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青子钦是什么意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2.诗经氓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3.钦君的意思,不理解,不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心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诗经 郑风 子矜》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 ——《离骚》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4.有谁知道魏代繁钦《定情诗》的全文翻译呀开篇第一节,“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就交代男女主人公是怎么遇到的,出东门后,是回忆相识的情景,《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春秋时郑国东门外是一片广场,那时候男男女女,来来往往,所以在这样的机会下,和自己喜欢的男子认识了。 这是一个标准的一见钟情的相遇,是偶然遇到互相爱慕,就“邂逅承清尘” 承清尘是足下的泥土,“承”暗指这个男子的身份地位不低,诗歌开篇就描写这样露骨的行为,这个女子虽然是在汉魏时期,但是一见面就能委身相悦的也太那个了吧?其实不然,此诗指开始,男子的身份,和女子的身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女子对男子一见倾心,这是这首诗的关键。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这句里地位不同就更明显了,所以更不是这个女子太过放浪。 分明是自己不能拒绝的人是一个有势力的男人。诗歌作者是谁?繁钦后来做了曹操的主薄。 所以我怀疑这首诗,写的是他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个女子。颜氏家训指责他“性无检格”,所以他本人遇到一个女子,那女子本来对他就倾心,而迫于他的地位又没有理由拒绝他,所以才会有那样大胆的作风。 汉魏时期女子还没有到很没有自由的地步,至少不会跟宋朝以后,让女人裹脚,严禁出门。这首诗里的女子还是可以出去抛头露面,虽然“时无桑中契”但是仍然可以“迫此路侧人”。 在路上相见,就能互相爱慕。后句又“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是回忆,或者想象着女子“侍寝”男子左右,又说明了男子地位之高,女子甘心侍奉左右的情景,也不是此女子大胆狂放,不知道理法,故意勾引自己爱的这个男子。我们都看过乾隆下江南,每个女子都会爱上皇上,那是因为皇上的气度,气派,还有风流,不是每个女子都能拒绝的了的。 更何况一见钟情,并不同于,《诗经。庸风。 桑中》里的平民的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此诗的魅力,否则此诗也不会越过历史滚滚的风烟流传于现代。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第二节,写了两个人交换信物彼此情浓意切。 共24句,开头就交代了两人的感情基础,是“我既媚君姿,君亦媚我颜。” 《定情诗》里的女子温柔,媚魅,她天生一种柔弱需要爱怜的样子,只有碰到权贵,那个全身闪耀着金光的男人出现,立即打动她那棵柔弱的心,她幻想这个男人,会给她自己想要的幸福,幸福的开始当然是互相赠送礼物,“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於?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欣?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何以消滞忧?足下双远游。 “ 这个男人是用金钱来回答爱。的他给了这个美丽的女子一些奢侈的礼物,他给了她今生永远的承诺吗?也许会有可是结果却是什么呢?她喜爱美好的样子虽然是从侧面写的,从男子送她的各种礼物,来表达男子对她的珍爱,读来,不觉轻轻叹息,总觉得这个女子象红楼梦里的尤二姐,被那个华丽而风流的贾莲骗得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就等着有一天自己生下一男半女,被贾二爷娶回府里,整个是痴心一片,浑然不觉自己将来的处境。 这个女子何尝不是在美丽的宠爱面前迷失了自我,象一只被宠爱的小猫小狗,拼却混身的魅力,来取悦眼前的男子,也相信自己会永远被自己的情人宠爱下去。在此段用了11个句子,对答式铺陈他们的爱情,“拳拳”之忠,区区之爱,殷勤之情,如何表达这种欢惜之心,相投之意,挈阔之思,离别之忧呢?他们是通过互相馈赠礼品来体现的。 金环银环,明珠香囊。女主人则用针线,联理男子的佩物。 可是再美好的爱也有离别,两个人好象并不是在一起,的所以每次分离,自然也有礼物相赠,来表达思念之情。 第三段34句是女子失恋,以及由此产生的痛苦心情。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日旰兮不至,谷风吹我襦。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止寺)(止屠),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日中兮不来,凯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北山岑。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衿。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爱身以何为?惜我年华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褰裳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依。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女子怀着坚贞爱情的美好理想,每次到东山,南山,西山,北山去那里等待。她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百无聊赖地低头整理衣襟,登高到山顶遥望,直到日旰,日中,日夕,日暮,都没有等到她爱的人。 面对这凄楚冷漠的结果,她默默忍受,却仍然回味着初相识,初相恋的美好情景。“爱身以何为?惜我年华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希望那个人珍爱自己的青春年华,记得自己曾经的深情款款。 定下的约定,应该会如愿以偿。 她撩起长长的裙子,在翠绿如荫的草丛中穿梭,自己曾经的美丽和自信,一扫而空,猜测着男子是因为嫌弃自己“相貌丑陋”才抛弃了自己,可还是。 5.《诗经》里 有哪一句是提到“洛”这个词的国风-洛城-科黑 鲨鱼鲨鱼,无食我黍。十八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出其洛城,有女如云。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山有艾伦,隰有卡特。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麦帝,隰有保罗。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山有典韦,隰有蟹皇。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采葑采菲,无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既生既育,及尔颠覆。育恐育鞫,比予于毒。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