 《悼东阳许诚之父》 年代: 宋 作者: 卷刚中 昔同令子业胶痒,知有德行厥后昌。

开廓襟怀虽善富,坚持气节亦刚阳。 掩棺往事成千古,刻石高文冠一乡。

梅岘速培松柏茂,便看褒它贲幽光。 《悼毕进士》 年代: 宋 作者: 孙应时 磨励灯前志,澜翻笔底春。

果题新进士,归悦太夫人。 更值千金产,悬需五鼎珍。

茫茫竟何往,一念忍忘亲。 《悼倪尚书》 年代: 宋 作者: 卫泾 历事三朝久,清居一世尊。

心惟在王室,手不炙权门。 横浦流风好,香山逸兴存。

经纶未渠展,此意向谁论。 《悼吕居仁舍人》 年代: 宋 作者: 张九成 精识高标不世才,泉台一掩怅难回。

词源断是诗书力,句法端从践履来。 西掖北门聊尔耳,春风秋月亦悠哉。

问君身后遗何物,只有窗间水一杯。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葛 生 ——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

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

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

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

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 衣 ——诗经·邶风 绿兮衣兮。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